说到魏朝,你会想到什么历史事件?曹丕篡汉,诸葛亮北伐,高平陵之变,司马师废帝,司马昭弒帝,灭蜀。中间,则是所谓的淮南三叛,发生在高平陵之后,司马昭弒帝之前。历史是错综复杂,盘根错节的,跟人生一样。专家学者老师们为了让我们更容易理解,快速接受,整理出这些大事件。

比起曹魏,西晋的大事件反而要简单利落得多。司马炎篡魏,伐吴一统天下,八王之乱,永嘉之祸。最受「欢迎」的五胡乱华,就算定义严格收敛一点,也是从八王之乱后期就展开了。

这是《晋书》的定义,始自晋惠帝永兴元年,即公元304年。

公元301年,晋惠帝为赵王司马伦「逼退」,当太上皇。齐王司马冏召集联军拯救天子,一如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时代随之开始。一定要注意的是,绕过西晋皇室本身的纷乱,地方割据的所主打的招牌是什么?

是「人心思汉」。由人心思汉所引发的五胡乱华,何其讽刺?

不过那是定义问题,你说他们是五胡,他们说自己才是正宗华夏。当返回到「汉」也无法天下归心,大家索性搬出战国老祖宗的字号来。没有汉人,我们都不是汉人。

这很有趣啦,从《三国志》可以看到,汉人以至魏晋,其实没什么「夷狄之防」。两汉国际化的范围,最大包含到整个亚洲地区,会在那边说什么「非我族类」的,都是少数。但唐人却写下一个这么非得严格区别「夷狄与我」的史书,而现在有更多人认为,唐的本身也是来自夷狄。两晋南北朝,究竟发生了什么,让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变得如此之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元304年,新兴地区的匈奴人刘渊,举起了以汉为名的旗帜。这不是当代第一个汉国,也不是匈奴人所建立的第一个汉国。两个「第一」,都跟东汉光武帝刘秀有关。

对西晋初年的人来说,曹操的权臣建国,是了不起的模型,但八王之乱所带来的人心思汉,就否定了这个套路。当司马家完全按照曹操模式,在统一天下后,却只是不断反覆重演,导致民不聊生,谁还会认为这是正确的方式呢?

曹氏40年,司马氏也40年。这个模型,远远比不上近两百年的东汉,人们要导正这近百年的战乱错误。

刘渊的匈奴,是汉属匈奴国,他本人熟读诗书,精研孙吴兵法。在魏朝末年即为朝廷官员,更为晋武帝司马炎所重用,如今为了振兴法统而努力,错了吗?

300年后的人,却要说他是匈奴,是夷狄,根本就是扒粪。见不得别人好。

晋惠帝即位时,刘渊仍是西晋建武将军,五部匈奴大都督。但始终镇压不住五部匈奴反乱,又没有皇亲国戚背景的刘渊,还是逃不过被免官的命运。

饶是如此,在贾后下台前,进行的大都督大风吹中,成都王仍是对刘渊伸出了友谊之手。身为八王中名声最高,堪比刘邦的成都王司马颖,可非浪得虚名,竟还是举荐刘渊为五部监军。明明是因罪被免,却官升一等。不过,刘渊也因此成了司马颖的手下。作为八王的下官,要怎么在八王之乱中,突然打出复兴汉室的旗号?

历史啊,全是套路。刘渊不在匈奴领地,但他的亲戚,挛鞮氏的刘宣就召集了一些人,打算重新荣耀匈奴。这些匈奴人的身分关系记录其实很复杂又多错误,比方《刘元海载记》就说,刘宣是左贤王,刘渊也是左贤王。左贤王就是匈奴的太子。若为真,表示五部匈奴各自独立,不是一个匈奴国,或者刘宣是「过去」的左贤王,如今是刘渊。

《资治通鉴》好像是干脆说,刘宣是右贤王。不管怎么说,主体的描述就是,匈奴无单于。没有单于,谁是左贤王,也没有意义。

而刘宣并不打算自己当单于。我没有特别相信他的志向是辅佐,是想成为萧何、邓禹。在曹操跟司马懿的后面,说想当良相的,肯定都是耍流氓。事实上,晋属五部匈奴的民心在刘渊身上,那是不言而喻,不然司马颖也不需留下他当监军了。

刘渊掌管五部匈奴时「明刑法,禁奸邪,轻财好施,推诚接物,五部俊杰无不至者。幽冀名儒,后门秀士,不远千里,亦皆游焉」。而刘宣,就选定了辅臣套路给自己,来当曹操,当司马懿,有何不好?

刘宣说服了一些人,前去通知邺城的刘渊找机会回来匈奴,我们来革命。但司马颖没打算放刘渊走,于是只有使者回返。可这一趟跑下来,刘宣等人就可以打起刘渊名号,在匈奴招兵买马了。司马颖留住刘渊,也不是兴趣使然,当时他正要进京讨伐司马乂,实是用人之际。

成都王司马颖

夺得政权后,司马颖更是倚重刘渊,面对前来找碴的朝廷大军,也是让刘渊跟石超领兵出击。这边要打赢晋惠帝,不难。可接下来王浚带来的鲜卑联合军,就不简单。

大家都知道,刘渊就跟司马颖建议「我们也可以找援军。五部匈奴一定会接受我的征召。」司马颖说:「你能保证?而且他们能来得及?鲜卑乌丸来得这么快,不如我先跟皇上去洛阳避避风头吧。」

刘渊表示:「您是武帝之子,有大功于朝廷,谁不愿意为您挺身而战?可一旦您离开邺城,示弱于人,即使到了洛阳,谁还会听从您的指示?更何况五部匈奴兵分二路,定可分别击破王浚与鲜卑,有胜无败啊。」司马颖认同,赐刘渊北单于之位,前往匈奴地征兵。

怎料接下来的消息,却是五部匈奴奉刘渊为大单于,匈奴援军未至,司马颖为鲜卑联军大败,撤往洛阳。说明一下,史书的角度并没有去说,真正要反晋建国的人是谁,但从这段描述来看,刘渊被五部匈奴「软禁」的可能性,是有的。

刘渊真心想要帮助曾经对他「雪中送炭」的司马颖。就连司马颖被击败后,刘渊也对匈奴诸王提出要求:「司马颖不采用我的建议,擅自出击大败。但我跟他有言在先,还是得去救他的。」于是点出了两万兵马,预备攻打鲜卑。

刘宣这时候没有出来说话,「阴谋论」就不会成立了。

晋为无道,奴隶御我,是以右贤王猛不胜其忿。属晋纲未驰,大事不遂,右贤涂地,单于之耻也。今司马氏父子兄弟自相鱼肉,此天厌晋德,授之于我。单于积德在躬,为晋人所服,方当兴我邦族,复呼韩邪之业,鲜卑、乌丸可以为援,奈何距之而拯仇敌!今天假手于我,不可违也。违天不祥,逆众不济;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愿单于勿疑。

公虾小?刘宣表示,现在是上天要亡晋,我们应该奉天承运,跟鲜卑当朋友,讨伐晋朝,请单于要相信天意。「哇,匈奴人好迷信的,又没文化,相信神鬼之说超合理。」事实就是这些姓刘的匈奴,都是接受汉家教育的。刘宣跟刘渊更是学士等级,若非志不在此,完全可以上博士的「蛮夷」。

刘渊怎么可能不知道,刘宣在讲干话?但刘宣的意见,就是匈奴诸王的意见。顺之,刘渊的人生就算没有富贵不可限量,至少也能称一时之王。逆之,死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渊的妥协,更充满了令人玩味之处。「好吧,古时候的帝王大禹、周文王,其实也都是来自华夏以外之地……」忍不住裁判暂停一下,这也是「夏朝由周朝捏造」的重要论点之一。「我们匈奴虽然只有十几万,但以一当中原人的十不成问题。打败晋朝,上可成汉高祖,至不济也能成曹魏之业……但是,人生最重要就是这个但是。」

刘渊顿了顿:「中原人是讲道统的,未必会愿意臣服匈奴。反过来说,大汉朝四百年江山,受到老百姓普遍支持,就连刘备都能捡角捡成蜀汉昭烈帝……匈奴是汉室姻亲,约为兄弟,如今兄终弟及,正合古礼。我们与其打着匈奴名号,不如建国为汉,追尊后主起义。」

后主阿斗这时也死了30几年啦。关于刘渊这段发言,我基本上都把他提到的「我」,当作「我国」,翻成「匈奴」,这样整篇文义才会通顺。

不只是刘渊的对白,也是这一篇文章的所有论点。

魏武不稀奇,刘备是传奇。三国立场的逆转,从刘渊这些人求学的时期,就已经展开。想当然,刘渊的即位文宣,自然也是采取蜀汉那一套:「曹魏叛逆论」。要注意的是,刘渊并未称帝,只是称王。

在这之前,早有伪帝齐万年,联合匈奴、氐、羌,对西晋的统治展开反击。而万年之乱(误),也是造成西晋舆论出现「歧视」的重要原因。刘渊当时为朝臣,自知其弊,更试图改「以汉之名」起义,自然也要观望一下「称帝」会带来的影响。

这是一个三角关系。

晋朝跟匈奴好,跟百姓不好。以匈奴为名,可以轻易开大军进入晋朝领地担当联盟军。要消灭晋室很简单,但接下来要面对百姓的不服从,与鲜卑的正面作战,未必就是个好选择。以汉为名,得到「晋朝」以外的支持会更多,但相对跟晋朝的正面决战,就不可避免。

刘渊究竟是深谋远虑?还是把希望寄托在晋朝军队上?寄望西晋能够打败匈奴,让他自己有反转的机会。我们无法知道答案,因为并州部队只能勉强抵御,接着就是败战,撤退。但为什么有这种推测?因为刘渊并没有加强扩大战果。

而有一个在汉国初建时,被匈奴俘虏的西晋大将王育,颇得刘渊重用。王育也站出来说:「老板建国以来一直偏守不出,是在等待时机一举夺下河东,进而称帝占领长安,以关中为根据地扫平洛阳。」就是没摘录:你们懂个屁。

刘渊也连忙说,这就是我所想要的,于是汉皮匈奴国就开始执行这套战略了。然而,自刘渊建国以来,「特荷尊重,勋戚莫二,军国内外靡不专之」的丞相刘宣不见了。进位称帝的刘渊,策立三公为:刘和,刘欢乐与呼延翼。

呼延翼,是刘渊王后的父亲,当初去邺城通知刘渊可以回匈奴当单于的,也就是王后的兄弟呼延攸。这时候,我们要回头去想一件事。刘渊建议「以汉为名」来取得天下「晋人」的认同,但匈奴人本身,认同吗?我的答案是不认同。在不认同的情况下,匈奴人仍能以汉为名在作战的原因,就是刘宣这个系列在稳住场子。

现代复制的匈奴弓

当刘宣不见了,并不是刘渊就可以无所顾忌成为真皇帝,反过来说,刘渊必须去面对「汉朝廷」与「匈奴王庭」两种架构。最终,刘渊立了呼延王后的儿子「刘和」为太子,同时立单皇后的儿子「刘聪」为大单于。就算对这段历史不熟,光凭戏剧性发展应该也可以猜到,「汉朝廷」要出大事了。

一如刘渊跟刘宣的关系,「汉朝廷」就是「匈奴王庭」的傀儡。刘渊死后,无法接受的刘和派系,对匈奴派发起了武装政变,当然就是被收掉了。刘聪本来希望让汉化程度比较深的弟弟去接任汉帝,但弟弟不敢接受,大臣们也坚持要刘聪来接任。推辞不能的刘聪表示:「那我先当,等弟弟长大再还他吧。」

这不是一个中国本土会有的习俗,但战国边疆会有,赵国会有。赵国的敌人,北狄会有。刘聪将弟弟转为大单于,自任皇帝。这时候单于又不是单于了,很显然是左贤王。

胡与汉,越来越交错复杂,越来越分不出彼此。匈奴,只是第一个。他们进入中原的原因,不是因为生活困苦,也不是文化感召。其实很单纯的就是,家族的老太爷要死了,而我们有分遗产的权利。

这是汉武帝所建立起来的庞大家族,是大汉天威真正的,遗产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