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军的高级将领中,黄克诚大将为人刚直正派,以敢讲真话、讲实话而著称,他一生经历坎坷,在低谷时仍坚持革命的理想信念,为真理敢做敢言,他的正直和胆量在党内外有口皆碑,用黄克诚自己的话来说,他就是“一个共产党人,只要是出以公心,就应该敢讲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克诚将军1902年出生在湖南省永兴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中,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他的一生中,因为提出不同意见,被撤职的情况不下十次。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黄克诚回到了老家永兴县,开始秘密组织农民起义,当时因为蒋介石下令抓捕杀害共产党人,大家心里都窝着火,在一次特别支部会议上,黄克诚向大家传达了湘南特委的指示。

所有人听后都像点燃了火药桶一般,都说要立即行动,黄克诚却给大家“泼了冷水”,他说道:“我不赞成现在就行动,时机还不成熟,再说了,我们缺乏群众基础,等组建起工农武装队伍后再行动也不迟。”

他的这番话在大家听来很是“刺耳”,同窗好友在会上指责他说:“你就是胆小鬼,我看你就是怕死罢了!”

其他人听后纷纷群起而攻之,但黄克诚还是坚持自己的意见,这是他第一次公开提出不同意见。

1928年1月,湘南特委指示各队伍进行“焦土策略”,命令各县烧房子,以此来阻挡敌人的进攻。

黄克诚在接到湘南特委的指示后,坚决反对这种做法,他说道:“烧房子的做法不得人心,我不赞成!”

县委书记严厉地说道:“那就由你来负责这件事,我看你烧不烧,你要是不做我就给你处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克诚没办法,只能想了个折中的方案,他指挥部队烧了衙门和个别店铺,大部分房屋和店铺都没有动,为老百姓保留了财产,此举很得人心,但事后他却被撤去了县委委员的职务。

1930年7月,红三军团、湖南省委、湘鄂赣特委在平江县城举行了联席会议,黄克诚作为支队政委参加了会议,在会上,面对大家说要攻打武汉的提议,他说道:“现在提出夺取武汉的主张是不现实的,按目前的情况来看,我们不具备夺取武汉的条件。”

他的发言受到了大家的批评,面对指责,他据理力争,说道:“我现在不服,将来也不服,准备再和你们争论二十年!”

本来黄克诚已经要升任纵队政委了,经此一事,他的纵队政委也泡汤了,彭德怀特意将他喊去说道:“你提了也没有用,还不如不说,下次少放炮!”

黄克诚反驳道:“这个要求我做不到,明知不对,让我不说,我做不到!”

黄克诚因为和上级唱“反调”,多次被撤销职务或降级,但他依然不改自己的脾气,只要是不对的就会立即提出来。

抗战爆发后,黄克诚担任八路军115师344旅政治委员,和徐海东率部转战晋冀豫边区,参加了晋东南反“九路围攻”,指挥了町店等战斗,后来率部和彭雪枫部在苏北顺利会师,合编为八路军第四纵队,彭雪枫为司令员,黄克诚担任政委。

1941年,黄克诚担任新四军第三师师长,他率部刚到苏北盐城时,正遇到海啸成灾,难民遍野,黄克诚见到百姓流离失所的凄惨景象,决心发动军民自力更生修建海堤,他和当地县政府一起动员了上万民工,军民一齐上阵,终于在7月底将全长45公里的海堤修成,阻隔了奔腾的海水。

1943年初,面对敌人的重兵围剿,黄克诚领导苏北军民采取灵活多变的战法,避敌锋芒,粉碎了日军的围剿企图。

同年夏天,日军调集重兵对新四军军部盐城发动了进攻,大军压境之下,陈毅和刘少奇主持召开了紧急作战会议,陈毅主张力保盐城,要在盐城打一场保卫战。

参会将领群情激昂,纷纷表示坚决执行命令,黄克诚突然站起来说道:“我不同意军部的这个方案!我认为目前是敌强我弱,不宜与日军正面作战,我建议华中局和军部立即从盐城撤离,转移到阜宁农村,跳出敌人的包围圈,至于部队,应该实行分散游击,待机反击!”

大家听到这话一下子安静下来,黄克诚又表示道:“如果军部决定下来,三师坚决执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刘少奇见黄克诚有不同意见,就做他的工作,但黄克诚还是坚持自己的看法,说道:“那是美好愿望,盐城是肯定守不住的!”

代军长陈毅听后有些恼火,说道:“在新四军里,除了饶漱石敢顶撞我,就是你黄克诚了,可你是我的部下!”

面对陈毅措辞严厉的话,黄克诚丝毫不虚,反驳道:“真理往往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我建议取消这个方案,放弃盐城。”

陈毅见此直接下令道:“军部决定,你率领三师和一师共同包围盐城!”

黄克诚也表了态:“我们三师坚决执行军部命令,三师在,阵地就在,但我保留自己的意见。”

战斗打响后,由于敌强我弱,新四军伤亡较大,黄克诚见前线战况危急,将自己的意见汇报给了毛主席,毛主席立即发电询问情况,新四军军部经过商讨,决定采纳黄克诚的意见,从盐城撤军。

抗战刚刚胜利时,黄克诚就给党中央建议立即派大部队进军东北,开辟东北战略根据地,最少要有五万人,十万人最好。

毛主席接到黄克诚的电报后非常重视,立即开会讨论,几天后,党中央就决定派10万部队,2万干部进军东北。

黄克诚的部队也在其中,他率领部队到达东北后归属林彪指挥,在1946年5月进行的四平争夺战中,毛主席先后给林彪发了十多封电报,让他坚守四平,黄克诚向林彪提出撤退的建议并没有得到采纳。

黄克诚直接将电报发给了毛主席,毛主席在斟酌后也指示林彪必要时候可以放弃四平,转阵地战为运动战,1959年,毛主席说起四平之战时,说这个决定是他下的,没想到黄克诚立即表示这个决定是错误的,毛主席一时无言,最后只能说道:“那就让后人评说去吧。”

1947年,黄克诚代理中共西满分局书记,不久后他又被任命为东北民主联军副司令兼后勤司令员,主持整个东北的后勤工作,在他的努力下,保证了前线各次战役的物资供应。

1949年10月,黄克诚担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兼湖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上任之初他就提出剿匪,因为湖南各地匪祸严重,在黄克诚的大力支持下,用时不到一年时间,湖南境内土匪被肃清大半。

1952年10月,黄克诚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副总参谋长和总后勤部部长,主持总后勤部工作,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他又被任命为国防部副部长,成为了彭德怀的得力助手。

毛主席在一次军委扩大会议上曾说道:“我四年来没有管过军事,一切都推给了彭德怀同志,讲责任,第一位是我,第二位是彭德怀,第三位是黄老,因为他是秘书长。”从毛主席的这番话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当时黄克诚的地位与作用。

1959年以后,黄克诚的职务被撤销了,直到1977年才出任中央军委顾问,1978年12月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被增补为中央委员,并当选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书记。

在对待吴法宪的问题上,黄克诚实事求是,他曾是吴法宪的老上级,抗战期间黄克诚担任师长时,吴法宪是政治部主任,吴法宪对黄克诚也是唯命是从,然而黄克诚被免除职务后,吴法宪反而还划清了界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这些事,黄克诚淡然一笑,还关心吴法宪的儿子工作问题,嘱咐空军不要因为吴法宪出问题而牵连其子女,其胸襟气魄可见一斑。

黄克诚复出在中纪委工作之初,他的行政待遇并没有被恢复,有人建议他给党中央写个报告,他却说:“不必了,我现在有工作干就行了,降低两级工资算什么?当年从家乡和我一起出来参加革命的几百名同志,都在战争年代牺牲了,我是唯一的幸存者,现在我还能有地方领薪金,有地方看病,有吃有穿,这不是挺好的嘛!”

1984年初,解放军总政治部百科全书编辑室编辑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编辑室的周之同、姚夫、李维民三人将“林彪”这个条目送呈黄克诚审查,这部百科全书自然是有盖棺定论的意思,当时其他的开国元帅都有“人物志”,唯独林彪没有,里面的介绍也写得很是简陋,只挂了几个官职,除此之外寥寥数语。

黄克诚看后对秘书说道:“林彪的条目不能这么写,这样写是不能向后人交代的,如果说熟悉林彪的人,我现在还算是一个,也只有我这样的人说话了,虽然他曾经做的不对,但我还是要说他一些好话。”

秘书小声地解释道:“现在这么写是经过认真研究的。”

黄克诚不同意,他说:“就算是经过研究那也不对,这么写是肯定不行的,文字少不说,历史上的战功也没有反映出来,这样吧,你去把他们请来,我和他们谈谈,既然是百科全书,那就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秘书很快通知了编辑室的编辑们,不久后,在北京郊区黄克诚养病的地方,他组织了一场特殊的座谈会。

面对这些搞百科全书的秀才们,黄克诚的话有些沉重,他说道:“你们来征求我的意见,那我就要讲几句话,我也有责任讲几句话,我是一个老同志,你们写的这个条目,需要修改,在这之前,我先说几句题外话,你们写人物志,要多学习司马迁,他在《史记》里面写了一大群历史人物,你们现在要用历史的观点,用历史学者的态度,去评价历史人物,凡事不能只看一面,要看两面,要全面地观察,做出全面的评价,写出历史的真面目。”

看着眼前众人有些拘谨,黄克诚示意他们放轻松,随后又谈到了林彪:“林彪在我军历史上是有名的指挥员之一,他后来犯了些错,当时在评价他的整个历史时,应该要分为两节,一节是他在历史上对于党和军队的发展、战斗力的提高,起过积极的作用,这是毋庸置疑的,另一节就是他后来的行为所造成的严重后果,这两个方面都要写明确,不要含糊了事,这样才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接着黄克诚拿出百科全书,指着其中的条目说道:“你们看这条释文中,你们只写了林彪在历史上担任过什么职务,这是必要的,当时在担任这些职务期间,他指挥了很多作战,据我了解,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在中央根据地指挥中央红军作战时,他们手下有几个著名的战将,一个是彭德怀,一个是林彪,一个是黄公略,伍中豪同志牺牲得早,1930年就牺牲了,黄公略同志1931年也牺牲了,红四军是毛主席和朱总司令创建的,成立红一军团后,红四军就是林彪指挥,他是红四军军长。开始时一军团是三个军,红三军军长是黄公略,红十二军军长是伍中豪,后来是罗斌辉,这三个军中战斗力最强的就是红四军,战功最大的也是红四军,他死后我还是这么说,有人说林彪不会打仗,这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不符合历史事实。”

说了红军时期,黄克诚又说起了抗日战争,最后说到进军东北,他认为,林彪在东北是有很大贡献的,他去东北的时候只有十万人,到出关时,部队增加到了120万人,这不能说没有他一份功劳,如果我们说林彪是个不会打仗的人,只有鬼才会相信。

谈到辽沈战役,黄克诚说林彪的功劳是抹不掉的,这虽然不是他一个人的功劳,但他是东北地区和部队的主要领导人,这一点必须要承认。

黄克诚回顾了历史,又说起了解放以后,他说:“建国以后,给十大元帅授衔,那是经过毛主席和许多中央领导同志反复考虑、权衡以后才做出的决定,这段历史国内外都知道,如果现在把他写成是一个一无是处的人,不仅不符合历史,而且也难以令人置信……”

黄克诚又谈到了《毛泽东选集》中收录的那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的一句话,他说:“林彪当时提出‘红旗到底能打多久’也写进了条目中,这一点值得斟酌,在我们党内,一个下级干部向上级领导写信直陈己见,尽管意见是错误的,但只要是出于善意,敢于向上级领导反映而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就这一点来说,本身就是一件好事情,因为这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应有的态度。即便是现在,我们也应当大力提倡这种精神。”

黄克诚的这番话说完,会场内一片哗然,当时毕竟与现在不一样,这番话在那个年代下还是极为大胆的,当时参加座谈会的同志听后,纷纷感叹道:“这话也只能是黄老讲。”

黄克诚的话的确将当时的一些重要问题展露了出来,也引起了大家的重视,这次座谈会上的谈话,百科全书编辑部后来专门发了一起通讯,将黄克诚的话刊载出来,面对大家的钦佩,黄克诚却说自己只不过是说了一些应该说的话而已,不值一提。

黄克诚虽然很淡然,但他曾经在东北与林彪共事多年,后来却被免除职务,这些事林彪都是知道的,黄克诚后来还给林彪写过一封信,希望他能说句公道话,但林彪并没有答应。

面对旁人的不解,黄克诚表示道:“不管他是怎么对待我的,反正我是公道地对待他。”

黄克诚自从跟随毛主席和朱德上了井冈山之后,最佩服的就是毛主席,晚年时,他还感叹当年在井冈山时期,毛主席不知道要比自己高明多少倍,回想起来犹如昨天一般。

但他虽然佩服毛主席,但却有自己的判断,并不是盲从,从毛主席的身上,他学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这在他数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而这恰恰就是毛主席思想中最宝贵的东西。

黄克诚一辈子讲真话、讲实话,哪怕是面对曾经落井下石的人,他也时刻牢记“公道”二字,充分体现出了一名共产党人应有的品格,体现出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大是大非面前的求真务实的精神和博大胸怀。

在对待党的历史人物问题上,他光明磊落,不计较个人恩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态度,不仅使得对林彪的历史评价得以端正,而且对军史党史的研究编写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纵观黄克诚的一生,他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是为真理而生存,为真理而斗争,从来没有出卖自己的良心,也从来没有出卖自己的灵魂。

黄克诚晚年时双目失明,他仍不顾年迈体衰,奋力工作,为加强党的建设和纪律检查工作呕心沥血。

黄克诚生活非常简朴,每餐只有两个菜,对子女也是要求非常严格,他患有支气管炎,不少同志都建议他到南方去过冬天,但黄克诚害怕自己去给当地政府增加负担,婉言谢绝了这些提议和邀请。

黄克诚一生从没有因为个人私事向组织上伸过手,也没有为家属子女个人的事情向任何部门说过一句话。

1986年12月28日,黄克诚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他的夫人唐棣华在挽联中写道:“即死无憾矣,仰不愧天,俯不怍人。”挽联写得非常贴切,也是他一生最真实的写照!

在追悼会上,党中央称他是共产党人的楷模,黄克诚将军是当之无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