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道是什么,为什么无人能说清楚,这包含物理深意。

第一章:道存于己

道是什么?诗意的回答是给出一幅抽象的画就就行,就像下面这幅画,这就是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灵遁者油画

道是什么?没有人能回答。它的不可回答性,就在于我们看不到它的开始,亦看不到它的终点。于今天的物理学而言,这句话就相当于问:“宇宙是什么样的?”关于这个问题,前沿理论很多,“大爆炸”理论就是最广为人知的一种,但这个理论对吗?目前疑点重重,争论不止。

宇宙是什么样?包含了关于宇宙诸多问题,比如说宇宙有起源吗?有终点吗?它有多大?它是如何运行的?它是什么形状?它的维度空间是我们认为的四维吗?伽利略被称为物理学之父,那么从他诞生到现在是459年,这是人类科学研究物理学的黄金时期。尽管成果丰硕,但面对上面那些问题,我们依然迷茫,依然走在探索的路上。

伽利略

当代人的迷茫,有时候当代人无法医治,我们得回到2千多年前,回到老子的时代,听听他是怎么说的,也许于你我而言,都能茅塞顿开。老子的《道德经》可以说是中国的“圣经”,常读常新,它似乎能嵌合每个时代的潮流,历久弥新,是一幅蔚为大观的宏伟巨制。

虽然只有五千言,我却认为没有人能一口气读完它,除非你是囫囵吞枣式的只读不想。道是什么样?宇宙是什么样?2千多年前的老子,就有他自己的思考。而我在好奇,在那个“物理知识”贫乏的年代,老子是怎么得出他的这种思考的。原因我们放在后面的章节讲,先来说说老子是怎么回答这个最最根本的问题的。

道是什么?从《道德经》的第一章,就开门见山了。不知道其他学者是怎么思考的,我的感受是《道德经》的第一章就是提纲挈领的篇章,后面的所有章节,都是对这一章的说明和解释。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我看过有人将不足100字的道德经第一章内容,注解了超过1万字的文章。那么老子是怎么形容道的?请读下文:【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读完之后,你有什么感受?惊讶不惊讶?震撼不震撼?如果你的回答是不,那你还得好好读读,读他千遍万遍也不为过。这也是我好奇,为什么在哪个“物理贫乏”的年代,老子能写出这样的思考。

如果你了解当代物理学的研究,那么我相信你会赞同我的观点。我们来逐句体会,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很明显,老子就是在说,可以说出来的道,可以解释清楚的道,就不是真正的道。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名,同样谈不上是永恒之名。就像佛总说不可说,是因为说不出来。有一个禅宗故事,叫佛祖拈花,迦叶一笑,也叫拈花一笑。故事说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是啊,你想,假如你的老师给你们授课,来了之后手里拈一只花或者抱一只猪,然后一节课60分钟,一句话也没讲,你能悟到什么?

很多同学可能想笑,还有很多同学会想,今天是不是愚人节?甚至有人想,老师今天神经病,抱一头猪来上课了,是要说明我们都是猪吗?但迦叶同学看着老师,心领神会的笑了,佛祖看到迦叶笑了,也欣慰的笑了。

于是迦叶就此接过了佛祖传递过来的佛法真理接力棒,并将它发扬光大,后来又将佛法东传中国,直达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广大地区。《金刚经》中说:“凡所有相,皆属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又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来”即真理,“如来”即顿悟,“如来”即宇宙真法,“如来”即“道”。

在我看来,老子口中的“有”是佛祖口中的“相”;老子口中的“无”是佛祖口中的“空”。所以老子口中的道,是道不清楚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我说,《道德经》第一章是提纲挈领,后面的章节都是解释和说明。不信你仔细看《道德经》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第一句就是形容道的,说道空虚无形,但又无穷无尽。深暗悠远,好像万物都依附于他。

再看《道德经》第十四章,有这样的描述:“绳绳(mǐn mǐn )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

再看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后面这些章节,都是在形容道,方便我们理解道。老子形容道是“神龙”首尾都不能见,又说它是“惟恍惟惚,惚兮恍兮。”总之是不能说清楚的。所以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说真正的道,是说不清的;真正的宇宙,也是说不清的。也就是说,老子其实在2千多年前,就否定了大爆炸理论了。我在科普书籍《变化》和《见微知著》中,也表达了我的观点,就是宇宙是无始无终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灵遁者科普四部曲

道说不清,其实可以说是被数学证明了。被谁证明了?被哥德尔。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既是数学史上的里程碑,也是哲学史上的里程碑。哥德尔不完备定理证明了任何一个形式系统,只要包括了简单的初等数论描述,而且是自洽的,它必定包含某些系统内所允许的方法既不能证明真也不能证伪的命题。

更通俗一点讲,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一举粉碎了数学家两千年来的信念,这个信念就是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但是哥德尔告诉我们,真与可证是两个概念。可证的一定是真的,但真的不一定可证。某种意义上,悖论的阴影将永远伴随着我们。无怪乎大数学家外尔发出这样的感叹:“上帝是存在的,因为数学无疑是相容的;魔鬼也是存在的,因为我们不能证明这种相容性。”

哥德尔的两个不完备定理直接戳破了希尔伯特的数学计划:包含算术的形式系统不可能完备,而且这个系统本身的一致性不能在系统内被证明。

再通俗一点,比如说我要证明宇宙有多大?最好是我站在宇宙之外看,一眼就看清楚了。可是我站不到宇宙之外啊,我也在这个系统里,这是个死结,目前来看,是打不开的。所以老子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你惊讶不?老子也没有对“道”做一个定义,似乎一开始他就知道,这个道是做不了定义的,因为我们在“道”中,在道中只能用“道”来证明“道”,那还不如不证明呢。

我是我,我自己来证明我是我,这可靠吗?因为当你说某一个数学系统不完备,言下之意就是说这个数学体系里面有一些定理,不能在这个数学体系本身范围内被证明,只能跑到超出这个数学体系的其它体系下才能被证明。我需要“你”来证明我,而不是我自己证明“我”。当然有一点要提醒大家,我们这样认为,是基于这样一个认识,数学反映现实世界,数学反映物理世界。有人这样来反对哥德尔不完备定理,他们说哥德尔不完备定理,不是数学的,也不是哲学的,是夹在数学和哲学之间的产物,这是一个模糊的边界。

摘自独立学者,作家,艺术家灵遁者国学作品《朴易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