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师公开倾诉:请不要再找我谈什么教育问题了,学校不是做教育的地方,我们老师又哪里配得上“教育”两个字,我们在做的是教学。

这位老师认为,学校和老师只是“教书”,没有“育人”,因此堪当不起“教育”的重担,真正担得起这两个字的,是家长本人。

在应试教育之下,追求成绩就已经让老师们分身乏术了,所谓的“育人”,早在不知不觉间,就落在了家长的肩膀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千元的文具,揭露家庭教育潜在弊端:家长不谈钱,比没钱更可怕

家庭教育说复杂也复杂,大到学生的价值观念、生活习惯,小到学习方法、待人处事,这些都是家庭教育的一部分。

而说简单倒也简单,只需要两类,就能把多数家长的家庭教育划分清楚:一种是不谈钱的家庭教育;另一种就是凡事先谈钱,也就是哭穷式的家庭教育。

80后、90后的家长,自己就是在没钱的家庭教育中成长的,小时候想买什么东西都要求家长很久,一度以为家长啥钱都没有,长大之后才明白一切。

在这样家庭中成长出来的80后、90后,自己成为父母,扮演起家长角色后,更容易陷入家庭教育的误区——不谈钱的教育,且弊端没钱更加可怕。

一位80后家长在网上发布了这样一则帖子——小学生的钱这么好赚吗?原来,是她带着上小学的女儿去文具店买文具。

一圈逛下来,女儿拿了一个“咕卡”套盒,420块,本以为这就够贵了,没想到同行的另一堆奶奶和孙女,更加刷新她的三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姑娘看起来上四五年级的样子,逛了一圈拿了半筐文具,支付的时候被告知800多元,售货员和对方接受:三十多的圆珠笔,女孩拿了十几只。

为了不让小女孩失望,老人硬着头皮把单买了,但通过小女孩的神情来看,她完全没有感恩,只是开心于自己拥有了很多可以和同学炫耀的“贵价文具”。

最极端的家庭教育模式,虽然简单却对学生的成长有明显的弊端

有家长认为,是文具店乱要价,也有家长认为,是小学生不懂事,不过小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习惯,根本原因在于——家长对学生的金钱教育严重缺失,让学生对金钱没有任何概念。

比没有家庭教育更可怕的是,家长不会教育,毁掉一个学生的往往不是家里没钱,而是家长对金钱的教育观闭口不言。

尤其在当下,现金使用的越来越少了,在学生眼中,家长的扫码——输入,一气呵成,学生并不知道这些数字的背后,对一个家庭来说意味着什么。

山东的一位家长,就尝到了缺乏金钱观教育的恶果,刚读一年级的儿子,在用家长手机看视频的时候,通过弹出广告点进了购物软件,胡乱清空购物车的同时,还给自己买了一堆玩具,一共花了五万多元,家长崩溃之余,只能慌忙联系退货退款。

“如果你不教学生金钱的知识,将来有其他人取代你。其他人是谁?也许是债主,也许是奸商,也许是警察,也许是骗子。”

但无论是谁,这都是家长不愿意看到的,和不对学生进行金钱观教育相比,穷养式教育的做法风险要小很多,不过也是不够客观、健康的教育方式。

给学生灌输“什么东西都很贵”的思想,虽然可以避免学生养成乱花钱的恶习,但也间接扭曲了学生的消费观,让学生更容易自卑、且对待学习和教育,更容易陷入功利化的误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譬如,本来有能力继续读研的学生,因为急于自给自足,而放弃了提升学历的机会,这些学生在长大后,需要更多的成本去弥补童年的遗憾。

无论是只谈钱还是不谈钱,这两种教育方式都过于极端,之所以那么多家长选择这两种教育方式,是因为它们最“省心省力”。

而真正正确的教育方式,是树立学生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观,让学生知道家长的辛苦,也知道数字的含义,这样才能有自主的判断。

在此期间,需要家长把握好教育的尺度,不能过激,也不能溺爱,虽然这种教育方式的难度不低,但却能帮助学生养成最健康的价值观念,对学生今后的成长都受益匪浅。

今日话题:你如何看待这件事呢?

(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