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期读林毅夫先生《七十感言》(附录随后),非常感慨。林毅夫先生是真正的爱国者,真正的中国人,也是我最尊崇的台湾人。

林毅夫先生一生经历传奇,可惜很多人并不知道他。在当前两岸形势如此严峻状况下,对比岛内弥漫着数典忘祖的风气,他对国家民族的热爱更加显得弥足珍贵。

写这篇文章前,我在周边做了一个小调查,发现很多人不知道林毅夫先生的名字,即使知道名字的也对他事迹了解不多。有些调查对象还是比较热衷熟悉两岸问题的人。这让我觉得有必要来介绍宣传林毅夫先生的故事。

林毅夫先生1952年出生在台湾宜兰县,是台湾本省人。宜兰县过去交通不便较为封闭,近十余年因雪山隧道才与台北都市圈相连。宜兰县是农业县,在台湾岛内属于经济比较落后的县市。

我之所以要对宜兰县做粗略介绍,是想说明林毅夫先生作为一名台湾农村地区长大的本土孩子,小时候的贫穷境遇和同时代出生长大的民进党创党元老如陈水扁等人是一样的,并且也如同他们一样在年青时候一样就取得了进入上层社会精英阶层的门票,却毅然选择了和他们不一样道路。

那个时候的台湾农村青年,能够通过奋斗打拼螺旋进入台北主流社会,是一代人的梦想。林毅夫有着比那代人更高的志向,那就是他从小形成的家国情怀。

林毅夫先生说:“年少时看似漫无目的的涉猎让我不知不觉认识到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每当国家面临生死存亡之秋,总有志士仁人,不惜毁家纾国,抛头颅、洒热血,牺牲自己来挽救国家,这些故事的浸染萌发了我为民族的复兴奉献一己之力的初衷。”

两蒋统治下台湾,尽管意识形态与大陆不同,但始终推崇大中华历史文化教育。接受民族历史传统教育,能够让本省籍的孩子林毅夫产生为中华民族复兴的远大理想。联想到台湾现在的孩子被台独教科书腐蚀,让人扼腕忧虑。

1971年,19岁的林毅夫考上台湾大学,并当选为大一学生会主席。那个时代,能考上台湾大学的都是台湾最精英的人才,意味着从此人生繁花似锦。现今台湾政商各界,各行各业的领导者基本上都是台湾大学毕业的。

1970年,港台各地爱国大学生都参加了风起云涌的保钓运动,林毅夫先生以学生会主席身份领导运动,当时还有一位台湾大学保钓运动的积极分子是法律系大三学生马英九,并后来以此为题目撰写了他的博士论文。

1970年代初台湾经济社会激烈转型变革,外部环境面临困局。在“在风雨飘摇之感弥漫台湾社会之际,坐而言不如起而行,我从台湾大学转学陆军官校,希望能够力挽狂澜尽一名青年应有的责任。”

林毅夫先生投笔从戎,从台湾大学的天之骄子转学为军校士官,在好男不当兵的台湾社会引起了巨大轰动,也受到台湾官方的重视培养。他被评为台湾十大杰出青年,受到蒋经国的亲自接见。军校毕业后,被军队保送入台湾政治大学攻读研究生,是台湾最早获得MBA硕士学位的人。如果用现在的话说,他在台湾体制内从此前途一片光明。

1979年,27岁的林毅夫已经是金门守军的连长。但是他的内心翻起云涌,产生了投奔祖国大陆惊天的念头:“我的心潮总是如脚下岸边的潮水般来回激荡,我是应该留在台湾作为一名明星式的精英追求顺风顺水的个人仕途,还是应该听从内心的召唤,回到未曾踏足,仍处贫穷落后的祖国大陆为其发展添砖加瓦?”

1979年5月16日深夜,当时担任台陆军上尉马山连连长的林毅夫,从由金门泅海涉水往厦门投奔大陆。

1970年代台湾经济高速发展,1979年台湾的GDP约占大陆的一半,是对岸福建省的40倍,生活水平相对大陆已经高度现代化。林毅夫彼时年少身居高位,结婚生子家庭美满。除了为了理想信念,我们推测不出来他有其他任何动机。

后来的故事比较为大家熟知,林毅夫先生入读北京大学,后被国家选派国外深造,学成后回国参与国家建设。林毅夫先生在学术建树斐然,开创新结构经济学,创立了自己的学术体系。他被世界银行聘任为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党中央国务院授予百名改革开放先锋之一。

林毅夫先生是这个时代的幸运儿,他完美地实现了下海泅渡前的愿望。他经历了国家改革开放的40年,见证了民族复兴之路。他不仅兑现了为祖国繁荣富强添砖加瓦的初小承诺,他还幸运地成为这场变革的重要参与者,贡献了重要力量,是百名改革先锋之一。

然而,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林毅夫先生个人付出了极其沉重的代价。这种代价并非个人所致,而是两岸现状强加于他,是国家民族的撕裂导致的个人悲剧。

从1979年开始,林毅夫先生不能回到台湾,回到故乡宜兰。

亲人和乡愁对于一个中国人是多么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人道权利。林毅夫的每次谈及父母亲人,谈及故乡故土,总是哽咽流泪,无法言语,悲戚的神情令人动容。

他的父母离世,他不能回家送终,生死离别的惨痛是最大的人伦悲剧。2002年,他的父亲去世,他只能通过北京设置灵堂和宜兰家中灵堂视频连线的方式,祭奠送别父亲,在灵堂上伏地痛哭。

当天宜兰下着大雨,按照当地风俗,主持仪式法师说:“下雨是因为儿子没有回来。”

是的,造成这种不幸最大的原因是台湾还没有回归,祖国还没有统一。

台湾问题是因为国家民族贫穷落后造成的,无数家庭因此撕裂分离。而为国家民族复兴做出大贡献者,恰恰又是悲通实际承担着。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距离1949年已经有73年了,这样的悲剧还存在我们国家,这已经不是个人的伤痛,而是我们的民族的悲剧。

我曾经多次和台湾朋友讨论林毅夫先生回乡探亲的可能性,似乎台湾内部对此都高度共识,不肯同意赦免林毅夫。即使蓝营统派的朋友,也认为他触犯了法律,且他的“叛逃”牵连很多人,应该先接受法律的处理,否则对当时的人不公平。

当年,林毅夫一腔热血向往祖国,基于当时的条件报国无门,所以用极端的方式去冲撞的规则藩篱。从历史的过程看,这是一个政治问题,而不是法律问题。政治的问题应该用政治的方式去解决。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1988年发布《关于不再追诉去台人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犯罪行为的公告》,公告发布后,1949年杀害革命群众,双手沾满共产党人鲜血的去台人员,也可以毫无顾虑返回大陆。大陆能发布这个法律公告,就是站在历史高度,从民族的角度,用政治的思路去解决历史的问题。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如果两岸能有诚意,没有解决不了的事情。1988年的两院公告可以提供解决思路。

林毅夫先生已经70岁了。我建议我们的政府要想办法协助他回家,这不是他个人的事情,而是可以上升到我们民族高度的指标代表性事件。我们要与对岸当局协商,在不涉及底线原则的基础上,可以在做大的让步交换。

让林毅夫先生回家,甚至可以作为打破目前两岸僵局的切入点。假如林毅夫先生能够回家,所带来影响效应可以是深远而多方面的。

我真诚呼吁:各位台湾乡亲,林毅夫是台湾人自己子弟,是真正台湾之光。让一个台湾孩子回家,是台湾人应有的厚道。没有什么放不下的成见,如果有,高粱烧酒雄雄喝一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