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整个春秋时期,第一强国无疑是晋国。称霸长达140年,春秋第二强国楚国称霸只有3年,春秋第三强国齐国称霸约30年。这三个国家属于第一梯队的一等强国。

第二梯队的准一等强国有吴国、越国、秦国。

第三梯队的二等强国有四个:郑国、宋国、鲁国、卫国。

第四梯队的三等小国有陈国、蔡国、曹国、许国等。

第五梯队的入流弱国有滑国、六国、英国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二等强国中,最令人惋惜的便是郑国。在郑庄公时期,郑国本来是有希望进入一等强国之列的,但由于郑庄公没有战略眼光,不知道尊王攘夷的重要性,居然与周天子结怨,还一箭射中周天子的肩膀。这一箭虽然破坏了周天子高高在上的形象,但也终结了郑国的崛起之路,使郑国永远沦为二等强国。

其余郑、宋、鲁三个二等强国则不具备争霸实力。不过宋襄公并不信邪,非要自不量力地去争霸,妄图通过会盟让宋国晋升为春秋霸主,可霸主国首先要具备的就是绝对顶级的国力和军力,而不是轻飘飘的一纸盟约,因此宋襄公最后只能是自取其辱。

二等强国虽然不具备争霸的实力,却有较大的发言权,可以与争霸的强国讨价还价,甚至能在一些中、小规模战役中战胜一等强国,比如齐国称霸前就曾联合宋国攻打鲁国,结果被鲁庄公击退三次。但在大规模的战争中,二等强国是无法与一等强国较量的。

在春秋前期,鲁国是比较关键的二等强国,宋国发生饥荒时就是鲁国救济的,把宋君感动得痛哭流涕。为了回报鲁国,宋国调停了齐、鲁两国的关系,促进了齐鲁结盟,这也是齐国称霸的一个里程碑。

到了春秋中期,郑国则成为了二等强国中的关键。当时晋国已经称霸多年,楚国在楚庄王的治理下也逐渐强大了起来,欲与晋国争霸,但晋国毕竟是老牌强国,楚国只有争取到郑国的支持才有可能挑战晋国的霸权。

在大规模的争霸战中,楚国只在泌之战战胜了晋国,之后楚国继续攻打宋国,由于晋国忙于消灭境内赤狄,没空救援宋国,宋国在坚守数月后最终投降楚国,与楚国结盟。楚国扫清一切障碍后大会诸侯于,成为新一任霸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好景不长,晋国很快就缓过神来,先在鞌之战击败齐国,瓦解齐楚同盟,又在麻遂之战击败秦国,瓦解秦楚同盟。郑国见晋国如此势不可挡,便投靠了晋国。楚国也不甘心就此失去霸权,便以汝阴之地贿赂郑国,请求与郑国结盟。结果楚郑联军在鄢陵之战中惨败给晋国,再也没有国家能够压制住晋国,从晋厉公开始,晋国便成为超级霸主。

晋悼公时,八年之内,九合诸侯。晋国国力、威望达到鼎盛。郑国与晋国也成为铁杆同盟。楚国失去了郑国的支持,便完全没有挑战晋国霸权的能力了。

就这样时间到了战国,郑国、宋国、鲁国这三个二等强国实力并没有变,只是第一梯队的那几个国家更强了,显得其他国家弱。我们将齐、楚、燕、韩、赵、魏、秦称为战国七雄,但实际上战国时期并不只有这七个国家,郑国存活到战国前期公元前375年,宋国存活到战国中期公元前286年,鲁国存活到战国后期公元前25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