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消失了吗?其实它并没有远去,仍然在不断地传播着。根据卫健委的统计,我国每日新增的感染人数达到了4000例。

这个数字貌似不高,但要知道,现在各地已经叫停了全民核酸检测,真实感染人数肯定是在远远大于它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让人担忧的是,不仅奥密克戎仍在悄悄地传播着,甲流等流感病毒也开始冒头,许多地方甚至一度出现了久违了的抢药潮。

为了缓解公众的紧张情绪,不少卫生专家都站出来理性科学地分析了当前的疫情,其中最有名的要数张文宏教授了。

3月21日,张文宏教授参加了上海长三角商业创新研究院理事会扩大会议暨2023长三角新经济年会,并作题为《协同创新应对未来大流行的挑战》的演讲。

首先,张文宏教授强调新冠将会向“地方性流行”转化,其感染力会越来越弱,在流感样人群中检测出的比例大约处于1‰-2‰的水平,当然并不排除会阶段性的出现波峰。

其次,张文宏教授介绍了他所在团队对免疫记忆的研究。

什么是免疫记忆呢?简单的说就是被感染之后,人体的细胞对病毒会存在记忆,即使过了六个月之久,抗体消失了,但记忆仍旧保留着。当人体遭遇病毒的再一次侵袭后,这些记忆会唤起抗体,并有效减少重症的发生。

概括起来就是第二波疫情仍有可能会到来,被感染过一次的人仍有可能再次被感染,但疫情总的趋势是越来越弱,最终大概会等同于普通感冒,我们要提前做好准备,同时也不必过分担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张文宏教授还特意强调了要建立常态化协同科技平台的重要性。

张文宏呼吁,要加强从国家到学术机构、疾控和医院、工业界的全面联动,打通全链条链接,打造一个协同创新的平台,这样才能更好的应对疫情。

不得不说,张文宏教授看得很远。这一波疫情确实已经成为了过去式,但谁也无法保证下一波疫情什么时候到来。即使新冠疫情彻底结束,未来仍有可能出现更具传染力的其他病毒。

如果能借着新冠的契机,搭建起一个专门针对流行病的预防平台,无疑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措施。这意味着今后即便再发生类似的情况,我们也能更快更好的应对,把损失降到最小。

总之,张文宏教授的建议非常具有前瞻性,也彻底打消了民众的忧虑。

值得一提的是,疫情期间,张文宏教授始终坚持在一线工作,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当然,他的建议不是每一项都是对的,他还为此遭受了网友的抨击,比如著名大v司马南就曾连篇累牍地撰写文章对其加以抨击。

但张教授始终不为所动,从不恶语相向,把更多的精力用于指导疫情上,这大概就是网红和真正的专家之间的区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