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准备出击的十九路军战士
戴戟,“一·二八”抗战时的淞沪警备司令,在其回忆 中提到驻上海的国民党海军,与日本海军达成协议,说其大致内容是:“此次行动,并非交战,如中国海军不攻击日舰,日舰也不攻击中国海军,以维友谊。”
戴将军所说的事情当时传得沸沸扬扬。但这件事没有绝对的证据肯定,也没有确实的证据否定。当事方海军部,事前事后一直对此保持沉默态度,让事情始终像个谜一样存在。但戴将军相信这件事,不仅是因为舆论,更是因为事实令其不得不相信。
孱弱如中国空军,也在“一·二八”事件爆发后,奋勇参战。据黄振亚《淞沪抗战中的三十三个日日夜夜》 一文,2月5日我空军在真如上空与敌机九架遭遇,击伤两架,击落一架。2月6日,我空军六架在真如上空追击敌机。
但是海军方面呢,从头至尾没有看见有一艘舰艇出来抗敌。让人感觉,这支部队从来就不曾存在过。
也许人家有不得已的苦衷,如“未奉命令,不得妄动”(陈绍宽语),“局部冲突,要慎重考虑,不宜轻举妄动”等。考虑到海军技术性强,物资消耗大,是力量弱小又金贵的军种,这些说法也有三分道理。
但有些事怎么说呢,与参战、技术、消耗关系都不大,海军可以做却偏不做,对此戴戟将军及其他拼死抗战的将士就想不通了。
2月中旬,十九路军要取用上海海军仓库内储存的大炮、弹药和钢板用于抗敌,。海军部政务次长暨第一舰队司令陈季良说,没有接到政府抗敌的指示,然后以需向上峰请示为借口, 拒绝了这一要求。
对此, 海军部长陈绍宽强调:“海军购置军械军火历经呈报有案, 有无高射炮暨钢板可以拨借, 早在政府鉴察之中。即使有之, 亦不得私相授受。”意思是,海军可是在严格恪守政府的命令。
王大文,十九路军七十八师军械处长也说了一件事。
“一·二八”战事展开后,十九路军渐感弹药匮乏,向政府求援未果。当时海军部上海兵工厂贮有大量弹药却秘而不宣。后来战事紧张,兵工厂看守人员弃职逃跑。得到消息的十九路军直接接收了这批武器弹药,在上海各界人士帮助下,所有后方人员投入搬运,足足搬运了十多天才运完。
这一回海军倒是一个字都没吭。
奇袭日旗舰“出云”号,是“一·二八”抗战故事中颇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一大壮事。
戴戟将军说,“我方派遣死士潜水饷以重磅炸药,几至炸毁”。这里,戴将军对结果的说法有点夸大。据胡叔常的说法,“出云”号只是晃动了几下,没有大碍,反倒是牺牲了几名潜水员。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答案就是不专业。水雷是上海机器业制造的,潜水员是七十八师区师长的陆军训练的。非专业机构做炸弹,陆军训练潜水员,难怪会出现炸药爆炸力不够,潜水员推行速度慢,水雷放置不到位等等问题。
有没有造水雷和训练潜水员的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士?有。海军就是。制雷、布雷本就是海军的专业之一。但人家不做,就只好由陆军和民间人士想办法了。
不参战、不支援、不出力,还振振有词,左一个政府命令,又一个政府旨意。陈部长还把这说成是“为了国家打算,为了民众打算,为了地方打算。”好像放任日寇横行肆虐才是正确的做法。照这个说法,像十九路军这样置政府命令于不顾,挺身而起反抗暴日,反而于国家、民众和地方不利了。
也许事情确像李世甲在后来以个人身份辩解的那样,与盐泽来往的信函系不实指控,秘密协定一说子虚乌有。但海军的种种作为,确实很难让人相信没有“维持友谊”的意愿,即使不存在书面的文字,行为之间高度的默契,也颇有心照不宣的无声“友谊”的存在。
现在有学者提出,人们不应过多非难1932年海军的表现,因为上峰做了那样的指示,他们得遵守,而且海军弱小得都不让人忍心让他们出来作战。学者还举出数据,说到37年抗战前夕,中国海军共有舰船五十七艘,连小艇算在内,总吨位也不过六万吨,不及日本海军的二十五分之一,且多半是超期服役的旧舰,根本不可能御敌于国门之外。
学者说的是大实话,理由也很充足,但结论无法让人接受。十九路军武器不低劣吗?二十九路军的大刀片子很先进吗?抵御国侮是军队的使命,民众的指责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海军将领的抗战意志。
客观地说,陈绍宽将军、陈季良将军、李世甲将军为打造建设中国海军都可谓殚精竭虑,费尽心血。说他们有维持与日军所谓的“友谊”的意愿可能有些不妥,但若说他们“一·二八”期间表现出明显的抗战意志,应该不是歪曲事实吧。
这些海军将领,以及海军官兵,在尔后“八一三”淞沪会战时,以其英勇表现,证明了他们的爱国精神与抗战意志。江阴海战,海军不惧强敌,拼死一战,陈季良将军腹部中弹依旧指挥战斗;海战失败,海军主力舰艇悉数沉江以挡日军,其宁死不屈、毁船抗敌的精神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这其中多少有一点雪“一·二八”之耻的成分。知耻而后勇,那也是勇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