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几天,《不止不休》成了电影圈的“大热点”。

这其中一个主要原因,自然是主演之一的张颂文。

《狂飙》的爆火,让张颂文成了近两个月最受关注的男演员。

首映礼上,张颂文在《狂飙》中的“亲友团”,也都现身捧场。

“弟弟”苏小玎,“妹妹”隆妮,“唐小龙”林家川,还有“老默”冯兵。

场外,观众也都期待着看张颂文新的作品,这部《不止不休》就恰好“赶上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在张颂文之外,影片本身也自带一个焦点话题——

早在2020年电影节放映后,它就被网友形容为“20年代的《我不是药神》”。

并且这部2019年开拍的电影,这次定档前还经历了“三年删改”。

这个时间甚至比《我不是药神》制作、送审的一年时间还要长。

预告里,“一个人为一亿人发声”的宣传语,也非常显眼。

一连串迹象表明,这部电影讲述的题材,必然比较敏感。

这么一看,神秘感顿时就来了。

01、

《不止不休》的履历十分光鲜。

监制贾樟柯,主演白客、苗苗和张颂文,摄影余力为,配乐半野喜弘。

导演王晶还获得了平遥最佳导演奖,影片也被提名了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最佳影片奖,备受关注。

《不止不休》是一部关于理想主义者的电影,这是导演王晶自己说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怪不得贾樟柯在社媒上发“也想谈谈艺术”,想必也是冲着这份纯粹。

影片的故事,其实也不复杂,用一句话总结就是:

低学历北漂青年撞大运进了报社当记者后,一波三折冲破阻力,呼吁社会关注乙肝患者。

这里就出现了两个都很重要的关键词:报社记者,乙肝患者。

对当下人来说,这两个词已经有些陌生。

但放在一起,还是可以大概猜测出故事情节——

报社记者往往代表着一种对真相的执着,而乙肝患者,可能就是真相的主体。

难点在于,这类理想主义者的故事,往往容易拍得千篇一律。

所以《不止‬不‬休‬》这部电影‬能不‬能成‬,主要还是要‬看‬它‬怎么讲。

主人公韩东(白客 饰)是一位北漂青年。

因为眼疾,他高中肄业,所以只有初中学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背景放到人才济济的北京城来说,可谓是不值一提。

但这类大城市,最神奇的地方在于,它可以同时是理想主义者的天堂和地狱。

何况电影设置的时间是2000年初,一个到处是机遇和挑战的年份,一个不通过网络直播,也能创造致富奇迹的年份。

韩东的老家在东北牡丹江。

他放弃了‬老家‬的‬铁饭碗,带着清秀的女朋友小竹(苗苗 饰)来北京追梦。

追一个当记者的梦。

初中文凭,要是想在北京做个酒保之类的梦,还是有可能的,但是当记者?

人大、中传几个高校的名额,都分不过来呢,何况韩东这种情况?

这不是癞蛤蟆上身,纯属想得美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追梦的还不止韩东,还有他好朋友张博(宋洋 饰)。

张博正在准备自己的研究生三战,他想考中国政法大学,前两次都是进复试被刷了。

在全民考研的今天,我们很清楚进复试被刷是一种怎样的绝望。

只是想想十几年前就有三战,突然觉得有一种惊人的历史相似性。

和我们所熟知的那些北漂住地下室、吃方便面的情节相类似,韩东一行人在北京过得也很艰辛。

蹭宿舍住、被老板骂、在招聘会上被HR损、群租房电线半夜烧了……总之就是惨。

但韩东始终坚持着自己的记者梦,笔耕不辍。

当不了记者,就先给报社写读者来信,不仅有点稿费,说不定还能创造点机会。

平时也会在论坛上发表长篇社论,既锻炼文笔还能积攒人气。

这不,一次韩东去领稿费的时候,碰见了资深记者黄江(张颂文 饰)。

获得对方赏识后,居然收到了一份在《京城时报》的实习生岗位。

之所以能够被选中,主要是因为韩东坚持在论坛西祠胡同里写作,恰好黄江就是版主,还置顶过韩东的帖子。

果然,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进入《京城时报》之后,韩东就开始了自己的“卷王”之路。

他天天几乎就除了睡觉之外,其他时间都黏在报社里。

看文章,查资料,写稿子。

那个时候似乎还没有盛行996,韩东就自愿007了。

除了他,刚进来的几位实习生几乎都是北大之类的名校学生。

韩东在里面格格不入,除了内‬卷外,也没有其他的办法。

一天,黄江大晚上接到消息,要去报道一处矿难,从调查到完稿,只有三天时间。

这种程度的稿子,必然是要上头版头条的。

但头版头条又是需要反复打磨的,临时起意就会给报社增加困难。

黄江好说歹说争取下来了,叫上一旁的卷王韩东就踏上了火车。

这次的报道,韩东出力很大,无论是调查还是写稿,都远超预期。

于是,最后完成的内容顺利成为了头版头条,还拿下了月度好稿。

这对于一个实习生来说已经非常难得,何况是对韩东这样的初中学历的实习生,黄江对他也十分器重。

眼看着就要转正了,韩东离自己的梦想也就差一步之遥。

此时,他又盯上了血牛非法卖血和乙肝代检的事件。

这个地下产业链非常完整,一旦能够摸清查明,就是轰动的大新闻。

如果韩东完成了这个,别说转正了,辉煌的未来就在脚下了啊。

于是,第二个关键词,“乙肝患者”,就出现在了电影里。

2000年初,人们对乙肝的认识还不够,认为乙肝携带者就是洪水猛兽。

而对于那些携带者来说,他们所遭受的歧视基本是终身的。

考研体检出乙肝,不要;工作检查出乙肝,不要。

上学之路和工作之路,几乎都被堵死了。

还记得之前提到的韩东那个好朋友张博吗?他前两次复试被刷,就是因为乙肝。

而他为了上学,也找了代检。

眼看着就要到年末了,韩东也快要完成手上的文章。

只要把稿子交出去,头版头条肯定的,恩师黄江也对韩东充满了期待。

但韩东始终无法拿定主意。

在了解中他认识到,乙肝的传播途径实际上只有母婴、血液和性传播三种。

正常生活中被传染的概率,其实是非常非常小的。

但为什么相关规定中,还认为乙肝是传染病?

难道全国近一亿乙肝患者就要在黑暗中像老鼠一样被过街喊打?

是的,揭露了这条产业链是一个大新闻。

但然后呢?

乙肝携带者们怎么办?他们的人生呢?张博的人生呢?

恩师黄江曾对韩东说,新闻工作者不能带感情工作,更不能同情,他们只需要记录事实就行。

那韩东究竟要怎么做呢?

眼看着从地下室搬出来了,和女朋友也整租了一套房,只要这稿子登报了,人生就是一片坦途。

究竟要怎么选?

02、

从整体基调上来看,《不止不休》非常接近《我不是药神》。

都是力图打造一个平民英雄,聚焦一部分特殊群体。

片中的事件和人物,也几乎都取材于真实事件,尽可能让故事的底色变得更深沉。

此外,片中也时不时穿插着对于乙肝携带者的真实采访。

采访所使用的粗糙画质和片子本身的高清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似乎在说这种对于乙肝携带者的歧视已经成为过去式了。

而纸媒与数字媒体的并置,也在清晰地宣示一种“过去”的存在。

而这种“过去”本身在电影中,似乎意味着一种美好的品质。

那种媒体人的坚定勇敢与职业素养,那种道德良知与舍己为人,似乎都随着画质的逐渐清晰,而变得模糊,直至消逝。

韩东这一角色是以前《南都周刊》的著名记者为原型进行塑造的。

那句“这世上的事,有哪件事跟我们一点关系都没有呢”,也成为了影片的片头字幕与题眼。

以上的这些,都是《不止不休》想要实现的表达:

对理想主义者的赞颂,在后真相时代下对纸媒时代的回望,对现实主义的呈现与宣扬。

就像《华盛顿邮报》或者5年前的《我不是药神》那样。

可这样的“野心”之下,影片终究还是力有不逮。

03、

《不止不休》几乎不可能达到《华盛顿邮报》《我不是药神》那样的高度。

主要有三个不足。

一是剧作上的混乱,及主题的不清晰。

本片从始至终的线索,应该是对于新闻工作者良知的赞颂。

但时不时插入的乙肝携带者纪录片,不仅显得冗余,也极大削减了片子主题的落点。

这种“搭配”使得电影的重心开始偏移,不知道是想拍乙肝纪录片还是什么。

因此,这种主题上的偏移,就使得片中对于媒介变迁这一路径的呈现,难言成功。

影像媒介仅仅是一个中介,它在电影中需要以有意义的画面作为支撑。

任何游离于影片主线之外的叙事,都会极大损害媒介本身叙事的动力。

此时,即便是媒介形式本身,也无法再将电影带回到原本的道路上。

二是人物工具人倾向严重。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两个人物身上,女友小竹和恩师黄江。

首先,小竹作为片中出场最多的女性,全程都以一种柔弱的形象出现。

她没有任何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主见,自己的观点。

永远都无条件等待着韩东,支持着韩东。

这种“望夫石”式的女性完全是男性视角下的客体,只是一个男性的挂件,而没有完整的自我。

其次,是黄江。

黄江与韩东这对师徒有着相似的性格,和同样对于新闻的热爱。

两人对于新闻观点的冲突明明可以更下功夫,但黄江在后半段几乎就消失了。

敢情师父只是一个给韩东工作,让韩东随意撤稿的工具人?

三是立场问题。

本片以一种悲悯的姿态审视着乙肝携带者。

但又很鸡贼地将乙肝携带者与乙肝患者当作两个群体强硬区别开来,缺乏专业度和严谨度。

既是对乙肝患者的歧视,也很容易误导对这方面了解不多的观众。

总之,这部电影想讲的东西太多了,但个个都没讲透说好。

更像是历史社会话题和金句的拼接创作,三个创作上的缺陷也有些令人遗憾。

当然,这部电影代表了当下青年电影人的一种思考方向,值得肯定和鼓励。

不能说是“烂片”,本身也可以一看。

只是从整体品质来说,离好电影还有非常远的距离。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童云溪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