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目前总共有333个地级行政区,其中地级市数量达到了293个,还有30个自治州、7个地区和3个盟。由于自治州不能也不可能改为地级市,所以未来只有这7个地区和3盟肯定会撤地(盟)设地级市。也就是说未来我国肯定会再新增10个地级市,其中目前城市规模最大的城市是新疆阿克苏,而撤地设市后的最大城市则当属新疆南疆城市群中心城市喀什,第二大城市才是新疆南疆区域中心城市阿克苏市。

一、我国现有的7个地区和3个盟情况
全国共有7个地区,分别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阿克苏地区、和田地区、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3个盟(盟是内蒙古自治区的地区)分别是兴安盟、锡林郭勒盟、阿拉善盟。
这7个地区和3个盟的中心城区就是地区(盟)行署和地委(盟委)所在的城市,喀什地区中心城区在喀什市、阿克苏地区中心城区在阿克苏市、和田地区中心城区在和田市、塔城地区中心城区在塔城市、阿勒泰地区中心城区在阿勒泰市,大兴安岭地区中心城区在加格达奇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区划范围内)、阿里地区中心城区在噶尔县城狮泉河镇;3个盟的中心城区分别是锡林郭勒盟驻地锡林浩特市、阿拉善盟的盟行署驻地巴彦浩特镇和兴安盟委及盟行政公署所在地为乌兰浩特市。

二、关于撤地(盟)设市的利弊分析
地区相比于地级市来说存在许多问题,因为地区这种行政区划不利于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地区行政公署作为省或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不是一级政权组织,不具备地方立法权,同时还存在行政职能受到限制,存在管理层次多、管理成本高、管理效率低等问题。随着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地区行政公署体制已不适应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从区域经济发展角度看,我国目前存在的7个地区和3个盟所在区域都缺少一个具有强劲经济带动辐射作用的城市,既影响了地区范围内各县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流动和整合,也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现行的地区行政公署作为省级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制约了新型城镇化进程,在制定城市整体规划、城市发展定位和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受到一定制约。撤地设市后,这些地区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地级市将拥有立法权和自我决策权,可以建立一级城市政权组织,可以执行地方选举,可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制定地方政府规章等。撤地设市后将进一步提升这些地区新型城镇化水平,地级市通过享受国家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相应政策,可进一步提升市政建设进程,提高城市化率,优化城市资源配置。
撤地设市就是撤销省、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的地区行署而设立因其行政建制为地区级别的“市”。撤地设市后最核心最关键的变化就是拥有了地方立法权。根据《立法法》第82条,设区的市(地级市)与地区最大的区别就是拥有立法权,自主制定地方性法规。今后地级市作为一级政府,有了健全的组织机构,在立法、决策等方面有了更多自主权。

三、我国撤地(盟)设市情况及撤地设市有关规定
地区行政公署只是作为省和自治区政府的派出机构,所以地区并没有地方实际的行政机构设置(四套班子与公检法等),所以地区只是个虚化的、介于省和县之间的准行政区。在1983年开始大规模撤地设市之前,无论是我国内地还是边疆省区,“地区”都是当时我国地级行政区划的主要形式,当时很少有地级市,以地区为主。1983年开始,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地级行政区改革即撤地设市,包括内蒙古自治区的撤盟设地级市。从这一年开始,我们熟悉的地级市概念大规模出现。经过40年几轮大规模改革后,我国目前只剩下7个地区和3个盟还没有完成撤地(盟)设地级市。
国家曾经对设立地级市有着严格的要求,以前国家明确规定撤地设市至少需要满足以下条件:市区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25万人以上,其中市政府驻地具有非农业户口的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20万人以上;工农业总产值30亿元以上,其中工业产值占80%以上;国内生产总值在25亿元以上;第三产业发达,产值超过第一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达35%以上;地方本级预算内财政收入2亿元以上,已成为若干市县范围内中心城市的县级市。
但是随着我国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基本实现地区改为地级市目标后,仅有西部一些边疆地区还存在地区(盟)未改地级市的情况。因此,后来国家针对撤地设市并没有按照以上规定执行了。比如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日喀则地区、山南地区、昌都地区、林芝地区,青海省海东地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地区撤地设市,但这些地区的中心城区人口(非农业人口)都达不到20万人标准,有些甚至不足10万人。

四、7个地区和3个盟未来肯定要撤地(盟)设地级市
2015年4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吐鲁番地区,设立地级吐鲁番市。自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区数量仅剩下了5个(喀什地区、阿克苏地区、和田地区、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于是这5个地区分别启动了撤地设地级市工作,召开了撤地设市动员会,制定了撤地设市工作方案。比如当时新闻就报道了喀什地区已经完成了《关于撤销喀什地区设立喀什地级市的请示》和《喀什地区撤地设市实施方案》及《喀什、疏附、疏勒行政区域调整图》等。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有序推进撤地设市工作。2021年1月6日,民政部召开第三次全国民政系统援藏援疆工作视频会议,民政部党组书记、部长出席会议并讲话指出,“要支持西藏、新疆进一步优化行政区划设置。”
而自从2017那曲撤地设市之后,阿里地区是西藏最后1个没有地改市的地区。根据西藏自治区党委公布的《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未来将有序推动阿里地区地改市。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没有撤地设市的原因,主要是大兴安岭地区特殊的区划原因,因为大兴安岭地区下辖4区2县1市。其中加格达奇区是大兴安岭地区的驻地,加格达奇区的事权和人权属于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而地权却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黑龙江省每年都要向内蒙古缴纳一部分的费用作为补偿。但是未来大兴安岭地区肯定是要撤地设市的。
盟、旗制度是内蒙古自治区特有的一种地方行政建制,“盟”相当于内地各省的地级市(或专区)。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昭乌达盟行政公署建制,建立赤峰地级市,开启了内蒙古撤盟建市的道路,之后,哲里木(通辽市)、伊克昭(鄂尔多斯市)、呼伦贝尔、乌兰察布、巴彦淖尔各盟也相继撤盟建市。截止到目前,内蒙古“盟”的建制仅剩下了锡林郭勒、兴安、阿拉善3盟。可以肯定的是未来这三个盟最终也会撤盟设地级市,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五、撤地(盟)设市后的城市规模大小对比
其实撤地(盟)设市后,短期内并不会影响城市的规模。因为撤地(盟)设市只是行政区划的改变,并不会对城市规模产生影响,因为城市规模跟区划没有太直接的关系。但是由于撤地设市后,距离地级市中心城区较近的近郊县被撤县设区后,按照一个城市统一规划,必然使得相互之间的建成区相向发展,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这样,近郊区的城区慢慢就与地级市中心城区融城一体化了,也就变成了一座城市。
根据国家住建部官方权威发布的《2021年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显示,目前全国7个地区和3个盟中心城区的城市规模,最大的城市是新疆阿克苏地区阿克苏市,城区总人口53.82万人,城区常住人口42.49万人,城区暂住人口11.33万人,城市建成区面积67平方公里;第二大城市是新疆喀什地区喀什市,城区总人口48万人,其中城区常住人口39万人,城区暂住人口9万人,城市建成区面积99平方公里;第三大城市是内蒙古兴安盟乌兰浩特市,城区总人口32万人,其中城区常住人口29万人,城区暂住人口3万人,城市建成区面积45平方公里;第四大城市是内蒙古锡林郭勒盟驻地锡林浩特市,城区总人口30万人,其中城区常住人口18万人,城区暂住人口12万人,城市建成区面积48平方公里。
第五大城市是新疆和田地区和田市,城区总人口23万人,城区常住人口20万人,城区暂住人口3万人,城市建成区面积39平方公里;第六大城市是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加格达奇区,城区总人口12.5万人;第七大城市是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镇,城镇总人口达到8.2万;第八大城市是新疆阿勒泰地区阿勒泰市,城区总人口7万人,城市建成区面积18平方公里;第九大城市是新疆塔城地区塔城市总人口6万人,其中城区常住人口5万人,城区暂住人口1万人,城市建成区面积17平方公里。
而如果撤地设市后,喀什将会将喀什市、疏附县和疏勒县均撤县(市)设区,届时喀什的城市规模将超过阿克苏,成为最大的城市;而阿克苏地区撤地设市后,也会将阿克苏市和温宿县撤县(市)设区,阿克苏城区将继续保持第二大城市规模。和田地区撤地设市后,也可以考虑将和田市和和田县一并撤县(市)设区,和田新县城区域也纳入了和田中心城区范畴;而塔城地区和阿勒泰地区撤地设市后,则只有塔城市和阿勒泰市符合撤市设区条件;大兴安岭地区如果要撤地设市,则必须要解决黑龙江省与内蒙古自治区的土地问题,毕竟加格达奇区在法理上还是属于内蒙古自治区的地盘;而阿拉善盟撤盟设市,阿拉善左旗就不用撤旗设县级市了,一步到位设为巴彦浩特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