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一个农民,因为偷电被发现,当地的供电所长给他开出一张罚单,然而该农民却以拿不出钱为由,狠心将对方捅死。

这件事上了法庭,农民的律师帮他辩护,认为他统共偷电不过1100度,总价值不到千元,可是那位所长却开出天价罚单,这是不对的。而农民之所以被激怒,就是因为这一份罚单。

到底是罚单不合理,还是农民太狠心?如果说事情一开始,大家都同情被他捅死的供电所长,认为他死的太无辜,太可怜,那么等到罚单金额被曝光后,人们的意见好像有了反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配图均源自网络)

舆情,看似是很多不相关人的指指点点,但实际上代表了许多人的心声。舆情的反转很能够反映事态的严重性。

比如当初在日本留学的江歌,惨被朋友男友杀害,当时就有人主动请愿,要求对陈世峰判处死刑,舆情并非无关紧要的他人言语,因此当看到人们对那位农民的舆情变化后,事情就不止是一起刑事纠纷那么单纯。

舆情到底是为何反转?表面来看,是因为罚款金额。因为偷电不到千元,反被罚款32万。农民觉得这个价格太高承担不了,跟对方讨价还价,对方愿意降价到12万元。

这里能够看出所长的让步,也是该农民最后动手的原因。常人的思维是这样的,既然都可以随便降价12万元,那么这12万元的罚款有没有水分,是不是合理,又或者应不应该缴纳,是否都会成为我们心头的疑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倘若那罚款是有明文规矩站得住脚的,为何要一下子降去20万?真的是因为农民看着可怜,所以才降价的吗?可如果对方能够察觉农民的可怜,又为何一开口就要32万罚款?

城市白领阶层的家庭,年收入尚可,但即便是他们,对于32万元的罚单,都未必能够接受得了,更何况是一个在农村生活的普通农民。有多少家庭一年能赚到32万?其实哪怕就是有10万的年收入,对于农村的人来说,也已经相当富足了。

因此,农民被激怒了。律师提出的点合理,农民的伤害有了前提,人们的舆论有了反转。

然而一审的时候,这个农民却被判处死刑,因为他的确犯罪了。不过网友们并没有去否认他错误的事实,事实错误是已经发生了的,没有必要去反驳。只是犯罪的前因后果放在一块儿看,才会让人变得唏嘘。

在这件事中,农民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份博得大众同情,因为大家是明辨是非的,即便他本身是弱者,也不应该去做伤天害理的事情。而他偷电也确实有错在先,他应该承担自己的错误,而不是试图用错误去掩盖错误,这样的主观将错误放大,必须要受到严惩!

只是人们轻易忽略了另外一个当事人。在审判的具体事件里,那个当事人才是最大的“弱者”,因为他被杀害了。可是,我们同样不能因为他的弱者身份,去虚化他的错误。

一个供电所长,可以随口开出32万元的罚款吗?这样做有什么法理依据?有无发票开具?农民在用电的时候,他是一个消费者,他偷电,就好像一个消费者去超市购物,却偷偷把东西藏在了自己的口袋里,在快要走出超市的时候被抓住了。

那么这个时候,超市有权利罚农民钱吗?我想大多数超市的做法,应该是把这个小偷送去局子里,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罚款不是超市对消费者的动作,也不该是供电所长对农民的动作。

我们应该思考一个点,默认所长可以向农民罚款,这到底是对的,还是错的?舆情反转只能说,大家不容易被情绪引导了,大家更注重真实的真相,而非所谓的眼见为实。一个所长开口就是三十多万,实在让人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