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学生陈雪屏北上,迎接胡适南下。当时胡适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昨晚11点多钟,傅宜生将军自己打电话来,说总统有电话,要我南飞,飞机今早8点可到。我在电话上告诉他不能同他留守北平的歉意,他很能谅解。
“今天上午8点到勤政殿,但总部劝我们等待消息,直到下午2点才起程,3点多到南苑机场,有两机,分载25人。我们的飞机直飞南京,晚6点半到,有许多朋友来接。
“儿子思杜留在北平,没有同行。”

胡适的儿子胡思杜没有与父母离开北平。胡思杜1921年12月17日出生,当时才不到27岁。这是一个热血、激进的年纪。那么胡思杜为什么留在北平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身着解放军的胡思杜

主义的魔力

20世纪是一个主义的世纪,当时的社会主义就有8种,令知识分子眼花缭乱,无所适从。

20世纪20年代,克列蒙梭说过:“一个人如果30岁以前不是社会主义者,他的良知就有问题;。。。”

国学大师牟宗三说:“30岁以前不相信社会主义是没出息的。。。

据传罗素也说过类似的话:“一个人30岁以前不相信社会主义是没有良心的。。。

傅斯年曾对李济说:“我要是十七八岁的青年,我也许对社会主义发生兴趣。这是傅斯年的感触。

当时思杜在国内的年龄也就19岁,正在沐浴于“社会主义”之下,青年们对这种魔力,难抵诱惑,且乐于接受。胡思杜也不例外,这种年龄接受后,非经历社会阅历,则非常难以改变。

胡思杜19岁去美国念书,罗尔纲说他“追求进步,热爱鲁迅”,说明他还是社会主义的 信徒。

当时陈寅恪的大女儿陈琉球、李济的儿子李光谟也是这种心态,甚至在国民党高层的子女中,进步子女相当的多。

热衷政治

1939年6月27日,江冬秀对胡适说:“小三(胡思杜)死没出息,他要学政治,日后做狗官。”旧女子都希望丈夫能够做官,但是江冬秀从不这样想,她非常厌恶做官,这也是胡适欣赏和尊重太太的地方。

胡适一生议政但不从政,议政是中国书生传统,但胡适厌恶做官,“一入政府,全无办法”。他始终坚持做政府的诤臣和诤友,以保持自己独立和自由的在野地位。但是,驻美大使除外,使美是被“逼上梁山”,“现在是战时,战时政府对我的征调,我不能拒绝,只能牺牲一两年的学术生涯,尽自己的一点公民责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胡思杜却与父母价值观相违背,热衷于政治和做官,母子难免冲突,父子自然也是,而此时胡适已经去往美国担任大使,使美使得胡适异常繁忙,压力巨大,心脏病又复发。哥哥祖望于1939年前往美国康乃尔大学读书,而胡思杜则和母亲留在国内胡思杜于1941年五月也到了美国,学习历史。这一年19岁,正是血气方刚的年纪。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作交流和学习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