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内的政策更迭不算频繁,但每一次的改革都是“大动作”,关于“国家机关精简5%编制”的提议传出时,体制内的“天”都变了。

编内人员人人自危,都担心自己成为被削减的那5%,作为体制内的工作者,稳定性注定了其退出成本高昂,不管在体制内工作几年,一旦离开,就业无从下手,再考编也会被拍在沙滩上。

但正因为“铁饭碗”的稳定,让这些在编人员从未考虑过这个问题,直接导致了体制内的“裁员潮”到来时,大家都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体制内迎来“裁员潮”,编内人员人人自危,先丢饭碗的却是临时工

详细梳理体制内的变革会发现,上一次提出“关于精减国家机关人员编制”的要求,是在25年前。

教育、经济、乃至社会的整体发展迅速,别说25年,5年间的前后差异,也是完全无法同日而语的,从这个角度来看,25年才再次出现了编制的缩减,已经算是体制内稳定性的最好体现了。

而基层编内公务员和对考公、考编感兴趣的同学,大家接受到的信号是——缩减,不过根据变革的具体说明可以看出,精减的意义,不仅仅是“减”。

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稳中求进的体制内改革思路,并非数量上的简单精简。举例说明:在不增加编制总数的情况下,组建新的机构单位,也算是一种“精减”。

总言之,编制精减,是有增有减、增减结合、调剂余缺,以此实现体制内人员和编制的结构优化。

但这并不意味着在编人员可以掉以轻心,把“编制”和“一劳永逸”分割开来,注定成为体制内改革与发展的大势所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守着“铁饭碗”想一口饭吃到底的愿望破灭了,就算是在体制内工作,也不能仗着稳定安于现状,而是要不断进步和充实自我,随时准备迎接政策更迭的考验。

编内的改革,对在职公务员和准备考公的同学来说,算是一次不小的打击,但对国家整体发展而言,精减意味着资源更充分、有效地利用,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编制外的大幅度精减,势必会带来体制内的重大转变

体制内公务员的焦虑刚刚驱散,令人意想不到的举措就来了,没想到在编内精减的口号下,最先受到打击,丢了饭碗的居然是编外人员。

根据体制内的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已经有多个地区开展了编外人员的清理和规范工作,以黑龙江哈尔滨市编制委员会的发文为例:明确从今年3月起,集中力量清理事业单位的编外人员。

更令人感到绝望的是,通知明确指出:在5年时间内,将编外人员精减完毕。

长期以来,编制内外都处于对立状态,编内编外都是做着同样的工作,甚至编外的工作量比编内更多,但身份地位和福利待遇确实天壤之别。

编外人员一直追求的同工同酬非但没有实现,新一轮的改革中,连最基本的铁饭碗都丢了。

不过编外的精减也不是“一刀切”,通知明确:保留编外岗位,但要从严核查,收紧入口,相比之下,精减的力度和幅度比编内要大许多。

第一年编外清退任务达到总人数的30%,三年内清退40%,五年内清退完毕。毫无疑问,这次对体制内的改革是由外而内、一步一步进行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体制内的优化,势必会使公务员内部的工作氛围焕然一新,不妨设想一下,改革后的体制内外,会朝着怎样的趋势发展。

有网友认为:编外的削减如果“过度”了,会对编内的公务员也产生影响。若把同样的工作量交给仅存的编外人员,那势必会引起他们的不满。

比较可行的改革方向是,让编内的工作人员,也从事到一线的工作中去,这样既保证了工作分配的合理性,又能改变外界对“编内喝茶看报,编外跑腿干活”的刻板印象,算是对体制内的一次“改头换面”。

也有网友指出:若真是如此,也会引出不少矛盾,那些坐惯了办公室的公务员,能习惯到一线工作吗?又能否塌下心来为基层更好地服务呢?

笔者猜想:若真的把一线工作的内容分一部分给编内人员,考公、考编的热度必然有所降低,那些怕吃苦的大学生也不会再围着“铁饭碗”奋斗了,好处自然是,仍愿意考公的学生,都是真心实意为社会做贡献的人。

今日话题:你如何看待这件事呢?

(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