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形胜吴越地,英才辈出山河秀

在春秋后期,晋楚两国自“弭兵会盟”后就鲜有冲突,中原地区霸权被两国平分,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大大减少,中原地区的战争按下了暂停键。这一时期争霸的战场,由中原转向东南。长江下游的吴越两国为此展开了持续两代人之久的战争,成了争霸的双主角。

吴越两国的领袖,阖闾、夫差、允常、勾践等英雄相继登场,在长江下游吴越之地演绎出了一场滚滚峰烟的复仇大戏。下面就来讲解这场因地缘政治引发争霸战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吴越争霸的历史背景

吴国、越国建国时间都极长,吴国于公元前12世纪建立,越国建立于大禹时期。但这两国与中原地区交流极少,直到春秋中后期通过吴王寿梦才进入到中原诸国的视野中。

虽然交流的时间短,但崛起速度势不可挡,吴国在巅峰时灭亡了淮夷、徐夷、州来、巢、钟离、钟吾、邗等一众东夷之国,击败了郯、胡、沈、陈、许、蔡、鲁一众中原之国。

身为春秋超级大国之一的楚国,被吴国在柏举之战中击败,攻入首都郢,差点灭亡。在黄池会盟上迫使超级大国晋国承认其诸侯盟主的地位,在艾陵之战击败老牌霸主齐国,俘获其八百乘兵车。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得了巨大的历史成就。

而越国更为强悍,吴国在黄池会盟上成为诸侯盟主后,不到十年就被越国消灭了,取代吴国成为了新霸主。吴越两国本是偏远小国,为何突然爆发出如此强大的力量,其间有着“天时地利与人和”的综合性因素。

天时

春秋时期晋楚争霸是主流,但在“弭兵会盟”后,双方就进入短暂的和平时期。首先,晋国陷入内乱之中,卿族之间、与国君之间都爆发争斗,自顾不暇。而楚国因楚灵王昏庸,国力衰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晋楚两国对峙中,为了牵制对方,开始进行“代理人战争”。晋国扶持的是南方的吴国,以此牵制楚国;而楚国为了牵制吴国,扶持的是越国。在晋楚两国扶持下,中原先进的技术和文明不断传入,这给了吴越崛起的机遇。

地利

吴国、越国都处于长江下游江南水乡,有长江、钱塘江两条大河,有大湖太湖,区域内河流纵横,水网密布。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加上有环太湖平原和宁绍平原,有着优越的农业发展先天条件。

这段时间中原地区先进农耕技术开始传入到吴国越国,土地不断开发,农业不断发展,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这一区域开始成为鱼米之乡。在中原各国不断征伐时,吴越两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人和

有了天时地利,还要有人才和军事技术。

在人才方面可以说是“楚材大闹吴越地”,第一位楚材是巫臣,楚国臣子巫臣的家属被诬陷杀害后,投奔晋国后为报复楚国,利用出使吴国的机会,帮助吴国训练军队,教授吴军车战之术。擅长水战的吴军学会车战战术后,军队战斗力大涨。随后车战之术也传到了越国。

在吴越两国政权内部也遍布楚地人才,吴国有伍子胥、太宰伯嚭,越国有文种、范蠡。他们身居高位,引导着国家治理,使得国力大增,是名副其实的治国能臣。

除去政治性人才,技术也有突破性发展。吴钩是吴国淬炼出来冷兵器中的传奇武器,在后世不断被传颂,“男儿何不带吴钩”、“吴钩结束鲜”、“吴钩明似月”等。

还有水军“舟师”走上历史舞台,在江南地区水网密布,遍布大江大河,正是水军发挥的战场。舟师里设有指挥船——楼船,带有大翼、中翼、小翼三种主要战舰船。水战时,先用弓弩射击,然后接舷时进行长兵器矛或钩相互攻击,最后是登船短兵器格斗。

二、吴越地理位置

吴越两国都处在长江冲下游平原,位置相近,但从有记载以来,不仅没有同乡友谊,两国之间反而有着相当大的仇恨,到了不死不休的地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吴国地理位置

吴国的位置处于环太湖平原,其中以今天湖州至嘉兴一线,将其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北部为吴国的核心区域苏锡常平原,南部杭嘉湖平原为吴越两国争夺的重点。

吴国位置要比越国更靠北,接触到中原文明的机会更多,在努力吸纳华夏礼仪的背景下,将更南方的越人视作蛮夷。

越国地理位置

越国最初位置在东南丘陵一带,是百越族群的一支,过着半渔猎半农耕的原始生活,后来迁入到宁波和绍兴一带的平原,依靠宁绍平原的农业发展,才成为地域性大国,位列百越之首。

双方地缘矛盾

平原土地,是吴国越国两国地缘矛盾的核心。

环太湖平原的面积要比宁绍平原更大,吴国稳定占有北部的苏锡常平原,对越国就占据了战略上优势。在准备吸纳消化环太湖平原的南部杭嘉湖平原时,就遇到意图北上的越国。在通过宁绍平原发展的越国,此时君主为勾践的父亲——允常,更渴求平原土地,这就迎头撞上了吴国。

吴国想要北上争霸必然要稳定后方,越国首当其冲,是最先要打击的对象,直到其再无威胁力。而越国想要北上,必然要消灭吴国,壮大自身力量,再北上争霸。

环太湖平原南北分界线是嘉兴一线,春秋时期被称为“携李”,携李也是吴越两国的分界线。吴国越国在同一区域内,有着同样的土地诉求,文化都是围绕着江南水乡而形成的,因此两国就先天就有着你死我活的地缘矛盾。

三、吴越争霸四个回合

吴王寿梦登上历史舞台后,在巫臣的游说下,吴军学习车战之术,又发展本身水军力量。军事实力大增后,立即对楚国发动了攻势。

之后诸攀、余祭、夷昧、吴王僚四代君王都将楚国视为第一军事打击目标,史书记载,楚国“无岁不有吴师”。吴王僚在登基十二年后被堂兄弟公子光刺杀身亡,随后公子光自立为王,他就是吴王阖闾。

这一时期的越国国君为允常,允常成为越王后,努力学习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和技术,发展农业、纺织业、造船业、冶炼业等,国力大增。

《史记·越世家》:“越侯传国三十馀叶,历殷至周敬王时,有越侯夫谭,子曰允常,拓土始大,称王,号为于越。

第一回合:阖闾胜允常

吴王阖闾上位后执行“双打策略”:一边打楚国、一边打越国。越王允常的战争对象只有一个:吴国。

公元前537年,吴越两国在交界处檇李(今浙江嘉兴南)爆发了小规模战争,以双方媾和结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元前510年,吴国计划远征楚国,在出征前打算重点打击越国,削弱其实力。吴王阖闾任用伍子胥、孙武等名将攻打越国,大败越军,在越国境内“大掠而回”。在此次失败后,允常并未一蹶不振、灰心丧气,而是加紧训练越军,等待时机进行报复。

公元前506年,吴国远征楚国,在柏举之战中大败楚军,攻入其首都,楚国灭亡危在旦夕。就在吴军主力滞留楚国第二年,允常率领越军乘机攻打吴国,吴军迅速回防,伐楚胜利的吴军士气高涨,双方并未交锋,越军退回。

这一时期,双方战绩以吴王阖闾胜利居多,允常虽失败但意志力强,坚韧不拔。不久允常去世,将这份意志传给其子勾践。自此之后,吴越两国交恶,怨恨加重,只等下一次战争。

第二回合:勾践胜阖闾

公元前497年越国允常逝世勾践继位后,次年阖闾亲率三万军队讨伐越国,想乘越国权力交接期进行打击。

双方在檇李交战,两军对峙,勾践两次派出敢死队冲击吴军军阵,但无果。于是派出死士走到吴军阵前,集体自杀,给了吴军巨大的心理冲击。一队自杀结束,又一队上场自杀,共有三队死士自杀,这极大的冲击了吴军的意志。

勾践趁机下令越军冲击吴军阵线,吴军大败,阖闾的脚拇指被越军砍伤。在春秋时期,没有消炎药,普通的破伤风就足以让人丧命,在撤退过程中,阖闾在距离战场槜李仅七华里的陉地去世。死前告诫其子夫差“必勿忘越”。

檇李之战以勾践胜利结束,越国控制了太湖南部平原地区。但夫差以杀父之仇上位,双方仇恨延续。

第三回合:夫差胜勾践

夫差继位后时刻不忘父亲阖闾被勾践击败身亡的耻辱,励精图治。命人站在宫门口,见到自己就大声发问:夫差,难道你忘了杀父之仇吗?夫差则流着泪回答:誓死不忘。吴军在夫差的带领下,日夜训练,厉兵秣马准备进攻越国。

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听说夫差的行动后,不顾文种、范蠡等人的劝阻,想要先发制人。

当时吴国首都为阖闾大城(又称姑苏),在伍子胥的建议下挖开一条胥江连接太湖。越国的进攻路线有两条,一条是水路,以水军舟师为主力在太湖击败吴国水军,然后直抵吴国首都姑苏;另一条是陆路,以步兵跨过吴淞江、胥江等众多江河,攻击其首都,勾践选择了前者,水路。

在太湖上有两个大型岛屿,现为“西山岛”和“东山岛”,在当时两岛被称为“夫椒”。夫椒既是吴国水军的基地,也是首都姑苏的西部水路门户。于是夫椒之战爆发了,史书对此记载只有一句话,就是越军惨败,主力被歼。

其原因是在夫椒吴军经营训练时间极久,地理水文特征都有深入了解,有着主场优势。而且通过便利的水路运输系统,集中了吴国全国的战争资源。而远在宁绍平原的越军进入太湖,劣势明显。

最终,吴军乘胜追击攻入越国境内,占领越国都城会稽,勾践率剩余五千越军被围困在会稽山上。勾践向夫差请降,夫差不顾伍子胥劝阻,以“越王质吴”为条件,允许其投降。

夫差为何会接受勾践的投降导致放虎归山,历来有不少解释,有奸臣伯嚭受贿论,也有西施红颜祸水论。这里不妨从地缘的角度来看。

在越国核心地带宁绍平原南部为江南丘陵,那里生活着越国的百越亲戚。越国为百越之首,一旦灭亡,从丘陵地带下来的越民会对吴国进行无止境的骚扰和掠夺。留下一个投降的越国,能约束百越保障吴国边疆。另外,也有当时的传统“灭国不绝祀”。当然,留下的越国必然会被阉割,不会再拥有威胁吴国的地缘资本,越国土地被限制到宁绍平原与江南丘陵间极为狭窄的地带。这一回合的吴越争霸以夫差的完胜告终。

最终回合:吴国灭亡夫差身死 越王勾践成最终赢家

在越国投降后,勾践夫妇来到吴国,为吴王“驾车养马”,任三年杂役。获得了夫差的信任,又在西施和伯嚭的劝说下,勾践获释回到了越国。勾践为报仇雪耻灭亡吴国,发愤图强,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在文种、范蠡辅佐下,定下“十年生聚 十年教训”的战略思路。

在政治上,鼓励农业生产,奖励人口生育,发布一系列政策鼓励劳动生产,使得国力大增。在军事上,加强军事训练,提升军事技术,军队中普遍装备弓弩,又训练剑戟之术。通过多年的发展,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

吴王夫差在击败勾践后,野心膨胀,频繁出兵北上争霸,公元前489年,吴国攻打陈国;公元前487年,吴国攻打鲁国;公元前484年,吴国在艾陵之战全歼齐国十万大军;公元前482年,夫差率军至黄池与晋国及中原各诸侯会盟,使得吴国声望到达顶点。

在吴王夫差与与晋定公争夺诸侯盟主地位时,越王勾践趁吴国国内空虚,兵分两路攻吴。一路走水路截断吴军回援之路,另一路由勾践亲自率领攻打吴都姑苏,在郊区泓水大败留守吴军,攻占姑苏,杀死吴太子。在夫差回归后,勾结认为吴军主力未损,决战无把握,因此退兵。

公元前478年,越国趁吴国发生饥荒发动战争,在笠泽与吴军隔江相峙,夜晚越军以两翼佯装渡河,诱使吴军分兵,然后集中主力从中路突破,大败吴军。自此,吴国一蹶不振,双方力量发生对比,越强吴弱。

公元前475年,越军再度攻吴,包围其国都姑苏。夫差八次派遣使者求和,但均遭勾践拒绝。三年后,攻破姑苏,夫差自杀,吴国灭亡。吞并吴国的越国实力大增,勾践踌躇满志,“北渡江淮,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向周天子进献贡品,周元王派使者赐予勾践胙肉,承认越是华夏诸侯的“伯”,勾践成为了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任霸主。

总结

阖闾夫差PK允常勾践,演绎了春秋时期最后一场争霸战。

吴国越国共同诞生长江中下游平原,在地缘上吴国核心区域为苏锡常平原,越国为宁绍平原。双方在文化习俗上有共性,皆为鱼米之乡,但在地理分布上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引发了吴越两国两代人以死相博的历史故事。双方的恩怨情仇最终奔流入海,汇入到中华文明之中。

资料来源

1、《史记》

2、《吴越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