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科技解决气象问题变得迫在眉睫。
封面来源|视觉中国
直至今日,人类也从未停下探索自己与自然之间更优关系的脚步。
借古观今,天气变化不仅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同样也影响着很多具有决定性的历史时刻。举例来说,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之一就是气温极度变化带来的食物紧缺,在小冰河时期、冰岛火山喷发和“厄尔尼诺现象”带来的气温起伏下,粮食产量大幅减少深深影响了法国民众的日常生活;再如,另一巧妙运用气象的典故草船借箭,就是借用了水面起大雾的天气优势赢得了胜利。
如果说,成功预测的意义就是将可能发生的风险前置,用更有效的方法来规避生产、生活中的“未知”,那么如果能够做到准确预判气象的变化,无疑进一步推动了人类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
在今天,不再只能如前人般用燕子低飞、蚂蚁搬家来监测天气变化,科学技术已经在气象监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22年5月,国务院印发《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要求增强气象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加快提高气象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这意味着,运用科技解决气象问题变得迫在眉睫。
那么,科技在气象检测中能够发挥哪些作用?如何运用科技手段进行气象监测?气象监测对生产生活将起到哪些方面的影响?气象服务的商业化价值又有多大?我们将在本文中探讨以上问题。
气象服务越来越成为一种刚需
过去50年间,全球共发生了约1万1000起与天气、气候和水文相关的灾害,导致200多万人死亡,经济损失近3.6万亿美元,这是世界气象组织在《2020年气候服务状况报告》中给出的数据。
气候变化所导致的极端天气和灾害事件正在不断增多。自前工业时代或19世纪中期以来,全球已经升温了1.1或1.2摄氏度。而1月30日,最新出版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重新引发了是否依然按照巴黎协定的要求将气候变暖限制在1.5摄氏度内的讨论。
这是因为,升温1.5摄氏度是一个关键的临界点,超过这个临界点,发生极端洪水、干旱、野火和粮食短缺的几率将急剧增加。温度上升超过2摄氏度会带来灾难性和潜在的不可逆转的影响,包括让30亿人“长期缺水”。
气象变动发生于人类生活的每时每刻。它重要到渗透进每个人的生活之中,但却因日日相伴而让大多数人不易洞察气象变动的细微之处和气象监测的难度。直至当下,当越来越多极端天气开始出现,也就向气象服务发出警报、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
事实上,在气象服务较为成熟的市场,早已有较为完善的气象服务体系。比如,气候变化在伦敦早已是各项公共政策制定的重要方向之一;大洋彼岸的美国,活跃着近400家左右的商业气象公司,并且保持着每年近25%的增长率;世界上最大的天气信息公司之一日本Weathernews In.(WNI),可以为全球50个国家或地区的44个不同市场的客户提供多个行业的天气信息服务;The Climate C corporation专注于农业,只专门给农民卖大豆保险就足以支撑自身的商业价值。
然而,富矿往往藏于未经开垦之地。相比成熟市场的高饱和度,气象服务在中国市场的价值才刚刚开始展现。2015年6月,《气象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开始实施,这意味着国家气象局开始面向全社会开放气象数据,并鼓励民营资本与气象局合作。当更多社会多元化主体开始参与气象服务时,中国市场气象服务的活力也就虽迟但到。
而来到此刻,当气候变化越来越成为社会不同角色都在关注的重点问题时,新的市场机会更指向了早已在精进自身的企业。
回看气象服务所需要的基础设施,事实上,在城市规划建设过程中,基础设施标准的制定综合考虑了当地历史灾害情况及经济社会重要性等级,保证了城市基础设施可应对大部分常规情况下降雨、降雪、干旱、洪水等灾害。国家发展改革委修订的《气象基础设施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中也明确指出,气象基础设施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支持范围包括气象卫星、人工影响天气、海洋气象综合保障、气象雷达、信息化、观测站网、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基层台站等工程。
也就是说,从目前的硬件设施上看,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足以维持城市生存功能系统。而与上述成熟的气象服务市场相比,气象服务的激活仍需要需求侧和供给侧两方的共同拉动,以国内头部的民营气象公司墨迹天气为例,在其1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C端已经可见7亿装机用户的规模、B端市场又几乎可以在各行各业弥补需求。
那么,在气象基础设施已经相对完备的当下,大环境上的变动可以看作市场活力的开关,气象服务的软件业务就是将气象价值渗透于各行各业的触手。墨迹天气此刻遇见的机遇,就藏在这细枝末节的天气变化中。
气象服务的商业价值,同时也是社会价值
气象的商业价值有多大?一条著名的“德尔菲气象定律”是这样说的:如果你在气象信息上每投资1美元,便可以得到98美元的经济回报,投入产出比高达1: 98。
事实上,除了为生活增减衣物的需求,气象服务的作用实则应用于各行各业。比如,气温升高至22度时,最畅销的产品是啤酒;而继续上升至24度时,泳装就变为了畅销品。经济学中的冰激凌指数、泳装指数、空调指数等等,均和气象变动相关。沃尔玛大数据分析部门更发现,每一次大台风前,草莓酱吐司饼干的销售量都会增长7倍。
即使在人类生活已经离不开科技的今天,仍然需要“靠天吃饭”。而如果将气象服务信息更进一步挖掘,就可以掌握何时可以进货“草莓酱吐司饼干”的准确判断。换句话说,气象服务可以通过融入不同的生产场景,便于零售行业控制库存,组织供应链,精准营销等等。
这不只发生在零售业,航空、海运、物流、农业、新能源车等等,都是和天气强相关的领域。
举例来说,气象服务可以帮助外卖平台在送餐时长、用户赔付、运力调度等方面提供指导;物流行业更需要了解天气变化,气象服务可以帮助航空公司及高速公路管理单位提前做好调度准备,避免因天气原因导致出行延误的人群聚集,同时也能让防疫、生活、医院建设等物资在运输途中获得安全高效的保障......
在气象服务的B端市场,实则是充满想象力的未开发之地。一个可能性的预测数据是:中国气象局和国家统计局表示,国内按需定制气象数据服务市场的潜在规模是2000亿人民币,但这个赛道上的玩家却并不多;全球市场则更大——美国气象相关的产业价值达到 1600 亿美元,欧洲为2600亿美元,日本为100亿美元。
以墨迹天气为例,目前,墨迹已经服务了20多个分支行业的200多家B端用户。服务内容不只局限于标准化的气象监测,同样也需要深入到行业之中,了解不同行业对气象的需求。比如为赛车赛事提供策略支持、提供提前5分钟的公众服务、为政府提供应急管理部精细化气象应急辅助决策、为移动端提供实时灾情图片收集的工作、为环境保护部提供“空气质量发布”APP等等。
典型的案例如政府的社会化观测服务、气象灾害后的实体积水拍摄照片等等,是应用气象技术需求最明确的地方。赛事、航海运输等领域也有配合的可能性,比如F1赛车比赛对天气的要求非常高,在降雨降雪的情况下需要更换雨胎,因此赛场上气象监测设备对于气象数据的采集就能让主办方和赛车手提前做好准备。
航运更需要技术加持,如果此前只是指南针的话,今天就要获悉天气了。在能够顺着洋流方向航行时,船舶往往更省油,同时,气候带来的海上风险可能是航行者们面对损失和安全隐患的关键因素之一,而墨迹天气将天气数据信息与航运数据融合,通过一站式的解决方案帮助货主、船东、运营商、吨位租船人、大宗商品贸易商们解决航运过程中的难题,将会让航海者们更安心扬帆。
更值得一提的是,墨迹天气基于机器学习和大数据技术,研发了两套业务化预报系统,并应用于冬奥示范赛、冬奥正式赛和冬残奥正式赛中。
其中,第一套是基于机器学习的要素客观订正系统,通过0-72小时针对北京睿图短期预报子系统(RMAPS-ST)的机器学习客观订正,可以在原本预报的基础上提高冷季(11月至4月)的温度、风、阵风等的对于冬奥比赛有较大影响的气象要素预测准确率。从实际冬奥期间的预测准确率来看,该系统在融雪性高温以上的预报效果较好,对延庆赛区6级以上的平均风预报准确率最高,对于延庆赛区8级以上的阵风预报总体表现最好。
第二套是基于机器学习的相似天气识别系统,该系统能够针对京津冀地区冷季的高影响天气(降雪、寒潮、持续低温、融雪性高温、大风、大雾)进行识别预警,6类高影响天气识别准确超过90%。同时,该系统能够并自动匹配历史相似个例,为预报员提供天气形式演变和高影响天气等级的预报参考。在冬奥期间成功识别出2月13-14日的降雪天气,3月3-5日的大风天气等高影响天气。
天气信息能够产生的价值在此刻被更多的看见。IBM官网上的评估数据更指出,2014年美国日常天气消费就已经超过5000亿美元。而当下,低碳能源转型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使得清洁能源生产、传输和调度对天气气候状况的依赖度越来越强,全球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又对能源基础设施、电场运行及未来规划设计等会产生潜在气候风险。天气、能源,让人类和自然关联的一切在此刻再次来到新的重视度,而这被认为是气象服务生意可以跑到更远地方的开端。
探索自然是唯一值得重注的生意
那么,在气象服务市场需求如此鲜明的时候,供给方又需要什么样的产品打磨才能满足需求呢?
机会指向了墨迹天气,在这个不太拥挤的赛道里,墨迹天气颇有些一枝独秀的姿态。契机发生于2009年,那是墨迹天气APP的开发阶段,形容起来,那时的墨迹天气主要用到的是国家原始数据,以app的形式来进行呈现,其气象服务的本质并未发生太多变化,这是墨迹天气的第一个五年;
而墨迹天气在用户眼中的特殊性在于,可以站在用户的角度,打磨产品、连接C端市场对天气的需求。首先,与传统技术相比,墨迹天气的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可以提高气象预测的准确性;其次,墨迹天气也增强了内容属性,通过引入新闻和生活资讯、用时景社区的方式构建UGC内容矩阵等,产生和C端用户之间的内容粘性。
而这种互动让墨迹天气进一步了解用户需求。墨迹天气高级副总裁黄耀海向36氪表示,用户需求的触达能力,不仅仅限于气象本身,而更是按需定制,不断跟踪用户需求,才能知道时刻满足“气象+生活”的服务应该长成什么样。
在这之后,墨迹天气开发了自身基于AI的短时预报、天气指数等产品,补充了公益预报的能力,来丰富气象提供的功能性需求;黄耀海也向36氪分享,墨迹的技术也会有气象内容上的创新,比如会提供一些时景化的内容、气象的指数,或是在极端天气来临时,可以起到应对方法大于预报的作用,可以让用户更好理解,天气变动的内在原因。
同时,墨迹天气也在尝试对用户需求进行分层,比如通过打造会员产品,为不同需求的用户提供更具价值的精细化、个性化的气象服务。在会员服务中,除了享受基础的天气预报信息服务外,在大雨、台风、雷雨、台风时还支持有用的防灾和灾害信息查询,以及星空、樱花、秋叶、滑雪和中暑、过敏等健康和季节性信息。
比如台风预报就可以通过当前台风、历史路径以及登陆信息查询帮助台风区的用户安全度过台风季;通过从“墨迹天气”APP用户发送的云照片中自动识别可能引起雷暴的云,并结合云的运动、温度、湿度和风等天气数据进行分析,形成“雷雨预报”尽快引起用户注意;在维修工作、建筑工地、活动场地,在中暑级别达到“极易中暑”级别之前,建议工人、工作人员和观众等及时休息和补水等。
毫无疑问,如果从产品侧来说,墨迹更深入认知了气象服务的用户真实需要,而这也双向的为墨迹带来了C端用户积累。自2009年墨迹天气APP第一版发布、2012年用户量突破1亿,到今天,墨迹天气的用户装机量仍在快速增长,这给墨迹天气带来了强大的用户数据,在C端市场的打磨进一步精进了墨迹天气找市场的能力。
更为重要的是,这一过程中积累的很多数据也可以给许多气象机构,或应急管理厂进行补充使用。2016年开始,在成为国内气象服务民营企业中用户量最大的公司之后,墨迹天气的气象技术也在不断探索B端市场新的可能性。基于技术本身对于全球预报的能力,墨迹的技术沉淀也可以找到更大的市场,企业级气象服务平台墨迹赤必也就应运而生。
“我们其实建立了自己的气象运营和保障团队,可以有24小时、全国各地天气态势的转变,这也正是一个大型气象服务企业的标配。”黄耀海告诉36氪。
到今天,墨迹天气已经拥有十几年的公开的专业气象数据、用户反馈数据、社会化观测数据,这样海量数据的高速运行的底层支撑,是墨迹天气不断完善的技术架构。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时至今日,如何用有效手段来对抗自然灾害是人类唯一需要持续探索的议题。面向未来,在市场机遇和完善的底层技术支撑下,墨迹天气长期以来的定位仍是成为全球领先的气象服务企业。
在人类和自然相处的漫长岁月中,创造新价值有时会带来污染和破坏,但作为地球上的一员,如果能够用商业化的方式保护自然,而并非污染和损害,才是“可持续化”的真正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