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长,我们打到哪了?”彭君问道。

连长吴栓柱也不太清楚,他们已经和大部队走散了一天。开战后,印军几乎是一触即溃,大大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刚开始,154团团长周仲三还有些担心:这会不会是印度人的“诱敌深入”?

结果等他们摸了几个印度人的炮兵阵地,发现印度人留下了大量的弹药。很多炮弹更是在完完整整的箱子里放着,而且团部的翻译从被俘虏的印度军官嘴里得知,他们之前完全没有意识到中国军队会反击,根本没有作战计划。

几个方面的情报一汇总,周仲三才确定,印度人是真的溃逃了,于是大手一挥:全力追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吴栓柱所在的是炮兵连,原本属于154团的火力支援部队,一般不参与追击。因为他们负重较大,携带了大量炮弹,人均负重接近70斤,运动起来并不方便。但这次印军溃散的太快,而参与反击的解放军只有三个团。

中印边境的地形又十分复杂,海拔从6000米陡降到2000米,低海拔地区有着大片的原始丛林。迫不得已团里只能让所有部队压上,追击四散的印度士兵。

他们这个连边打边追,结果半天时间就和大部队走散了,他们撵着一百多个印度人在山里跑,渐渐的走出雪线,周围开始有稠密葱郁的林木,天气也热了起来。

连长吴栓柱是个老战士了,但他也没遇到过这种情况。之前与国民党作战时,迷路了就找附近的老乡问问,可这里山高林密,渺无人烟,去哪里找人问?更何况这里居住的多是藏民,就算找到当地人了,他们中也没人懂藏语。

烦恼的不止他们一个,其他部队也是很多也是这种情况。

这只是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的一个缩影。

同为二战后建立的国家,殖民主义的受害者,中印怎么会在二战结束后短短的十几年后就在世界屋脊的边缘打起来了呢?

这还要从印度的独立讲起。

印度的野心

二战后,亚洲地区的殖民地纷纷独立建国,脱离殖民者统治。

1947年,印度独立后,凭借土地和人口立刻成为南亚地区的“超级大国”。但印度的独立并非依靠内部斗争,而是二战后大英帝国实力大幅下降,无力控制南亚。同时美苏两国致力于削弱英法等老牌殖民者。

印度的社会并没有像新中国一样有了革命性的变化。

原先服务于英国殖民者,压迫本国人民的英属印度精英摇身一变成了独立后印度的统治阶层。

他们几乎都深受英式教育的影响,自然也继承了英国人那种殖民主义思想。和其他独立的国家不同,印度不仅没有从思想上彻底清算殖民印记,反而自认为是大英帝国在亚洲的继承者,理当继承大英帝国在亚洲的一切利益,包括英国殖民地。

印度人不仅欺压周围的南亚国家,还试图让新中国接受英国人私下偷偷划下的“麦克马洪线”,割让十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相当于江苏,上海,北京,天津的总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5年,万隆会议之后,尼赫鲁沉浸在不结盟运动领袖的光环里,而中国对不结盟运动的支持更被他视为中国对印度第三世界领导地位的承认。

印度上下普遍认为印度成为了继美苏之后第三个世界领袖,取代了过去的大英帝国的位置。

于是,印度开始大规模占领过去英国的殖民地。说是占领,仅仅是派出几个轻装步兵,扛着印度的旗子,在山林里砍几棵树,构筑一个简陋的哨所。

在印度人的意识里,印度作为第三世界领袖,这些活动最多会受到一些“不痛不痒的抗议”。所以中国在发现印度人的活动后通过外交渠道表达了反对,也自动被归类为“抗议”。

彼时中国的国际形势

1958年,中苏因为”联合舰队“的问题交恶。

赫鲁晓夫认为中苏关于联合舰队的分歧是毛主席有意与他争夺红色阵营的领袖。而实质是自1840年之后100年中国的苦难历史让中国人民不可能允许任何外国在中国驻军。

赫鲁晓夫的这一提议几乎是遭到毛主席本能的反感。

中苏交恶后,新中国面临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敌对。于是,中国内部的各种反动力量开始蠢蠢欲动。

建国时,因为惧怕解放军,西藏的农奴主假意拥护共产党,承诺支持废除农奴制度。此时,他们看到了机会,立刻秘密和印度联系,以争取印度的支持,然后公开拒绝废除奴隶制,并试图凭借武力反叛。

结果被解放军迅速剿灭,兵锋直逼拉萨。

对印自卫反击战的爆发

既然双方交恶,尼赫鲁便不再顾及颜面,公开鼓吹自己的“前进计划”。

用尼赫鲁自己的话说:前进计划并非是一项战争行动,而更像是一场运动。

双方的士兵凭借毅力和体力在海拔5000米的高原上进行“占地比赛”。

中国领导人不理解尼赫鲁“天马行空”的设想。事实上没有人理解尼赫鲁的幻想,包括印度军方的一些人士。

在这些印度军官看来,尼赫鲁的行为当然有很大的风险引发战争,他们应该积极备战,而不是和中国人“比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尼赫鲁此时仍然极力维持第三世界领袖的身份,他心目中的第三世界“两大强国”是不能互相发动战争的。

尼赫鲁迫使国防部调离了那些主战的,具有极大影响力的军官,换上了自己的亲信。他又为了避免显示软弱,变本加厉的指挥印军在边界表现“强硬”。

终于,中国意识到通过外交渠道向印度表达反对已经无济于事。但为了避免引发战争,中国仍然极力保持克制,同时决定在边境进行一次小规模的惩戒行动,以阻止印度对中国领土的侵占。

边境地区一个据点的印度士兵被解放军包围了,但解放军并未开枪,而是毫发无伤的俘虏了他们。

正当印度政府不知所措的时候,边境传来消息:“在被俘了几天后,这批印度士兵又被中国军队释放了。”

据这批士兵自述:“在他们的英勇反抗之下,中国军队对他们十分友好。”

尼赫鲁并不认为这是中国发来的警告,相反,他认为他的“前进政策”大获成功。

“果然,中国人并不想要战争。”

到了此刻,战争已经无法避免。

1962年10月20日,准备充分的边防部队向入侵的印军发起了进攻。

在几轮密集的炮火射击之后,解放军士兵冲向了印军的阵地。战斗出乎意料的顺利,印军稍作抵抗便四散奔逃,于是便有了开头的场景。

炮兵竟然俘获了印度准将

吴栓柱抬头看了看天,有些暗了,没有方向的在山林里乱追十分危险,很容易迷路。战士又历经了一天的追击,已经十分疲劳。但无论新兵老兵都咬着牙坚持,没有人喊过累。所以副连长彭君才借着问路提醒连长。

“全连就地休息,等过了夜再出发。”

命令已经下达,吴连长赶紧拿出战前下发的地图,试图找到自己的位置。彭副连长则检查全连士兵的健康,弹药,给养等情况,并安排哨戒。

这里的地形十分复杂,早上他们刚刚翻越了一座光秃秃的雪山,到了下午,他们就进入了原始丛林中。这里的植物十分茂盛,最多只能看一二十米远,方向很难辨认。

吴栓柱拿着地图研究了半天,确定了自己的大致位置。这些地图是解放军的藏族士兵化装成老百姓潜入敌后绘制的,因为人手不足,加上工具简陋,并不是十分准确,只能看个大概。吴栓柱约莫着他们已经在山里跑了大约上百里。但地图上的直线距离并不长。

吴栓柱抬起头环视了一圈,士兵分散的靠在大树下已经休息了,外围也安排了警戒。士兵们带着几十斤的装备在几千米海拔的山上奔走,几乎已经到了极限。

溃散的印军慌不择路,专门往树林里钻。他们逃得并不远,丢失方向后,人很容易在树林里转圈圈。这也是吴栓柱放心地在这里休息的主要原因。

一夜就这么平静地过去。

经过休息,2连的战士们又变得精神抖擞。大家整理完毕后继续朝着南方出发,并沿途搜寻印度士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走出了一个山坳,敏锐的彭副连长突然警觉:路边的树枝是被人为砍断的,而且十分新鲜,树枝短处仍然保持湿润和翠绿。他迅速的环顾四周,没有发现敌人,但显然在附近。

他低声向连长汇报了情况。

全连战士蹲下身子,保持安静,并提高了警觉。

经过短暂思索后,吴栓柱决定兵分三路,他和彭副连长各带十几个战士,一左一右绕过前面的树林。其余的人循着折断的树枝搜索前进。

没走多久,彭副连长就发现了敌军。他没有着急开火,而是默默盘算其他两支队伍的位置。然后,仔细观察了一下地形,领着战士们轻轻的走到敌人的侧面,让开相对好走的路线,从茂密的草丛里发起攻击。

这队印度士兵显然没想到他们的侧后方有人,顿时惊慌失措,下意识的向着稀疏的树林逃去。前方等待他们的正是吴连长带的小队和大部队。

一时间树林里枪声大作,彭君边追边喊,提醒前面的战士拦截。

听到彭副连长的喊声后,大部队立刻横向散开,防止印度人逃出去。吴连长也飞速往这里赶。

印度人在林子跑的飞快,大片的树叶不断的拍在脸上。结果,一个印度士兵从林子里刚钻出去,正好和一个解放军一个战士撞了个满怀。

俩人同时愣住了。

印度人先反应过来,赶忙从背后拽枪。但解放军战士的动作更快,本能的端起56半就朝着印度人刺了过去。

鲜血一下喷了出来。

印度士兵直接双手抱着枪身,死死的拽着。

这个解放军战士几个月前才从西藏入伍,还是个年轻小伙子,没有什么经验。一时间也忘了开枪,只顾着和印度人比力气。

这时,吴连长赶到,见状连忙大喊:“用脚踹他!”

解放军小战士才反应过来,一脚把印度人蹬到地上。

吴连长赶紧用新学的印度话喊:“缴枪不杀!”

也不知道是听懂了,还是受伤太重,印度人躺在地上,捂着胸口,没有再试图反抗。

那边的战斗也结束了,一共俘虏了8个人,其中有两个穿着军官的衣服,满脸惊恐和憔悴。

直到后来,2连的战士才知道,其中一个军官是本次战争中国俘虏的最高军衔——达尔维准将。

达尔维的回忆

短短半个月,印度人一败涂地。这次战败在印度国内引起了轩然大波。尼赫鲁黯然下台,印度军方饱受指责。而印度军方则把矛头对准尼赫鲁提拔拉拢的指挥官考尔中将和国防部长梅农。

为了给自己辩解,考尔中将指责印度军队训练水平低下,战斗意志薄弱,以淡化自己的指挥错误。

达尔维被释放后,为了反驳考尔的批评,他写了一本回忆录,并在里面大肆批评考尔和尼赫鲁。

在他的描述中,解放军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物资充足的军队。这倒是实情。

1962年时,当时印度军队的主要武器仍然是一战前设计的栓动步枪——李恩菲尔德。而解放军已经装备了56半自动步枪。两者相差50年。

中国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动员了几万老百姓,将65万吨物资运到前线。而据达尔维的描述,印度士兵的口粮只有煮不熟的豆子。虽然印度已经装备了直升机,但他们的空投只是随意的将物资丢下,大部分都丢失了,甚至被解放军捡走,还有印度士兵被空投的物资砸死。

甚至于在战前,印度的参谋还在后勤会议上提议培养一种新的适合运输的马,第一步是抓一批适合配种的野马。为此他们浪费了几个月去野外搜寻。

如此荒诞的事发生在印度军队,那么一溃千里也就不足为奇了。

#历史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