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三千多所大学中,清华的校训无疑是知名度最高、影响力最大的。那么,你知道清华的八字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因谁而定、有何出处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是1914年,在清华建校三周年之际,梁启超受邀到清华演讲。

梁启超何许人也?他是晚清维新派和新法家的代表人物,是公车上书和戊戌变法的发动者,更是当时“最有号召力的政论家”“最具影响力的文坛领袖”,郭沫若说,当时有产阶级的子弟,“没有一个没有受过他的思想或文字的洗礼的”,袁世凯的长子袁克定更是公开宣称:“任公领袖名流,得渠一言,贤于十万毛瑟也!”梁启超一句话,就抵得上十万支毛瑟枪,可见其“威力之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因为梁启超如此号召力和影响力,对于演讲的题目,他格外审慎。最终梁启超定的讲题是《君子》。

对于国人的教育,梁启超是有深入思考和独到见解的,他曾在清华组织的教授座谈会上直言道:“清华学生除研究西学外,当研究国学。盖国学为立国之本,建功之业,尤非国学不为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梁启超此言是有缘由的。始建于1911年的清华学堂,其建校的资金源于1908年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起初是晚清政府设立的留美预备学校,主要讲授英文和欧美相关知识,学生对于国学和传统文化反而知之甚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梁启超不但重视国学教育,还重视人格教育,遂有了题为《君子》的演讲。演讲中,梁启超借用《周易》乾坤两卦关于君子的论述,援引孔子《象传》中对应的两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意是:“天的运动刚强劲健,君子应该像天一样,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该像大地一样,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借这两句话,梁启超对清华学子提出“先做人,后做学问,再做事”的基本要求和殷切期望,精准体现了清华的建校宗旨和精神内核,于是校委会决定把其中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八个字提炼出来作为校训沿用至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梁启超对清华有很深的感情,他后来不仅自己当上了清华教授,还先后把三个儿子都送进了清华:长子梁思成,14岁进入清华,22岁毕业,后留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次子梁思永,12岁进入清华,20岁毕业,后留学美国哈佛大学;三子梁思忠,11岁进入清华,19岁毕业,后留学美国西点军校。他们都是从清华走向了世界名校,并最终学成归来,成为各自领域的精英,真正做到了“为国尽忠、为民尽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