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水,位于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最北端,江苏省东北部沿海;东濒黄海,与朝鲜半岛、日本九州岛隔海相望;北枕灌河;南抵中山河;响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明太祖年间,因“洪武赶散迁来大量移民,靠煮盐捕鱼为生”。

独特的地理位置,美丽的自然景色,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孕育了无数优秀的灌河儿女,他们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建设,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用自己的鲜血、汗水乃至生命,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赞歌,在中国革命历史的画卷上,留下了重墨的色彩,时至今日,仍然令我们胸潮澎拜,催人奋进!今天我们要讲述的老革命家陈伟达同志,就是从响水这块红色热土上走出来的一名优秀共产党员干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伟达,原名王经伟,1916年3月,出生于江苏省响水县响水镇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在那个战火纷飞,军阀年年混战的动乱年代,十分重视孩子教育的父母亲,宁可挨饿,也要坚持送陈伟达去学校读书,希望通过读书的途径,来为儿子在乱世的旧中国找到一条好的出路。

陈伟达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他珍惜在学校里的一分一秒,发奋苦读,博览群书。通过读书,他不仅掌握了一定的文化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开阔了自己的视野,形成了极为有价值的世界观,使其在众多的乡村同伴孩子中脱颖而出,逐步成长为一位坚定的革命者。

陈伟达幼年时就读于家乡的响水小学,稍大点后,他几经辗转,先后在海州、涟水等几所学校就读,断断续续完成了中学学业。此时,他已经受到了先进思想的熏陶,萌生了革命的理想。

1930年,陈伟达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暨南大学学习。在上海期间,他积极参加并领导学生爱国运动和抗日救亡运动;他组织领导了有名的“一二九”学生运动,并且是这场学生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由于他头脑灵活,很有主心骨,很快便成为了学生运动的领袖人物。

1937年,他迎来了人生命运的关键转折点,被吸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以后,开启了他辉煌的人生之旅。入党后,他很快受到了党组织的重用,担任了中共上海暨南大学支部书记,上海学生界救亡协会党、团委员等职,在白色恐怖下,冒着生命危险,从事最艰险的地下党工作。在这一过程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险境,他都能从容面对,化险为夷,表现出了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

“九一三”事件后,他被组织上派往江苏南通,承担创建中共江北特委的重任,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组织地方武装力量,为新四军都东进创造有利条件。他充分利用江苏本地人的人脉关系,潜入国民党地方武装特务总队和抗战支队当中,秘密开展党的工作,并担任特务总队大队长,为我党收集军事情报,并竭尽全力将其中的进步分子拉入红队。

除此之外,他还在工人中进行抗日宣传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极力动员工人参加抗日斗争,组建抗日武装力量。在他等人的艰辛努力下,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不仅组建起了江北特委,还从无到有地,成功组建起了一支强大的抗日队伍,这支队伍屡见奇功,日后成为了一支特别能打仗的“铁血队伍”。

新四军到达后,他又和新四军一起开创了浙东抗日根据地,使其成为了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创建的全国性的19个解放区之一;率领根据地军民在杭州湾两岸,连战连捷,把日伪军打得魂飞魄散,再也不敢轻易来犯。

尤其是在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的阶段,陈伟达担任苏中地委书记,此时的日伪军调集上万人的重兵,反复不断对我根据地进行灭绝人寰的“扫荡”、“清乡”;国民党顽固派也是处心积虑搞反共摩擦。危急情况下,我军从各部抽调富有作战经验的武工人员,组成“政治保卫队”,统一由他指挥,用来专门对付特务及“清乡”重用人员。

陈伟达带领这支由精兵强将组成的“短枪队”,打入敌人的“清乡”圈内,惩治汉奸、特务和日本侵略者。有一次,他冒死闯入三重步哨线,潜入敌人的老巢击毙敌伪头目,吓得敌人胆颤惊心,直惊呼“短枪队是天兵天将!”这样的战绩不计其数,陈伟达是当之无愧的抗日勇士,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特殊贡献。

在艰苦卓绝的解放战争战场上,陈伟达也是大放异彩,他出任华东野战军师政委,不畏生死,身先士卒,带领部队征战在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豫东、济南、渡江战役以及解放浙江等重大战役的战场上。他有胆有谋,文武双全,每战必胜,将自己的军事指挥才能展现得淋漓尽致,打了一个又一个的漂亮胜仗。

浙江解放后,富有卓越政工能力的陈伟达,被留在了杭州,参与接管杭州这座历史老城的重任。他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很短的时间内,便稳定了社会秩序,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此后,他便长期在浙江大地上奋斗,担任过宁波地委书记,浙江省副省长,浙江省委副书记,为浙江省的各项发展呕心沥血几十年,将自己人生的最美好年华,都无私奉献给了浙江这块红色热土。

陈伟达是新中国史上宁波第一任地委书记。建国之初的宁波可谓是千疮百孔、满目疮痍,一切有待恢复和发展。当时的国民党败军正退守舟山,不时封锁、侵扰我沿海和城市;宁波又是蒋介石的老家,老蒋绝不会甘心就此失败的,他安插了大量的国民党残余武装力量和特务、匪徒以及持枪的散兵游勇,隐藏在暗处,无时不在进行着破坏活动。

另外,一些金融投机分子也在秘密进行活动,物价波动频繁,社会秩序极不稳定,城乡交通尚未畅通,物资交流很是困难,广大农村地区也是极其贫困,农业生产破坏严重。

面临如此困境,他没有退缩,而是勇往直前,机智勇敢的领导了宁波地区的剿匪除霸,土地改革,开展支援抗美援朝运动;殚精歇虑地带领宁波人民大力发展生产,恢复经济建设,为党掌好权、执好政,为宁波工作开好局,迅速确立了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很快使宁波的社会面貌焕然一新,为宁波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此期间,东南沿海还遭遇了一场百年不遇的风暴侵袭,导致宁波地区的大量海塘和农田被淹,大片房屋被海水冲垮。面对严重的灾情,他第一时间奔赴灾区一线,不顾个人安危,亲自指挥抢险救灾,仅用了三个月时间,便打赢了这场最难打的灾难仗。

陈伟达在治理宁波地区的最大贡献,莫过于他倾心于“四项工程”建设,助力宁波经济飞速发展。“四项工程”建设萌生于20世纪70年代,是依托宁波港的区位优势,集中在镇海兴建的宁波港,浙江炼油厂,镇海发电厂,镇海清水捕鱼基地、四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的简称。

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基建总投资8个亿,那可是一笔超大的巨额资金。这也是新中国建立之初,我们国家和浙江省,首次以宁波为中心开展大规模建设的开展。时任浙江省委副书记的他,担任了“四项工程”会战组长,统一负责指挥领导。由此可见,政府和人民是多么信任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是这些重点工作的兴建,带动了宁波滨海炼油、化工、发电、造纸、钢铁以及修造船,这六大临港产业群和第三产业的大力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浙江、特别是宁波经济的快速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改革开放后,它成为了浙江地区、尤其是宁波地区经济腾飞,不可多得的重要基石之一。

在当时交通极其落后,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的极端困难条件下,他犹如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军,在指挥打一场最难打的攻坚战,颇有大将军风范。他克服重重困难,以坚强的毅力,走马上任。在誓师大会上,他坚定地说“宁波这几项工程,是浙江希望所在,不把它建成,逝不罢休!”一时间,士气大振!

为了确保工程的顺利完成,他都是亲历亲为,对每一项工程的选址、施工,直至完工,他都严厉把关,绝不允许出现任何的差错。为此,他不分昼夜,锲而不舍,一步一个脚印地解决工程建设中的种种难题,最终如期完成了所有的项目,奠定了宁波经济腾飞的基石。

如北仓港的兴建,更是倾注了他大量的心血。当初为了争取到这个项目,他查资料,遍请专家,深入实地考察,再熬夜写成报告,报送中央领导审批。审批通过后,他又积极筹划落实。

历时三年,他牺牲了无数个白天黑夜,耗尽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一个现代化的深水港—北仓港,终于屹立于祖国的东海之滨。在他的努力下,这项工程提前一年完成,为国家节省了8000万元,还被国家评为全优工程。

该港建成后,从根本上改变了宁波的地位和格局,为宁波、浙江以及整个长江三角洲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带来了巨大红利。这一切,都与陈伟达的艰辛付出密不可分,他功不可没!

陈伟达在浙江创下的辉煌业绩,上级领导看在眼里,人民群众记在心里。之后,中央领导慧眼识金,将其调往另一个重要的地方担任最高父母官,出任天津市委第一书记,扛起建设这一古老大城市的历史重任,此后,他便为天津呕心沥血6年之久,为天津的各项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上任伊始,他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严厉清查江青在天津的帮派体系,平反冤假错案,着重主抓经济建设,努力调整经济结构,大力发展工农业生产,很快就为天津的发展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局面。

如他亲自领导的引滦工程,就是一项巨大的民生工程,为百姓带来了巨大红利;他在充分发挥老干部作用的同时,还着力培养、选拔年轻优秀干部,日后都成为了天津市发展的骨干力量,带领天津走向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

之后,陈伟达又被调往中央,出任中央政法委副书记一职。期间,他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为使我国的政法工作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他努力奋斗,竭尽全力,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

1990年3月18日,陈伟达病情恶化,医治无效不幸病逝,走完了他74年的光辉人生历程。斯人已去,唯有精神永志!

陈伟达的一生堪称传奇,他从一个农民的子弟,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奋力拼搏,一步步晋升到人生仕途的辉煌巅峰,官至正部级,令人可敬可佩!

丹心昭日月,风范励后人。他的崇高精神和革命风范永远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光大。在新时代的历史进程中,我们要以其为楷模,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发奋努力!

声明: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