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的一部从未在中国大陆上映过的漫威电影《上气与十环传奇》却在国内网络上掀起了巨大的讨论,大家聚焦的热点并不是这部电影的剧情,而是聚焦于这部电影涉嫌辱华。

因为这部电影中男主角的父亲是漫威系列电影中的大反派“满大人”,而满大人其实是以在西方国家流传已久的华人反派形象“傅满洲”为原型创作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傅满洲可以说是西方国家用来抹黑中国的典型形象了。

作为一个由西方国家虚构出来的虚拟中国人,百年来经常在西方各种文学以及影视作品中以邪恶的反派形象登场,这个名字让无数西方人心惊胆战,甚至至今仍然有人相信无恶不作的傅满洲真实存在。

对于电影《上气》的讨论也让“傅满洲”这个在中国并不广为流传的名字走入了国内大家的视线。

傅满洲究竟是什么人

首先傅满洲并不是真实存在于上世纪的华人,而是西方作家在自己的小说中塑造的反派角色,由于小说的大获成功,再加上多次影视改编,使得傅满洲这一虚拟形象在西方人的心里越来越生动具体,仿佛曾经真的有过这么一个穷凶极恶的中国人一样。

傅满洲诞生于1913年,英国三流推理小说作家萨克斯·罗默在小说《傅满洲博士之谜》(The Mystery of Dr. Fu Manchu)中创造了中国人“傅满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部小说主要内容是以英雄奈兰德·史密斯为首的白人集团与傅满洲领导的东方犯罪集团作斗争,并最终战胜反派傅满洲的故事。

书中描写的大反派傅满洲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精通多国语言,但是却是一个心肠歹毒,野心勃勃的科学怪人。他的终极目标是用残酷的手段扫荡西方,将西方占为己有,建立自己的黄色帝国,是“世界上最邪恶的人”。

而且书中对于傅满洲外在形象的描写也充斥着西方凝视下对东方黄种人外表的典型偏见。

书里描写傅满洲长着“长着莎士比亚式的眉毛,撒旦的面孔,长眼、细胡须,眼睛闪着绿光”,将西方人对邪恶的所有想象全部具体表现在傅满洲这个中国人身上,这个角色设计对中国真的是恶意满满。

这部小说是一个福尔摩斯探案式的故事,萨克斯·罗默并没有多少文学才华,里面的很多情节编排都是照搬福尔摩斯系列,然后套上了一个白种人对抗东方黄种人反派的外壳,却奇迹般地大受欢迎。

其实萨克斯·罗默本人从未去过中国,也对中国文化没什么兴趣,完全是凭自己对中国人和东方文化的浅薄的认知和偏见进行了傅满洲这一反派形象的塑造。他本人曾在自传里说过傅满洲的成功就是因为他根本不懂中国。

萨克斯·罗默虽然不懂中国,但他抓住了当时的社会热点也就是西方人的反华情绪,用最恶毒的语言描写了一个他们所害怕的中国人形象,因而写出了这篇符合那个时代特色的爆款小说。

傅满洲的诞生其实是当时西方社会普遍排华情绪的一种投射。

西方人为什么害怕傅满洲

傅满洲作为一个经典的反派中国人形象在西方国家家喻户晓,却在中国鲜为人知。西方的各种文学以及影视创作都在不遗余力地抹黑傅满洲这个反派,导致傅满洲这一黄种人形象在西方日益妖魔化,谈之色变。

可是西方人为什么如此害怕一个虚构出来的反派呢?

傅满洲代表着西方人对黄种人的排斥,是西方对东方满满的恶意的化身,对傅满洲的恐惧就是西方对中国,甚至是对整个亚洲黄种人群体的恐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是无知带来的恐惧,人总是惧怕未知的事物,中国作为一个遥远的东方古国,隔着茫茫大海,还有明清的闭关锁国,中国与西方的交流一直很少,就导致西方对中国知之甚少。

一方面是东西方互不了解,另一方面西方的种族论也由来已久,白种人自诩高贵,天生看不起有色人种,自然也就瞧不上黄种人,在那个年代种族歧视才是政治正确,这也让西方人对中国的厌恶与日俱增。

傅满洲被创作出来的年代刚好是“黄祸”论盛行的时代,“黄祸”这个词同样出自一篇小说,英国作家马修·希尔1898年发表了以《黄祸》(The Yellow Peril)为名的系列短篇小说。

马修·希尔自己就是个黑白人种混血,从小就被白种人歧视。所谓弱者抽刀向更弱者,他将自己的矛头指向了比自己更弱小的黄种人,他在小说中强烈地表达了他对中国的反感,并将中国人称为“黄祸”

再加上当时义和团运动正在中国兴起,西方各国的报纸上又有很多关于义和团如何火烧教堂、屠杀传教士的报道,这让远在千里之外的西方人对中国人感到非常恐慌和害怕。

而且当时正值日俄战争,日本打败俄国取得胜利,这也是首次黄种人战胜白种人,这个结果更使得西方国家精神紧张,“黄祸”论更加甚嚣尘上。

“黄祸”论在西方的进一步流行是由于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亲自执笔的《黄祸图》,这幅作品被作为礼物送给了俄国沙皇,画中天使长圣米迦勒手持神剑率领着手持武器的代表英法俄德四国的西方基督教徒与对岸来自东方的佛像与龙对峙。

这幅画表达了希望欧洲人能击败东方黄种人,以保卫欧洲人的信仰与家园的西方人的愿望。

当然这幅画不是为了表现威廉二世对黄种人的厌恶,而是借助排斥黄种人这个外衣,来暗示白种人需要驱逐黄种人,攻占东方,以实现殖民扩张。

统治者带头散布黄祸论,当然不会仅停留在种族歧视这一层面上,其真正的目的是给自己的殖民扩张正当化,通过塑造一个邪恶反派给普通百姓洗脑,让普通人惧怕东方,给西方树立一个正义英雄形象来给西方的无耻殖民行径洗白。

这种言论和文化的影响是深远且持久的,西方人不知不觉就被黄祸论、傅满洲这些负面言论洗脑,进而对黄种人、对东方产生厌恶情绪,甚至演变为对黄种人的恐惧心理。

西方人的排华情绪还来自大量华人涌入西方,挤占西方就业空间,华人吃苦耐劳,勤劳能干,在就业方面有很大优势,这也给西方人带来了不少压力。

加之有不少华人移民每天沉醉在鸦片之中,这也受到本地人的鄙弃。

甚至还有传言英国发生的几起凶杀案都和当地华人的组织有关联。

在现实和历史的双重作用下,傅满洲的文学形象和“黄祸”深度绑定,形成了西方人对亚裔的狭隘偏见和种族歧视的符号。

种种时代背景原因造成了西方人对黄种人特别是华人的排斥,这种情绪反映在文学作品上,就会倾向于抹黑华人,在傅满洲出现之前也有很多文学作品对华人发表不友好的言论,因此当傅满洲出现的时候西方人就理所应当地接纳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傅满洲的消极影响极其恶劣

傅满洲这一形象在西方影视作品中一直保持活跃,从1913年在小说中问世以来,关于傅满洲的创作就从未停止。

傅满洲系列小说连载长达47年,之后又陆续上映了13部傅满洲系列电影,足以可见傅满洲在西方国家的火爆程度,是真正火爆全球的知名大IP。

特别是在美国通过傅满洲抹黑华人的题材格外受到欢迎,这是源于移民潮带来的美国反华情绪。

19世纪中叶,加州淘金热吸引了大量华人移民到美国,华人的吃苦耐劳精神,加剧了淘金业的竞争,引发淘金业的内卷。

可是当地的美国人并不能适应华人的疯狂内卷,他们开始担忧自己的工作会不会被华人挤掉,从而开始敌视这些外来的华人。

伴随着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这种对华人的敌视愈演愈烈,1871年洛杉矶发生了华人大屠杀事件,在这场大屠杀中白种人残忍杀害多名华人,但这些杀人犯并没有受到任何制裁,美国政府默许了这种屠杀行为。

美国政府不仅对这些反华行为视而不见,甚至还助长他们的嚣张气焰,1882年,美国通过了《排华法案》,将所有华人劳工拒于美国之外,在这样的背景下,傅满洲这一反华形象就顺理成章地融入了美国文化。

1932年,米高梅公司拍摄了第一部以傅满洲为题材的电影《傅满洲的面具》,讲述了几个英国人要赶在傅满洲和他的女儿之前抵达成吉思汗的陵墓,找到成吉思汗的面具,据说得到面具就可以统治世界。

傅满洲在这部电影中被刻画成邪恶的反派,在里面的形象也和之前的文学作品一样就是一个单纯的恶的化身,最后被所谓的正义的西方英雄打败,这正是美国渴望把华人驱逐出美国的真实写照。

如此诚实地反映大众对亚裔的态度,这部电影自然大获成功,乘着这股东风,傅满洲系列电影拍摄更加如火如荼。

类似的丑化亚裔,涉嫌种族歧视的电影在美国屡见不鲜,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傅满洲的形象越来越丰满,一直与时代背景密切关联。

比如在二战期间的关于傅满洲的文学作品中,傅满洲被塑造成了一个因不满纳粹抢了他要征服的世界而和法西斯打起来的可笑形象,傅满洲因时制宜反而成了反法西斯先锋,虽然还是没有脱离丑恶的反派嘴脸就是了。

随着二战的结束,西放开始鼓吹人权,反对种族歧视事件成为政治正确。

因此在一些作品中,傅满洲也不再是曾经简单粗暴的邪恶反派,人设变得更加丰富,有时会出现在英国的讽刺短剧中,变成一个搞笑角色,作为反讽角色被用来讽刺英国人的自满和排外心理。

时间来到冷战时期,傅满洲相关作品也开始影射东西对立。

这个时候,漫威系列漫画《上气》引进了傅满洲这一经典反派IP,塑造了反派“满大人”,主角上气与自己的父亲傅满洲决裂,最终弑父。

象征西方的上气与象征东方的傅满洲的对立无疑是在含沙射影,暗含了东西两种意识形态对立的深意。

文学艺术创作永远和时代背景无法分开,每一个艺术形象的诞生都有其独特的时代背景以及深意,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事实上都是在向普罗大众传播自己的观点和理念,更不要说被政治左右的文学艺术创作,其中对普通人的三观的影响更是颠覆级别的。

傅满洲只是西方排华的一种方式,比起排华法案和大屠杀,这种方式无疑是相对温和的,但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通过丑化亚裔使这种偏见扎根在西方人的心里,法案可以废除,屠杀的历史可以被时间湮灭,但口口相传的偏见和误会却无法被轻易改变。

无论是黄祸论流行的年代还是傅满洲盛行的时代,中国乃至亚洲当时的实力其实都无法和西方抗衡,西方对中国的刻板狭隘印象事实上都是建立在虚无的恐惧之上的。

傅满洲也可以看作是西方从古至今的“中国恐惧症”的衍生物,这一衍生物借助大众传媒得到传播和强化,其对东西方关系的消极影响至今仍在持续。

傅满洲的创作反映了中国和西方国家近百年的纠缠不清,傅满洲的形象也表达了西方国家既惧怕中国的崛起,又表现出对异质文化的排斥和敌视。

傅满洲就是西方国家打出的一个幌子,西方文明的优越需要用中国的愚昧和落后来对比,白人的高贵需要用黄种人的阴险狡诈来衬托,西方更为了营造世界霸主地位把中国作为假想敌,西方国家为了自己的利益从不在乎这种行为正当与否。

要消除“傅满洲”对中国印象的消极影响,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依然不容易。傅满洲的每次出现都和中国的发展息息相关。

无论中国的政治、社会或经济能力取得一点点进展,无论中国有没有对西方构成实质性威胁,傅满洲都会通过某种新的形式,鼓吹中国对西方国家的威胁,激发西方人对中国的反感,以此实现统治者的政治目的。

如今,伴随着互联网的发达,西方国家的人们也可以很容易地接触到有关中国真实情况的报道或者视频等等,他们不会再被统治者单方面蒙蔽。

但从这种某种意义上讲,信息的快速流通也让谣言的破除变得更加困难,毕竟坏事传千里。

可惜的是傅满洲实在传播得太久了,由此造成的对中国的狭隘偏见已经在很多西方人的心里根深蒂固,现在仍然有很多人排华反华,在媒体和网络上各种反华言论仍然有很大市场。

中国势必走向伟大复兴,这一历史发展方向是不可逆的,同时这也让不了解中国的西方人恐慌。

很多人认为,中国作为崛起的超级大国,面对有限的全球资源,中国的雄心壮志必定与西方的发生激烈碰撞,由此可能产生的政治和军事紧张。

事实上这几年随着中国的强大,类似的言论愈演愈烈,想必“傅满洲”还会卷土重来。但真正的问题在于,面对西方对中国的抹黑和造谣,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参考文献:

张洪量著. 黄书 黄种人的过去与未来[M]. 2014

(英)蓝诗玲著;刘悦斌译. 鸦片战争[M]. 2020

姜智芹著;傅满洲与陈查理 美国大众文化中的中国形象[M]. 2007

作者:理理

编辑:如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