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十大报告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这是迥异于西方现代化的“中国式现代化”,那“中国式现代化”和“西方式现代化”有何不同?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要了解当代中国和现在西方形成的内在机理。

而要了解内在机理则要从经济生产方式上去找寻。

话说西方以私有产权立国,市场经济呼唤民主政体,英美法日无不如此,是谓先有“市”后有“国”。

中国以公有产权立国,此公有产权在城市曰国有经济,在农村曰集体经济,78年的改革则是政府推动市场经济,是谓先有“国”后有“市”。

“先市后国”和“先国后市”两者截然不同。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五周年,中国改革开放四十五年的成果,在权威主义者看来,是强大政府推动市场化改革的结果,因此他们痛感东欧剧变使得各国经济迅速崩溃。

而在自由主义经济学家看来,则是发展私营经济的结果,正所谓“私有化是真正的市场的先决条件”。

这个“先决条件”无所谓东西方,盗用康德的一个概念,此为“先验”的。

但不管是政府推动市场化改革,还是大力发展私营经济,两者都并不冲突,也指向了同一种、好的结果,那就是中国经济发展了,大家吃饱饭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几年来,中国经济增速变缓,“改革已进入深水区”。

我们已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的核心问题是产权问题,因此在许多人看来,不改革产权,中国经济难以为继。

但在此时的中国,改革产权首先要突破思想的限制,其次将动摇国家的经济基础。

因为改革产权实际是利益的重新分配,将极大地触碰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

会有人主动改革吗?

现在的我们,企图在改革产权和发展经济之间找到一条中间道路。

可这样的中间道路有吗?

可能有吧!“道不如人”,路都是人走出来的。

汪丁丁说,“西学莫不出自柏拉图之理念世界,研究事物之静止状态”。

转型期的动态中国原本就没有现成的西方经济学理论照搬照套,“研究事物之静止状态”的西方经济学也并不完全适应中国。

中国改革还是需要理论创新。

现在这个“理论创新”(道路)来了,那就是“中国式现代化”。

希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