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华为公司在深圳坂田总部隆重举办“难题揭榜”火花奖颁奖典礼。据悉,华为设立“难题揭榜火花奖”,旨在表彰对于产业界和科学界做出重大贡献的老师们,评选最具有解决产业难题潜力和科学理论突破的价值观点。

任正非在会上表示,华为现在还属于困难时期,但在前进的道路上并没有停步。2022年华为的研发经费是238亿美元,随着华为利润的增多,在前沿探索上还会继续加大投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外,在这次讲话中,对于之前引发热议的华为“天才少年”彭志辉离职,从事机器人创业项目,任正非回应称:“我们不能垄断人才,员工想出去创业或到其他公司去,人尽其才,发挥他的价值,对国家都是有用的。”

“天才少年”离开华为

2022年底,华为“天才少年”彭志辉从华为离职的消息引起关注。稚晖君原名彭志辉,是B站科技圈知名UP主,在B站上有220多万名粉丝。2022年12月,彭志辉从华为离职,开启机器人创业项目。

据资料显示,稚晖君2018年研究生毕业后曾就职于 OPPO 研究院 AI 实验室,担任算法工程师。2020年11月加入华为“天才少年计划”,负责华为昇腾计算产品线的全栈研发,年薪高达201万元,是华为“天才少年”中的最高档。

稚晖君的离职可能与华为的内部战略调整有关,他所从事的机器人研发,不再是华为的重点开发项目,而他志在于此,这种调整必然让他不能适应。正如任正非的回应中所说“有些人进入公司后,没有很好使用到他最擅长的地方,没有发挥作用等于浪费他的青春”。

2019年,华为推出的天才少年招聘计划,旨在吸引全球顶尖人才,该计划不限学历和学校,对招聘者的个人素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需要经过前后七轮筛选,其中包括部长和总裁单独面试,但相应的,经过该计划招聘进入华为的“天才少年”起步年薪高达100万元。

华为时任轮值董事长郭平表示,人才、科研、创新是华为赖以发展的基础,华为任何时候都会加大对人才特别是顶尖人才的吸引。2020年-2021年,华为共招聘应届毕业生约2.6万人,有300多名是华为定义的“天才少年”。

华为作为已经是国内在顶尖人才的培养和留存方面走在前列的企业。稚晖君的离去可能反映出,科技行业的创新环境已经完全不同。过去那些高投入、短期内无回报的项目,现在都很难继续做下去,降本增效正在成为行业惯例。

华为仍在求变

重金招募“天才少年”的华为,一大目标是为了摆脱美国的技术封锁,作为国内科技行业的龙头企业,华为承担了众多科技领域技术突破的重任,抓紧朝着操作系统、半导体等领域的国产化、自主化发力。

就在2022年12月28日的操作系统产业峰会上,华为常务董事、ICT基础设施业务管理委员会主任汪涛表示,截至2022年12月底,欧拉操作系统商业累计装机部署数量达到300万套,在中国服务器操作系统的新增市场中,欧拉的市场份额达到25%,开源欧拉社区企业成员数超过600家。和聚焦企业市场的欧拉相比,聚焦消费市场的鸿蒙系统更具知名度,11月初召开HDC期间,据华为官方披露,目前搭载HarmonyOS的华为设备超3.2亿,内置鸿蒙系统的智联产品发货量也超过了2.5亿,鸿蒙生态正在不断壮大和完善。

鸿蒙和欧拉,最近两年都面向行业进行了开源,以壮大相应的操作系统生态。据华为近期披露,开源鸿蒙已衍生出23个软件发行版,76款开发者/模组,有18款芯片支持,支持74款商业设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中国科技产业,像华为这样渴求“天才少年”的企业并不多,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华为所在的ICT、通信行业和半导体对技术突破的要求更高,基本都是现在国内所面临的“卡脖子”领域。

以华为受制裁影响最大的半导体行业为例,任正非曾经提到,中国在半导体加工技术、EDA(电子设计自动化)技术等方面都有欠缺,而大量的EDA领域技术人才被美国挖走,国内人才极度稀缺。在科技行业,这类高难度的技术突破,往往极度依赖高端人才,华为轮值董事长胡厚崑曾经表示:“在华为,谈到创新,我们首先想到的是顶尖人才。我们希望用世界性的难题,吸引世界级的人才,来共同迎接挑战,推动科学和技术上的进步。”

纵观中国的科技互联网行业,很多“天才”最终还是在创业后方才崭露头角。而这或许也印证了,大公司可能并不适合“创业型”人才。和稚晖君一样深耕人工智能领域的行业大牛陆奇,于2017年加入百度,全面负责百度的技术、产品、销售和市场运营,仅一年多后,陆奇就卸任了百度总裁和首席运营官,并于2019年7月不再担任百度公司副董事长。

实际上,最近几年以技术出身,并在中国科技互联网产业爬到顶端的顶尖人才屈指可数,新一代的中国互联网领军人物,美团王兴、字节跳动张一鸣、拼多多黄铮,都是创业后才真正崭露头角。

另一方面,大公司对于顶尖研发人才的耐心也在减少,俄罗斯天才少年加入华为后,很多年一直在玩电脑,现在这样的故事越来越少。最近两年,随着华为应对制裁的压力变大,企业整体收入规模也在收缩,“活下去”成为华为最主要的目标,难以落地的技术投入可能因此减少。

不久前,腾讯创始人马化腾内部讲话,其中就提到,留给某些业务的时间不多了,长期难以盈利的项目可能被砍掉,现在腾讯“全村的希望”都在视频号,很多业务都失去了创新的能力。这其实也反映出,科技行业的创新环境已经完全不同,过去那些高投入、短期内无回报的项目,现在都难以继续维持下去。现如今,大多数大公司都在降本增效,稚晖君所青睐的机器人项目,如果无法在短期内盈利和大规模落地,内部给予的支持或许也较有限。

对于华为而言,天才少年固然重要,留住人才的问题更是重中之重,但与此同时,整个科技行业要想摆脱技术封锁,实现进一步自主化,更需要整个行业上下游的共同努力,建起国内半导体、操作系统等领域的正向循环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