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不少人都看过《智取威虎山》这部电影,还有一些人读过《林海雪原》的小说。这些文艺作品中都有一个共同的英雄——杨子荣。

可你是否知道,杨子荣并非只是想象中的英雄,而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只是在当年,很多人都不了解,甚至连杨子荣的母亲,到死都不知道儿子是大英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子荣

周恩来的眼睛闪着泪光:多加关照其他活着的亲属

红色的帷幕在热烈的掌声中徐徐启开,现代革命京剧样板戏《智取威虎山》的全体演员前台列队向观众谢幕。忽然演员队伍中刮起潮水般的掌声,陪同美国某艺术代表团前来观摩演出的周恩来总理正向舞台走来。

周总理前面是美方艺术代表团团长詹姆斯,后面是政治局委员江青、文化部部长及美方代表团一行。身材高大的詹姆斯热情地拥抱杨子荣的扮演者童祥苓,用流利的中国话说:“你是英雄。在美国你要被授予林肯荣誉勋章的。”“谢谢,谢谢!”童祥苓应着。

当童祥苓多少有点拘谨地转向周恩来时,立刻感受到那双深遂的目光里萌动着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祥苓同志,你成功地再现了一个我们民族英雄的形象。在台下时詹姆斯先生就被你吸引了,向我打听你这位英雄呐。”

“我再次感谢詹姆斯先生对中国民族英雄给予的关注。”然而童祥苓看到,就在这一瞬间周总理脸上掠过一丝阴影。

果然,在晚宴上,詹姆斯先生又提及杨子荣这个人物。

周恩来

“总理先生,我冒昧地问一句,杨子荣这个人物是你们样板戏塑造的呢?还是真实的?”

“毫无疑问,杨子荣是一个真实的、家喻户晓的革命英雄。”周总理回答。

“如果这样,我们能否见一下他的亲属或后代?别误会,我们只是想了解中国英雄成长的环境。”

这正是周总理的内疚之处,杨子荣这样一位人人皆知的英雄竟无法找到他的亲属和家乡。刚才演出时,詹姆斯对总理说过这样一句话:“美国人不仅敬重英雄,而且敬重英雄的亲属。在美国,林肯、巴顿的后裔走到哪都会受到人们的关注。”

这位被尼克松誉为“他接触过的200个国家首脑中最富有智慧的首脑之一”的共和国总理,立刻预感到詹姆斯可能提出问题。他问身边的文化部长:“杨子荣的亲属找到没有?”

答曰:“压根没找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恩来

“马上和民政部联系,尽快找到!这是关系到我们国家声誉问题的大事。”周总理严肃的目光中多少有点悲切。写杨子荣的书出来多年了,戏演了多年了,可杨子荣的亲属竟没有一个部门出来找。人民会怎样看待我们这个党?外宾会怎样看待我们这个国家?这批美国客人是共和国创建20年来的第一个来访的美国民间艺术团体。他们要把一个新中国的形象带给美国人民和政府。任何一个疏忽都可能遭到一种由国家名义承担的政治损失。

因此,周总理转向秘书下令:“这事你负责抓,三天之内找不到人,也要找到线索。”

周恩来知道美国客人4天之后要启程回国。

周恩来微笑着向美国客人点点头,说:“感谢詹姆斯先生对我们民族感情的尊重。我们一定满足你们的要求。”

根据总理的指示,国务院民政部电告牡丹江市、海林县民政局和杨子荣纪念馆的领导来京接受任务。

杨子荣画像

杨子荣牺牲在海林县境内。海林县有杨子荣的墓碑、铜像和纪念馆,而且县有关人员走访过许多杨子荣的生前战友。谁知,他们只知道杨子荣住山东牟平,具体位置不知道,家中有何人也不知道。

民政部根据他们提供的线索找到了杨子荣生前所在的牡丹江军分区二支队的政委李伟。这位已走上总参谋部领导岗位的老政委热情接待了民政部和海林县的有关人员,连连说道:“早该找了,早该找了……”可是,一转上具体话题,老政委也犯难了:“据了解这位英雄入伍前曾在牡丹江一带当过绿林好汉,要不他对座山雕的问话怎么对答如流?杨子荣这个名字可能是他的化名。他的家乡具体住址和真实姓名他对谁也没讲过……对了,1947年冬天在分区开庆功会时,他喝了点酒,挺高兴,对我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在家时最喜欢土改时分的那头小驴驹。我家门前有棵五抱粗的大槐树,里面空了,我常把小驴驹藏到树洞里。’对了,我这有一张历史照片,那年开庆功会时,我们一百多个功臣合了个影呢!”

李伟取出那张珍藏了20多年已经变黄了的历史照片,指着最后一排一个人头说,这就是杨子荣。

杨子荣

民政部取来照片,公安部动用了现代化的反拍技术,将这个米粒大的人头放大了100多张12寸的人物肖像。民政部和海林县的同志拿着照片马不停蹄直奔山东牟平。

一个月后,牟平来电:杨子荣家找到了。杨子荣烈士,原名杨宗贵,1917年生于山东省牟平县宁海镇嵎峡河村。1945年9月在牟平雷神庙高兵站参加了八路军胶东军区“海军支队”,3个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底随部队开赴东北,1946年初转战牡丹江地区执行剿匪任务。1946年3月杏花村战斗,他独闯敌寨,迫降400多个土匪;1947年2月深入虎穴,智擒惯匪座山雕。1947年2月23日在海林县北部梨树沟山里追歼残匪战斗中英勇牺牲。牡丹江军分区追认他为特级战斗英雄。现有哥哥杨宗福务农;儿子杨克武,1968年入伍。还有他母亲和妻子坟墓各一座。

周恩来把电报反复看了几遍,对秘书说:“电文讲没讲杨子荣的母亲和妻子为何而死,死于何年。这位家喻户晓的人民英雄也有老母妻室,为创建共和国的大业他走得匆忙,未能安顿好高堂妻儿,可是我们这些活着的人呢?当我们坐在这片先烈的血染红的土地时,怎么没想一想烈士的遗属!怎么没去帮一帮那些孤儿寡母!哪怕我们给他们一句话也好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恩来

周恩来的眼睛闪着泪光,他拿起笔,在电文上作了如下批示:即刻通知已归国的詹姆斯先生。并多加关照其他活着的亲属。此事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

周恩来放下红头铅笔,叹了一口气。

记者来到杨子荣家乡,刚进门就傻眼了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记者曾去杨子荣的家里采访。当来到嵎峡河村杨子荣的家时,记者傻眼了。一个用碎石头垒了半人高的小院墙,3间烟熏火燎的小草房。窗子用白纸糊着,中间镶着一块10公分见方的玻璃。屋里是一把陈旧的八仙桌,一个脱了漆的黑乎乎的足可以做出土文物的椅子,还有一架衣橱,显然是快散架了,全靠几根木条、几根大钉子拉着。这几样几乎占了半间屋,一盘坑又占了半间屋,天花板全是一层又一层的旧报纸糊着,已呈黄黑色。

杨宗福中等身材,还算健壮。70多岁的人啦,眼花耳聋。老人没文化,很实诚,问啥答啥,一点弯不兜。

“这房子原是我娘、宗贵和宗贵媳妇住着。宗贵参军后,我娘和宗贵媳妇还有克武住着。我带老婆下了关东,在东北生了两男一女3个孩子。1966年我娘走了,我才带着一家人回来。这衣橱还是爹娘结婚时做的,八仙桌和橱子是我娘的陪嫁。”

杨子荣的哥哥和嫂子

记者问杨宗福,家庭收入从哪来?

“我老了,没什么收入。3个孩子都务农。这个村在牟平县算是个穷村,你出去看看就知道了,一片丘陵,就是长着地瓜花生的,庄户人家能吃上就不错了,还谈什么收入。”

记者又问:“政府不是有抚恤金吗?”

“政府?抚恤金?没听说。对了,前些年,城关公社党委书记薛玉堂调走时托人给我们送来200元钱。后来部队也给我们送来了500元钱,我准备用这钱买台黑白电视机,俺也过一过洋日子。”

记者感到鼻子发酸。这一组镜头没法拍啊!随后,他在杨子荣儿子杨克武的引导下,登上了嵎峡山的土丘,在10多个错落的坟中找到一个坟头。这个坟没有花,没有柏,连块小木牌都没有,只有一片荒芜的野草,山风吹来,小草瑟瑟缩缩的抖动着。

“这是你奶奶的坟?”记者的表情分明是:你是不是找错了?

克武没答话,只是默默地拔着坟的荒草。用锹培了培土,尔后从随身携带的篮子里抽出一根香点燃,插在坟前。

杨子荣故居

“克武同志,听说杨子荣妻子、你母亲的坟也在这儿?”

“早给平了,没处找了。平奶奶的坟时,我长大了,多了个心眼,做了个记号。前年我才悄悄垒起这个土堆。我总得叫爸爸、奶奶瞑目啊!”

说完,杨克武那高大的身躯跪了下来,在坟前那片荒土上叩了个响头,瓮声瓮气地说:“奶奶,来人看您老人家了。这些年来,除了咱村上的人还是第一次有外人来看您……”

记者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也跪在坟前,声泪俱下。“老人家,从今天起,我不会再是第一个来看您的了。我要叫全国人民都来看望您!”记者哭着拉开照像机的长焦镜头……

杨克武

宋学芝到死不知,儿子就是战斗英雄

历史记录下这样一组镜头:

1952年,杨子荣的妻子徐万秀肺病到了晚期,身上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

想当年,1946年春节她嫁到杨家时还是个17岁的少女。入洞房的那个晚上,她这个农村妹子如醉如痴地听丈夫讲他的传奇故事。他15岁便跟哥哥下关东,他曾只身闯入匪营,取三军统帅的头颅;他曾一个人干掉了日本人的一个班;他的枪法可百步穿杨……他在牡丹江的黑名叫杨子荣,到他回家乡一年多,牡丹江的土匪还谈虎变色。他告诉妻子,他这次看准了,只有跟着共产党干才有前途。

作为姑娘,徐万秀有着自己的憧憬,作为妻子,她有自己的幸福,可是作为女人,她还有我们民族深明大义、忍辱负重的美德。所以,她只做了一个月的新娘便把杨子荣送到了烟台开往大连的新兵船。然而,谁能想到,一个少女从此将承担一个贫穷之家的艰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子荣化装进山时戴的狗皮帽子

杨子荣走的当年,徐万秀便生下一个女儿。她要上敬老母下养儿女。春耕时节老母亲扶犁她拉犁。麦收秋收全是她一人一把一把地割,一棵一棵地砍,一捆一捆地背。1.60米的个子瘦得不到80斤。她永远不会忘记,那3岁的女儿死在她怀里,仅仅是因为发烧没钱医治。女儿夭折不到半年,政府发来一份“关于杨宗贵被定为失踪军人”的通知。这位瘦弱的女人被击倒了,一病不起。有一天,徐万秀哭着对婆婆宋学芝说:“娘,怕是将来没有给你老抓土的了。”

“傻孩子,娘将来还指望你抓土呢!你怎么能这样想呢?再说兴许宗贵还能回来?”宋学芝也哭了。她明白儿媳的心思,按当地风俗讲,成家的人死了,埋葬时必须由其儿女先抓三把土撒上方可埋棺。为了安慰儿媳,她让在关东的大儿子杨宗福把三岁的大儿子杨克武带了回来。她作主,由村长主持仪式把克武过继给杨宗贵和徐万秀做儿子。不久,徐万秀病逝。宋学芝便替宗贵和万秀抚养起这个无爹无妈的孩子。

杨子荣化装土匪时穿的大衣

那年月,失踪军人享受烈属待遇,村上每年照顾10个帮工日,春耕、夏收、秋种时用。贫脊的山地只能种地瓜,收成好的时候,开春还能吃上地瓜干,歉收年只能吃地瓜蔓、野菜。宋学芝是个极要强的老人。在我们这个视气节为生命、喻烈女为楷模的民族,能得到一个国家给的荣誉,足够这个农妇光荣一辈子,她吃多少苦也不能玷污了这荣誉。

家里揭不开锅了,她一不向邻居借,二不向村长伸手。而是抱着根棍子,领着幼小的孙子去10多里外的牟平城要饭。近处不敢要,她怕别人认出是烈士的母亲。有个大雪天,她和孙子在城里转了一天才要到两个二两重的玉米面窝头。她只好给孙子吃一个留下一个,自己饿着肚子往回赶。路上她饿昏了,克武哭着喊她求她吃下这个窝头,这位刚强的老人也哭了:“克武,奶奶是快入土的人啦,不打紧,可奶奶要为你死去的爹妈保住你这棵苗啊!要不我有什么脸面见你爹妈去……”围观的人不少,可是他们怎么会想到雪地里这哭成一团的一老一少会是我们共和国功臣的亲人呢?

杨子荣穿过的鞋和入殓时大衣的扣子

1966年,邻村一个和杨宗贵一块入伍的复员兵向隅峡河的支书揭发:杨宗贵没死,解放前夕他曾亲眼见过杨宗贵身着白大褂、白礼帽带墨镜出入牡丹江的土匪窝,杨宗贵很有可能当了逃兵。

谣言传的飞快,宋学芝的优待被取消了。为了儿子的名誉,尽管她到处告状,但怎会有人听她这个农村老妇的话。宋学芝气得得了脑中风,偏瘫在床上,每天靠吃地瓜蔓子、萝卜秧子维持生活。小孙子去哪弄钱给奶奶治病?只好眼睁睁地看奶奶病情发展。奶奶不停地唠叨着:“克武你要把我葬在嵎峡山顶上,活着见不到你爹,死后我的魂也要见他。我相信我的儿子,我的儿子会回来的!”

有一天,饿了三天的宋学芝忽然能坐起来了。她对克武说:“如果能吃上口热地瓜,死也闭上眼了。”克武跑了10多里路,从一个远房姑姑家要了两个熟地瓜,气都没来得及喘便往回跑,谁知到家时奶奶已咽了气。

克武哭得天昏地暗。

雕像:杨子荣擒拿座山雕

人们自发的帮助克武埋葬了老人。

一口薄棺材,一只破盆子,三把孙子的土,就这样葬了英雄的母亲,一位为祖国解放事业献出了儿子,献出了身心的老人。

此时,地处林海雪原的海林县刚修建起了宏伟的杨子荣广场,祖国的首都正隆重推出了大型革命京剧样板戏《智取威虎山》。而这位老人,到死都不知道,自己的儿子就是闻名全国的剿匪英雄、战斗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