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近年来,随着历史考古的发展,很多古代的武器出现在众人面前。

令人惊讶的是,早在六百多年前的明朝就已经不再只有冷兵器。

有一些人,甚至认为明朝的火器远超欧美。

如果不是清政府闭关锁国,中国也不至于在近代遭受这么多的屈辱。

实际上,这种说法只有后半句是对的。

早在明朝中后期,西方的火器水平就已经开始超越中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明代的火器发展程度究竟如何?

戚继光等明代将领又是怎么运用火器的呢?

明代前期火器的发展

众所周知,中国是最早发现火药配方的国家。

也正因此,火药被列入中国四大发明之一。

自然,随之产生的,便是火器。

中国火器的起步时间很早,早在南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火铳。

这种早期火枪主要由竹子做成。

竹筒中塞入火药,然后再装入石子、铁块、碎瓷片等具有杀伤力的东西,点火发射。

但当时使用的火药还是传统的黑火药。

黑火药最明显的缺点,就是容易爆炸,基本上见明火就着。

而且竹筒的性能也不好,发射出去的物件超过十米基本就没有杀伤力了。

因此在当时,火铳还是比较小众的事物。

其远不如其他黑火药制品,如火蒺藜等早期的炸药包、火炮等受欢迎。

后来,随着黑火药的配方得到改良,铁制枪管取代竹筒,火铳逐渐开始流行起来。

黑火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只不过,元代的火铳和传统武器弩箭相比,精准度、射速等并不占优。

真正将火铳运用到出神入化,让它在战争中大放异彩的,是明朝的缔造者朱元璋。

朱元璋发迹自南方。

与北方游牧民族相比,他的军队缺乏优质战马。

因此,麾下步兵在与蒙古骑兵作战时往往会被骑兵冲散。

久而久之,朱元璋便开始重视火铳这种能克制骑兵的强大火器。

当时,针对火铳准头弱,射速慢的问题,朱元璋开创了两排射击的战术。

这种战术放弃了精准度,转而使用特制的速射火铳,专心于增加火力。

如此,便可以在相同的时间里,发射两倍于元军的子弹。

与此同时,朱元璋还将射击队列变成两队。

一队蹲着,一队站着。

这样就使单次射击发射的子弹数量又增加了一倍

和西方后来的线列步兵一样,朱元璋的火铳速射战术,可以在短时间内给敌方造成大量伤亡,迫使意志不够坚定的敌人溃退。

此举能有效对付难以瞄准的蒙古骑兵。

同时,除了改进单人使用的小型火铳外,朱元璋也着手加大火铳的口径。

而后,其军队发明出装在战船、城楼上使用的中型火铳,和用于攻城战的超大型火铳。

即,“大火炮”。

靠着这些火铳,朱元璋多次以弱易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不仅击溃了陈友谅、张士诚,还成为中国唯一一个自南向北统一中国的皇帝。

洪武年间,朱元璋的义子沐英还发明出了早期三段击战术。

紧接着,他于洪武二十一年大破云南象兵,一举稳定云南的局势。

显然,朱元璋给明朝奠定了一个热爱火铳的基调。

因此在朱元璋死后,明朝火器的发展也并没有停滞,反而在明成祖朱棣手中达到了巅峰。

在朱棣以前,火铳往往只是军队中的一种普通装备武器。

它并没有取得超然的地位,也没有单独成立专门使用火铳的火铳军。

朱棣夺得皇位后,决心改变这一情况。

就这样,他成立了有独立建制的“神机营”。

神机营是京城三大营之一,全员装备火铳、火枪、火炮,单独成军。

根据史料,神机营一共分成十五司。

每司约5000人,装备3600条单人火铳,200条多管火铳,160门大型野战炮以及炮兵专用的400条防身手铳。

此外,神机营还配有旗手、骑兵、弓箭手、盾牌兵、长刀手等各类兵种。

他们全部围绕火器运作。

等到战时,旗手负责传递命令,骑兵、长刀兵负责掩护侧翼,弓箭手补齐火力间隙,盾牌兵在前面挡住正面进攻。

而火铳兵、炮兵则负责正面输出。

神机营作战示意图

事实上,神机营是世界上第一支独立的火器部队。

从这支部队的建制来看,明朝火器的发展与运用明显领先于世界。

靠着神机营和其他火器部队,明朝军队多次击溃蒙古骑兵、中南象兵,为明朝开拓了大批疆土。

但可惜的是,永乐朝基本上就是中国本土火器的巅峰期。

朱棣死后,中国本土火器的研发开始逐步落后于世界。

土木堡之变与本土火器的没落

正统十四年,瓦剌的太师也先入寇。

在宦官王振极力撺掇下,年轻气盛的朱祁镇决定率领京城全部精锐,亲自出征。

(朱祁镇影视形象)

结果他屡战屡败,吴克忠率部断后被全歼。

前往援救的朱勇在鹞儿岭被全歼。

甚至朱祁镇自己也成为也先的俘虏。

史称,“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对明朝而言,无疑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沉重打击。

当时,明朝虽然赢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但再也没能恢复元气。

事后,为了重整死伤殆尽的神机营,明朝不得不花费大量资源去重新制造火铳、训练军队。

因此忽视了火器的研发。

渐渐地,中国火器的发展开始落后于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521年、1523年,明军两次与葡萄牙交战。

而在火器对射方面,我军均处于下风。

最后,明军依靠人数优势才勉强取胜。

经过这两战,明朝迅速认识到自己火器上的不足,决定向西方学习。

明军火器的更新换代,也开始从本土研发转向先购买,再仿制。

根据统计,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约一百年的时间里,明军一共仿制、购买了大约5万门各类弗朗机火炮(又称佛郎机)。

这些火炮给明军注入了新的活力,帮助明军保持了对女真、蒙古、日本的军事优势。

万历三大征时,明军就装备了大量弗朗机火炮。

通过仿制这种方式,明朝再次跟上了世界火器的发展。

同时,弗朗机火炮的成功引进,也让明朝吃到了甜头。

从此,明军开始逐渐依赖于仿制火炮。

弗朗机火炮

1601年,葡萄牙与荷兰在澳门交战,旁观的明军又见识到了一种新式火器:红夷大炮。

红夷大炮是一种前装滑膛加农炮。

其威力大,精确度高,不易炸膛,是当时最优秀的火炮。

明朝高官徐光启知道“红夷大炮”的存在后,迅速行动。

他委托传教士从葡萄牙人手中购买了四门红夷大炮,并亲自测试红夷大炮的威力。

测试时,徐光启被红夷大炮的巨大威力吸引住了。

当时,他认为,红夷大炮可以成为赢得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所以,徐光启开始极力向皇帝推荐这种大炮。

徐光启

最终在其建议下,朝廷派孙涛等人前往澳门一次性订购了22门红夷大炮,还带回了20多名葡萄牙炮手以及翻译。

可惜在试射时,红夷大炮炮管炸膛,炸死了一名葡萄牙籍的炮手。

这让皇帝开始怀疑红夷大炮的性能。

好在防御辽东时,袁崇焕凭借“红夷大炮”屡建奇功。

“火星所及,无不糜烂”,给后金以沉重的打击,让朝廷又恢复了对这种大炮的信心。

其不仅开始重新订购火炮,还在广州附近打捞沉船,拆取英国战舰上的火炮,努力尝试仿制红夷大炮。

红夷大炮

不得不承认,朱棣死后,明朝在火器的研发上已经开始落后于西方。

后面的人仅仅是靠仿制与不得已,才勉强维持住了与西方火器的相对平衡,没有形成武器代差。

这就要求戚继光等嘉靖、万历年间的武将必须在火器相对落后的同时,尽可能发挥出火器的力量。

戚继光的火器战术

实际上,戚继光发明了很多特殊武器。

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发明,无疑是狼筅。

狼筅

通俗来讲,狼筅就是竹子。

只不过这种竹子经过了特殊处理,在枝节处加上了许多刀刃。

它不仅可以有效反制擅长用刀的倭寇,还可以配合鸳鸯阵达成非常恐怖的战损比。

但戚继光不仅擅长发明冷兵器,还非常擅长改进火器。

为了对付倭寇,他发明了现代地雷的原型“石炮”。

当时,戚家军将石头中间挖空,塞入火药、导火线,然后用泥抹匀,制成“石炮”。

当倭寇来犯时,戚家军就会提前将石炮布置到预设战场。

等到倭寇逼近时,他们再点燃用特殊干草制成、末端与导火线连接在一起的火线。

火线燃烧很慢且不会产生明火,不容易被倭寇发现。

当倭寇走到跟前,发现“石炮”时,火线也差不多燃烧到尽头。

这时导火线就会被点燃,从而炸开石头,给倭寇造成大量杀伤。

不仅如此,戚继光在被调到蓟州,防御蒙古时,还在“倭寇版石炮”的基础上改良出“长城版石炮”。

这些石炮平时就堆在长城上面。

蒙古人进犯时,明军假装这是石头,偷偷点燃后再从城墙顶上扔下去。

石炮

蒙古人不知内情,还以为这就是普通的石头,能躲过去就行。

结果,一众士兵被炸得人仰马翻,损失无数。

等到蒙古人知道石炮的存在,不会轻易上当后,明军就给蒙古人来一个“抽奖”。

他们有时扔石炮,有时扔石头。

蒙古人面对这种新式火器,又急又气,但却毫无办法,只能放弃进攻。

所以戚继光守备蓟州的这些年里,蒙古人一直夹着尾巴做人,以至于“胡人畏之,不敢近塞”。

总结

戚继光改进、发明了十多种火器,对明朝火器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其实戚继光只是明朝将领的一个缩影罢了。

当时,明朝一直对火器持开放的态度。

不管是本土的火器,还是国外的火器,只要好用,都可以为己所用。

这才是明朝火器能够一直跟得上世界潮流的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

《纪效新书》

《明史》

《廿二史札记》

《宋史》

《武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