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隋俊波出生于吉林长春。
家庭条件不太好,一家三口住在一个12平的小房子里。
房子里除了放得下一张床之外,就放不了其他任何东西。
即便如此,父母对她的期望很高,从小把她送去学习舞蹈。

从一开始撕裂的疼痛到后来的熟练掌握,隋俊波都咬牙坚持了下来。
跳舞时的隋俊波自信又大方,看着镜子中闪亮的自己,她是渐渐喜欢上了舞蹈。
看着女儿一天天地在进步,父母又是欢喜又是难过。
开心的是她终于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事情,难过的是他们遇上了80年代的下岗热潮。
妈妈先下了岗,爸爸紧接着也没了工作。
维持生计就是一家三口的首要问题。
于是父亲没日没夜地开起了出租车,母亲支了一个小摊儿卖早点。
夫妻两人起早贪黑,只为了能多挣一些钱。

隋俊波理解父母的不容易,主动提出了不想跳舞。
她记得那天母亲发了好大一通脾气,父亲都劝不住。
“你要是想学,我们砸锅卖铁都送你去学!现在说不上了,之前的努力不都白费了?”
那时候比较淳朴,亲戚都住附近。
舅舅、姑姑都听到了妈妈发火,纷纷过来劝说:“你别吓着孩子,她也是心疼你们。”
又对隋俊波安慰道:“没事儿的孩子,想学就学,我们凑一凑。”

80年代下岗热潮,没有工作的不止是隋俊波一家。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但她的亲戚们还是用一点一点的温情托起了隋俊波的梦想。
知恩图报的她下定决心,以后一定努力挣钱,报答他们。
初中的时候,舅舅带来了一个消息。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的中专班在招生。
隋俊波深知,这是一个可以改变生活条件的机会。
于是那几个月拼命地练习,不停地撕腰掰胯。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1992年13岁的她终于考上了北京中央民族大学。

但是6年的学费又让父母望尘莫及。
正当大家犯愁的时候,舅舅帮他们一家解决了难题。
临行前,亲戚们都将隋俊波喊过去吃饭,也算是为她践行。
回家后她才发现,自己的背包和外套里满是姑姑、舅舅、小姨们塞得钱。
父母也被大家友善的关心深深感动,于是叮嘱女儿:“你不要因为这件事有太大的压力,觉得自己非要出人头地不可,做你自己喜欢的事情就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