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内书写线下一日营招生中 见二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xī)。为天下谿,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tè),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这段文字讲的是修行的三部曲,以往大多数的注释都没有仔细说清楚。

第一步,可以称之为“为贤”,这时是在开始修行的路上。

目的是“复归于婴儿”,心态是“常德不离”,方法是守雌,也就是安静柔弱,恬淡虚无。自我认知是“为天下溪”,就是像溪流一样,涓涓细流,不断积累。“知其雄”,有远大的成道目标;“守其雌”,点点滴滴地做日常功夫,“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以为真”,“此事本然无大巧,只是竟日用功多”。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平平常常做人,认认真真用功。

这一步功夫成功的标志,就是生存状态守雌,常德不离,天下溪,最后达到“复归于婴儿”,即最后为人比较天真善良,简单自然(但不是真的傻)。

第二步,可称之为“成圣”,这时已经发生了质变。

修行已经有明确的成就,就是已经知道了宇宙的运转奥秘,所谓玄关。知道了“天下式”,宇宙模式。这时要明白自然的显与隐两个方面,物质与暗物质,能量与暗能量。要“知其白,守其黑”,因为宇宙中的存在,不都是可见光,所以不能“完全以白为标准”,以感官感受为标准进行操炼。“白”会揭示给你宇宙的奥秘,但你必须还要知道,没有白而只有黑时,如何正确地行功,才能做到“常德不忒”(忒,差错)。

知道“为天下式”可以说已经初步成圣,但是还要继续用功,生而有涯学而无涯,要终身修持到老,因为目的是“复归于无极”,无极是没有止境没有终点地用功。

这一步功夫成功的标志是,知道什么是黑什么是白,知道那个“式”,尤其是知道如何守黑用功,“丹在身中,非白非青”,最后自在于广大无边的无极之域。

第三步,可称之为“混俗”。

在婴儿而无极之后,可以说是达到了某种圣贤的程度。这个圣贤状态就是那个荣,知道自已这个荣,但要隐藏功德,不显山不露水,不做山,而“为天下谷”(谷是与山对应的低地),处底下泥水之地以自蔽。谦卑自抑,不求闻达,做一个普普通通的常人,这个就是守其辱。

这种反差婊,君子披褐怀玉,使得行者非常容易处于一种自足状态,不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这很好理解,就如同一个大富翁有很多钱但平日比较节俭一样,他会更觉得自己的钱很够用很抗花)这时候就“常德乃足”了。心理自足之后就会比较无为,不用像之前两步那样,还有强调常德“不离”和“不忒”:这样就逐渐从有为迈入了无为之境。

这种常德乃足的无欲、无求、无作状态,持续时间长了,就会“复归于朴”:朴是一种外在无为状态,相对应的,前面的无极是内在的无为状态。

这一步功夫成功的标志,就是为人朴实,语默以时,大智若愚。

但是需要注意一点。就是这个朴是体,如果环境需要,也会产生用,所谓“朴散则为器”。

就如同一大块黄金(朴),需要的时候可以割制成各种黄金首饰(器)……大智若愚,不是真愚,能支撑大用:即所谓“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朴这种东西,在通过婴儿达到无极的所谓圣人那儿,需要时可以使用,成为内圣外王之术。

但不是一开始修行时就是想成大器,成大器本身就已经落入用的范畴,是第二位的。从婴儿而无极而朴,朴散为器用,是整体的成长,这就叫“大制不割”。如果一开始就着眼点在世俗的用上,在升官发财上,那些都是“割”,不是大制。

复归于婴儿是身,复归于无极是心,复归于朴是体。

为天下溪是始,为天下式是终,为天下谷是相。

通过常德不离,常德不忒,达到常德乃足的无欲状态,经由守雌,守黑,而达到守辱的无为状态。

这就是《道德经》修行三部曲。

这个换一个说法,也可以用老子的“吾有三宝”表述:一曰慈,就是婴儿态;二曰俭,就是无极态;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就是混俗态。

“修行混俗且和光,圆即圆兮方即方,显晦逆从人莫测,叫人争得见行藏。”

爱亦无涯,My Love。‍‍‍

作者:‍‍‍‍‍兹非子,本文转载自公众号:美丽中国2020,转载已获授权。

3月26日苹果书院一日线下书写营| 和自己相处的第N种方式

☜♡☞

咨询电话:186-1257-6320 / 138-1124-8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