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地理教科书告诉我们,地球是由七大洲和四大洋组成的。已成为过去。

2021年6月8日是第13个世界海洋日。这一天,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宣布,南极洲周围海域将被命名为南大洋,成为世界第五大洋。

此后,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南大洋地位的提高,并在教科书和地图中将南大洋列入世界大洋名录。

其实此举也是为了引起学界和公众对南大洋海域的关注。虽然南大洋的面积在五大洋中并不大,但它对地球气候和生态环境的作用却不容小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大洋正在“猛烈吸碳”

人类文明能发展到今天,工业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从工厂的烟囱中排放,升上天空。

因此,近年来,由于碳排放量过大,人类陷入了全球变暖的困境,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接踵而至。

而要解决碳排放过剩的问题,海洋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众所周知,树木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并转化为氧气,海洋也有很强的吸收碳的能力。统计数据显示,地球上近一半的二氧化碳被海洋吸收。

其中,南大洋在吸收碳方面发挥着特别积极的作用。

科学家们在监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后发现,从2009年到2018年的九年间,南大洋上空的碳含量非常不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全球历年二氧化碳排放量

事实证明,当地球的碳含量大幅增加时,南大洋地区的碳含量却呈现下降趋势。经过对数据的仔细分析,科学家们更惊奇地发现,南大洋每年的碳吸收量比释放量多出5.3亿吨。

这意味着南大洋正在疯狂地吸收碳。它不仅排放更少的碳,而且吸收了大量的碳。对于当前的气候形势,这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为什么南大洋的吸碳能力这么强?

按理说,在五大洋中,南大洋并不是最大的,为什么它的吸碳能力如此突出呢?

其实,南大洋之所以能够成为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汇”,也是与其地理环境有关。南大洋是地球上唯一不被大陆隔开的海洋,水域面积达2032.7万平方公里。

南大洋又被称为“咆哮西风带”,因为的狂野西风常年席卷南大洋海域。

随着西风对海水的剧烈搅动,二氧化碳也会被吸入表层海水并溶解。天气平静时,二氧化碳会慢慢沉入海底深处,被浮游生物慢慢消化。

另外,由于海水的汇聚,在南大洋表面形成了一个逆时针旋转的巨大涡流。在漩涡和逆流的席卷下,二氧化碳会直接被送到亚热带海域,然后被深海绿色植物吸收。

就这样,南大洋扛起了吸碳的大旗。

那么,如果“疯狂”的南大洋继续吸收如此巨量的碳,全球气候会不会停止上升,反而开始变冷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地球会变冷还是变暖?

大气中的碳含量越高,温室效应就会越严重,地球就会变得越来越热。相反,如果空气中的碳含量较少,温度就会相应下降。

因此,当我们看到南大洋就像一个巨大的“碳吸收器”在处理大量的二氧化碳时,我们感到庆幸,想知道温室效应是否会因此而得到缓解。

遗憾的是,地球不会因为南大洋而停止变暖,更不可能降温。

那是因为,从长远来看,海洋过度吸收二氧化碳并不是一件好事。由于大量的二氧化碳被海水吸收,海水的酸度也会增加,从而导致大量海洋生物死亡。

要知道,这些生物的尸体也会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另外,因为季节循环,每年大气中的碳含量都会上下波动。

基林曲线

上图为基林曲线(即反映大气二氧化碳含量观测结果变化的曲线)。通过观察可以发现,虽然在一定时期内碳含量会下降,但总体而言,大气中的碳含量在持续上升。

虽然各国都想减少碳排放,但没有办法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才能发展工业。

另外,由于温室效应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冰川正在融化,而融化的冰川也会带来甲烷。

需要注意的是,甲烷是比二氧化碳更可怕的温室气体,其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大28-36倍。

因此,虽然南大洋每年的碳吸收量比释放量多出约5.3亿吨,但仍不足以应对地球温室气体的排放总量,不足以遏制气候变化变暖趋势,更不用说让地球变冷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论

单靠海洋无法缓解温室效应,也无法阻止地球变暖。解决迫在眉睫的全球气候问题,关键在我们自己。

如果只顾经济利益而忽视环境问题,继续大量排放温室气体,那么当海洋的碳吸收能力减弱时,人类将遭受恶果,面临更大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