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视频登上热搜,引发无数网友热议。

一对父母和28岁的女儿一起逛街,逛到一家鞋店,女儿看中一双200元的鞋。

不知什么原因,父母坚决不肯买。

一开始,女儿尝试和父母沟通:

“就一双嘛,你钱不是很多嘛,我赚的钱你们都帮我存着,我的脚就这么廉价吗?你们真的好奇怪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父母依然拒绝,父亲冷漠地对她说:“你正常一点。

女儿逐渐崩溃,把手里的东西砸了出去,然后跪倒在地向父母磕头。

但父母非但没有选择上前劝慰,而是直接离开了店铺。

视频的最后,女孩跑到商店外的走廊上大喊:

“我只是想要双好一点的鞋子,你们为什么要对我这么残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父母过于强势,孩子就会失去自我

28岁的人,却过得比8岁的孩子都不自由。

如果女孩是一个纯粹的啃老族,我们尚还能说一句“自作自受”。

可她早已工作赚钱,只不过这些钱全都被父母“保管”着。

她想要买点什么,就得开口向父母讨要。

在这种环境成长起来的孩子,可想而知,内心该有多么卑微与懦弱。

她没有主见,更不会反抗,只会听之任之,逆来顺受。

28年的控制,已经让她彻底失去了自我。

以至于想用自己赚的钱买一双200块钱的鞋子,都要跪下来苦苦哀求。

看过一部日剧《凪的新生活》,剧中的主人公凪(zhi),也是一个被母亲的强势深深伤害的孩子。

凪不喜欢吃玉米,妈妈就把玉米扔进垃圾桶,并故意说:

“玉米好可怜,拼了全力费尽心血种出来的,却被你害死了!”

为了让妈妈开心,凪再也不敢拒绝,之后都装作一副很喜欢吃的样子。

长大后的凪,一直想开一家洗衣店,妈妈却要她拿钱装修房子。

她刚表示可以等手头松了再给时,妈妈便说:

“我会试着到处低头想办法借钱,用自己的命一点点还的。”

凪看到妈妈可怜的样子,又不忍心拒绝。

妈妈的强势,让凪养成了讨好型人格,不敢说一个“不”字。

进入职场,她会察言观色,迎合讨好,生怕得罪别人。

部门数据出错,明明和她无关,但看到同事们都盯着她,便主动鞠躬道歉。

合照的时候,自己被拍得很丑,却不敢拦着同事发网上,甚至还主动点赞。

过于强势的父母,会让孩子早早地就失去自我。

“服从命令,压制个性,放弃反抗,学会讨好……”

这些词会伴随着成长的轨迹,一点点深深地印刻在他们的脑海中。

并最终成为一种本能的反应。

控制欲太强的家庭,往往走向悲剧

而比毁掉一个孩子更可怕的,是整个家庭的毁灭。

控制欲太强的父母,很容易让整个家庭都走向悲剧。

曾经看过一个新闻。

青岛女律师张某在家中被勒死,而凶手竟是她15岁的女儿。

遇害的张某是青岛有名的律师,在行业里是女强人,说一不二。

多年前,她与丈夫离婚,独自养育女儿。

她常常对人称赞自己孩子聪明优秀,将来一定能考上名牌大学。

在张某的强势监督下,女儿拼命学习,终于考上青岛当地的一所以严苛出名的名牌高中。

张某平时对女儿管教极严,女儿曾多次向同学抱怨:自己的母亲太变态,对自己什么都管,觉得喘不过气来。

《积极心理学期刊》的一项研究发现:

家长控制欲过强,对孩子幸福感造成的影响,与痛失至亲,程度接近。

这或许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张某的女儿,会做出如此极端的举动。

知乎上有个话题:“除了死还有什么办法能脱离父母的控制?”

其中一位网友,分享了自己的经历。

从小到大,除了校服之外,她所有的衣物都是妈妈选的,留什么发型,扎马尾还是短发,都是妈妈说了算。

长大挣钱了,妈妈担心她乱花钱,要求她上交全部工资,帮她存着。

就连和男朋友约会,妈妈也要时刻紧盯,不停地打视频电话,搞得自己和男朋友很不自在。

男朋友给她买贵重的礼物,她也想回送男友礼物,可妈妈却不肯给她一分钱。

她很疑惑,钱是自己挣的,为什么要被妈妈牢牢管控?

可如果不听妈妈的,妈妈就会用断绝关系要挟。

女孩很纠结,她觉得自己这种人不配拥有幸福的人生。

她开始抑郁、自残,甚至几度想要结束生命。

心理学家李雪认为:

“一个身体只能承受一个灵魂,如果父母的控制密不透风,孩子实际上已经精神死亡。”

而一个彻底失去内在自我的人,是感受不到生命的意义的。

在他往后的人生里,这种控制如果还在变本加厉,那么他很有可能会选择结束自己或是控制者的生命。

因为在他看来,唯有结束,才能开始新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成长的主要动力,来自和父母的分离

父母高强度的控制,会将家庭变成一口密不透风的高压锅。

而身处其中的孩子,就如同一颗被反复焖压的幼苗,早已失去了生命的活力。

对于很多父母来说,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碍,并不是金钱,也不是辛苦,而是放手。

为人父母,不放心孩子的成长,想要一路照看,这样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

但每个人的路,总归是要自己去走的,即便心中有万般不舍,也还是要学会适时的放手。

弗洛伊德说:“成长的主要动力,来自和父母的分离。”

这里的分离,不是指物理意义上的距离,而是指心理意义上的独立。

家是人生征途的起点。

只有给予孩子足够的成长空间,才能慢慢培养起他的独立人格与自我意识。

才能激发出他的自主性与创造性,让他在往后的人生之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英国心理学家西尔维亚说:

“世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为人父母最重要的一课,便是学会体面地退出。

最后,送给大家龙应台在《目送》中的一段话: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

晓敏老师,专注青春期教育十三年,协助千万家庭走出困境,积累了丰富的实操经验和案例。如果你遇到了养育的困惑,记得,晓敏青春说一直都“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