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这里的路不仅指公路和铁路,更是指“信息高速路”。

作为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建设的主力军,中国移动于2021年9月发布《数智乡村振兴计划》白皮书,公布了“十四五”期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和行动计划,通过“数智乡村”助力我国实现乡村振兴。

数字化技术对于乡村振兴有何重要意义?行动计划发布1年多以来,中国移动取得了怎样的进展?如何看待近期出台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带着这些问题,通信世界全媒体记者近日采访了中国移动乡村振兴办公室主任李重严。

助力乡村生产、生活和治理方式全面转型

“数字乡村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谈起数字乡村的重要意义,李重严说道。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明确了数字中国的顶层设计。李重严认为,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数字乡村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数字化技术将有力推进乡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的数智化转型,对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首先,加快数字乡村发展,充分发挥5G等信息技术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推进乡村生产方式数智化转型,是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构建新发展格局,扩大内需是战略基点。农村潜力巨大、大有作为,充分发挥数字化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效应,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农业的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有力支撑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其次,加快数字乡村发展,推进乡村生活方式数智化转型,是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抓手。数字化技术极大地拓展人们的生活半径,打破地域阻隔和时空限制,深度融入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便利城乡居民生活、促进教育优质化、医疗资源下沉、优化公共服务能力水平等方面提供了更多可能。

最后,加快数字乡村发展,推进乡村治理方式数智化转型,是促进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地发展,传统的“人海战术”治理模式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依托数字化技术,全面升级治理理念和治理手段,将助力提升政府治理效能。

“数智乡村振兴计划”成绩亮眼

中国移动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发挥了排头兵的作用。

2021年9月,中国移动发布《数智乡村振兴计划》白皮书,全面升级“网络+乡村振兴”新模式,制定并实施“数智乡村振兴计划”。李重严介绍,该计划有两个要点。一是坚持“四不四优化”,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保持捐赠资金不减、优化项目结构,派出干部不撤、优化专业技能,组织机构不摘、优化帮扶方向,体制机制不变、优化工作流程。二是推进“五智五振兴”,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充分发挥中国移动网络和信息化优势,实现产业智能、人才智慧、文化智扬、生态智治和组织智强,全面助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

从具体实践角度来看,中国移动的“数智乡村振兴计划”包括“双七”路径。

首先是推进“七项帮扶举措”。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中国移动保持帮扶体系、措施和力度稳定,从资金、人才、消费、产业、民生和党团等建设方面,助力帮扶地区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截至2022年底,中国移动无偿捐赠帮扶资金累计25亿元,派出帮扶干部5400余人,培训基层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28万人次,消费帮扶金额达12亿元。

其次是推进“七大乡村数智化工程”。中国移动围绕乡村“新基建”、产业、治理、教育、医疗、文化和金融等方面,为农民群众、农村家庭、农业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信息服务,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注智赋能,其中多个领域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绩。

例如,中国移动推进产业数智化工程,打造5G智慧农业示范项目760个;推进互联网教育信息化服务,将优质教育资源直接引入乡村学校和农民家庭,目前已有约430万户乡村家庭受益;推进医疗数智化工程,帮助1600余家医疗机构接入国家远程医疗平台,提升乡村医疗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水平;推进文化数智化工程,家庭宽带电视点播业务覆盖超6700万户农村家庭,繁荣了乡村文化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黑龙江建三江农场,5G无人农机正在插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乡村治理,中国移动于2021年启动“数字乡村大会战”行动,打造5G数字乡村平台,涵盖乡村综治、智慧党建等10大领域47项数字乡村服务,助力提升乡村数智化治理水平。中国移动实现了村级活动场所、乡政府等重要场所全覆盖,可有效识别乱丢垃圾等不文明现象,助力政府做好“末梢治理”;能够快速发布通知政策,畅通社情民意,助力村委会实现乡村治理。此外,村民通过安装移动看家摄像头,还获得了室外看家护院、院内防火防盗、室内亲情看护等服务。据统计,截至2022年底超过29万个行政村成为中国移动的数字乡村“达标村”。

夯实5G“底座”,推动乡村振兴

信息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的“底座”,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而5G则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融合创新的重要载体。

李重严表示,作为网信领域的“国家队”,中国移动充分认识到能量和信息在推动人类文明演进中的基本规律,全面发挥信息的重要驱动作用,把握信息和能量融合创新重大机遇,系统打造以5G、算力网络、智慧中台为重点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全面推进5G网络和乡村建设发展的深度融合,注智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网络是数字乡村的根基。当前,经济社会已全面进入数字信息时代,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是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应有之义,是信息社会乡村发展和治理的基石。中国移动发挥企业资源禀赋优势,勇为数智乡村建设排头兵,加快推动乡村5G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目前中国移动5G网络已实现全国乡镇连续覆盖和部分发达农村良好覆盖,为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筑牢数字“底座”。

网络打底,应用绽放。中国移动不断丰富“三农”领域5G特色应用,发挥5G网络多连接、大带宽、低时延等优势,结合“三农”领域打造丰富多彩的信息化解决方案,以数智化之力助推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助力广大乡村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

众所周知,5G网络具有三大优势,中国移动分别发挥不同优势,提供了丰富的5G应用。

第一,发挥5G“多连接”优势,促进乡村农业转型升级。5G可以达到每平方千米百万个连接,真正实现万物互联。中国移动通过无线环境监测终端、传感器等5G物联网设备,实现农业生产环节环境数据的实时采集、统计分析、预警推送、自动化控制。与传统的种植经验相结合,对水肥机、温控器等自动控制设备进行远程实时控制,实现种植、养殖等业务的精准管理,告别“靠天吃饭”,有效提升生产效率。

第二,发挥5G“大带宽”优势,助力特色农产品销售。5G网络下载速度是4G的100倍,可以实现4K高清视频的实时传输。中国移动搭建5G销售直播间,实现高清流畅、不卡顿的网上直播,农户在田间地头就能直播卖货,城市居民也可通过VR/AR身临其境,查看农作物长势等,帮助新鲜农货第一时间出村、进城、入户,实现各个环节的无缝衔接。山高路远的脱贫村摇身一变成为“淘宝村”“直播乡”,手机变成“新农具”,直播变成“新农活”,农民致富有了新渠道。

第三,发挥5G“低时延”优势,均衡城乡教育医疗资源。5G网络传输时延降至毫秒级。基于5G网络,中国移动创新研发“双师课堂”解决方案,实现城乡学子同上一堂课;创新研发远程医疗平台,实现边远地区农牧民足不出户就能得到大城市名医诊疗。在新疆阿克陶和洛浦县,海南白沙县等地打造覆盖全县的5G远程医疗平台,将基层医疗点的检查结果实时上传至县中心医院诊断,必要时还可进一步接通发达地区权威专家,让农民在家就能看上“城里的医生”。

目前5G发展如火如荼,在农村更是拥有广大空间。李重严表示,中国移动将不断完善农村地区5G网络,夯实数字乡村的网络底座;同时,不断创新特色应用,将网络信息服务全面融入“三农”、服务“三农”,以数智化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未来加大数据要素潜力开发

当前,数据要素已成为除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之外,最先进、最活跃的新生产要素,驱动实体经济在生产主体、生产对象、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上发生深刻变革。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重点提及,“加快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推进智慧农业发展”。数据要素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李重严表示,中国移动在人员流动、用户行为等领域具备丰富的大数据积累,具备数据及时性好、客观性强、准确性高等特点,可以在乡村振兴发展现状分析、帮镇扶村精准施策、乡村振兴成效评估、农业政务大数据咨询服务等领域提供大数据服务。面向未来,中国移动计划在4个方面推动农村大数据的应用。

数据知农。以中国移动大数据能力洞察乡村振兴发展现状,洞察农村人口的人社、医疗、交通等实际情况,准确获取农村人口生活富裕指数以及劳动力外流、就医出行等民生数据,为乡村振兴政策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数据助农。以中国移动大数据能力辅助帮镇扶村精准施策,保障助农补贴、农业贷款发放,相关资金专款专用到农村、农户、农民。申领补助或申请贷款时验证其是否为农村人口,贷后定期查验其常住地是否在农村。

数据评农。以中国移动大数据能力评估乡村振兴执行成效,通过用户行为轨迹分析,统计在文化服务中心、健身广场等公共服务场所出现的频次、时长,以及乡村旅游项目的真实人口流动情况。

数据治农。以中国移动数据治理能力为政府部门提供大数据咨询服务,协助构建市、县、乡三级架构的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完善各级机构间的政务、农业数据开放共享机制,打通视频、气候、人口等多维度复杂数据采集存储应用体系,构建农业大数据体系架构和管理规范。

作者:舒文琼 沈新竹

责编/版式:甄清岚

审 核:舒文琼

监制:刘启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