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工业革命后的200年整个人类的高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人类生存的环境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与此同时,我们的地球也承受着更大的压力。
作为世界三大燃料,煤、石油、天然气被地球孕育了亿万年,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仅仅过去了两百多年A向我们发出红色警告:资源即将用完。

作为不可再生资源,用完就没了。正因如此,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平年代还在为石油而战。这些例子不仅说明了石油的稀缺性,也说明了它对我们发展的重要性。
但即使节衣缩食,也挽救不了石油资源匮乏的命运。因此,人类在节约资源的同时,也在积极寻找其他替代方案。可燃冰的出现,有力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可燃冰的发现与特征
可燃冰,又称天然气水合物。顾名思义,是由天然气和水组成,但由于形成条件是高温低压,所以它的外形更像我们看到的冰块,所以被称为天然冰。

可燃冰的发现很早。19世纪初,科学家们在实验室中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天然气水合物”。随着这一发现,一些学者开始推测,只要温度和气压条件一致,人类是否就能在自然界中发现天然冰的存在?这种猜测首先针对的区域是低温和高温

1968年,苏联地质学家在西伯利亚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矿床。20世纪70年代,美国人还在阿拉斯加的涌浪层采集了样品。
这样的发现无异于告诉我们自然界中存在天然冰.与浩瀚的海洋相比,寒冷高压的陆地显然要少得多。海洋的深处也能满足这两个条件,所以世界各国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海洋上。
1979年,美国在中美洲海槽发现了可燃冰的存在,此后可燃冰的位置陆续被揭开,可燃冰基本上在每个海域都有世界上的一个:如大西洋的墨西哥、阿曼湾、加勒比海、印度洋的阿曼湾、太平洋的东西海岸都是可燃冰的来源。

这一发现显然对人类意义重大,因为与传统燃料相比,可燃冰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首先,可燃冰的储量非常丰富。在传统燃料消费日益紧缺的情况下,可燃冰可谓给人类发展带来了希望。据统计,全球可燃冰储量可供人类使用1000年。这么长的时间,足以让人们在科技发展的齿轮中找到更好的发展方式,也有助于解决人类的燃眉之急。

其次,就可燃冰本身而言,它也比石油更有优势。困扰人类的不仅仅是资源问题,还有环境问题。工业发展过程中,大量废气排放到大气中,使温室效应不断加剧。但是可燃冰是一种清洁能源。
一般来说,可燃冰是由甲烷和水组成,燃烧后只会产生少量的二氧化碳,但是一立方米的可燃冰可以转化为164立方米的天然气体。高能量和低污染使可燃冰旅居优势。

中国的可燃冰及其开采现状
随着全球对可燃冰的探测,我国也加入了勘探开采的行列。2007年,我国在南海北部成功采样,证明南海富含可燃冰。2009年,我国在青藏高原发现可燃冰。这些发现让我国对未来的能源前景相当乐观。我国发现的可燃冰,估计一旦投入使用,可以使用一百年。
可燃冰采样后,第二件事就是挖矿。为此,我国制定了可燃冰开采试点。2017年,“蓝鲸一号”宣布我国在南海试采可燃冰取得圆满成功,这表明我国突破了技术局限。

因为天然冰储量丰富,也比较干净,但是存在很大的隐患。其主要成分为甲烷,生产环境为低温高压。在开采过程中,如果技术不到位,由于温度升高和气压降低,固态的可燃冰会迅速变成液态,大量的甲烷会逸出到空气中。
甲烷逃逸隐藏着两大隐患。首先是可以点燃的,如果浓度足够高,遇到明火很容易燃烧爆炸;其次,甲烷是一种温室气体,其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二十倍。

因此,对于很多国家来说,试采可燃冰是一次不小的冒险。然而,我国不仅克服了这一困难,还在2020年实施了第二次试采工作。两次试采的成功让我们对可燃冰替代传统燃料进入商业领域充满希望。
为此,我国国土资源部地质调查局副局长表示,开采经验的积累让我们为之前可燃冰的商业化发展打下了基础2030年。这句话也意味着,可能在十年后我国可以大规模使用可燃冰。

储量丰富,还是要节约
虽然可燃冰的储量非常可观,世界上很多国家都进行了试采工作,但是在未来的使用过程中,我们还是要贯彻原则节省。
因为可燃冰不是可再生资源,一旦使用,短时间内很难形成。我们无法预测未来人类发展的速度是快速飙升还是保持稳定,但为了人类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我们也应该把节约刻在我们的基因里。
否则,地球的资源总有一天会被耗尽。

随着我国海底可燃冰试采不断推进,可燃冰在不久的将来进入市场已经成为既定事实。这也意味着,在未来,我国将摆脱对石油的依赖,以及对国外市场的依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