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您更好的阅读互动体验,为了您及时看到更多内容,点个“关注”,我们每天为您更新精彩故事、分享不一样的历史瞬间!

1987年的一天,中央收到了一封匿名举报信。本来中央监察部门每天都要收到上百封这样的匿名信,所以工作人员也只是例行公事拆开准备查看一下。

但当他拆开信封,目光扫到信中工工整整地写着“赵南起”三个字时,他顿时坐不住了,汗水从他的眼角滴落下来,差点把这封信打湿。

赵南起是谁?赵南起是共和国的高级将领,曾在抗美援朝中立下汗马功劳。而这封举报信竟然声称:

赵南起出生在朝鲜,不少家人都居住在朝鲜和南朝鲜,因此赵南起有严重的间谍嫌疑,不能担任军队高级职务。

此外信中还强调,赵南起在韩国有个亲弟弟叫赵南元。赵南起没有和组织主动汇报这件事,并且由于韩国弟弟这层关系,他极有可能向韩国出卖有关中国的国家机密。

这立即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经过严苛仔细的调查,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的杨尚昆表示:赵南起是个好同志,他做得对!

随后在1988年的中国军队授衔仪式上,这位出生于朝鲜的赵南起被授予了新中国上将军衔,组织对他的忠诚,从未怀疑动摇。

那么,我军朝鲜族高级将领赵南起将军有何传奇经历呢?他留在朝鲜和韩国的亲人后来又与他有什么样的联系?为什么党中央毫不怀疑他的忠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传奇——赵南起

1927年4月的一天,朝鲜忠清北道清源郡一户人家响起了嘹亮的婴儿哭声,这家的第四个孩子出生了,这就是赵南起。

按照朝鲜的习俗,出生时足足哭了两分钟的赵南起会带来好运,将来会是一个干大事的人才。这让一家人尤其是祖父赵东植对这个孩子寄予厚望。

赵南起的祖父赵东植是当地的一位爱国抗日豪绅,因为这个身份,赵家在当时受日本殖民统治的朝鲜受尽了苦难,以至于赵南起出生时,全家的日子已经举步维艰。

虽然家道中落,但全家人仍然节衣缩食让赵南起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而受到爷爷的革命熏陶,赵南起从小就对日本侵略者深恶痛绝,恨不得”食其肉啖其血“

1939年,迫于日本殖民当局的迫害和维持生计的必要,一家人在祖父赵东植的带领下来到了中国东北吉林。

吉林虽不是赵南起的家乡,但这片黑色的沃土却成了赵南起长于斯的记忆,对赵南起来说更胜于故乡。

在中国吉林平静生活了几年后,祖父赵东植转眼间已经到了七十岁,”人活七十古来稀“,赵冬植怀着“落叶归根”的思想执意要回到朝鲜故国。

赵南起一家拗不过爷爷,不得不让弟弟赵南元陪着爷爷回朝鲜,将来再找机会见面。

1945年日本投降,当时赵南起所在的吉林地区一下子陷入了无秩序状态,无数土匪,特务对老百姓打家劫舍,无恶不作。

为了保卫第二家乡和父老乡亲,赵南起组织起了一百多号人的武装队伍来保卫村庄。不久,当纪律严明的解放军开进到赵南起所在的村子时,赵南起顿时被这支部队展现的面貌所震惊。

多年后,赵南起仍然记得他的想法:“共产党纪律严明,讲民族团结,积极消除匪患,让我产生了对共产党的崇敬之情。”

就这样,赵南起带着队伍加入了解放军,作为当时军中少有的朝鲜族军人,组织上特地送他到东北军政大学进修学习。

在东北军政大学的赵南起深刻意识到,语言不通是干不好革命的,为了实现自己儿时的革命理想。

赵南起刻苦学习汉语,“凡事就怕认真”,赵南起凭借惊人的毅力短短半年就学会了汉语。

1946年,中共吉林省委到军政大学选拔民运工作队队员,赵南起因为学习成绩特别优秀,汉语水平拔尖而入选,真正踏上了革命实践的第一步。

加入民运队后,凭借着出色的汉语朝鲜语翻译能力以及以前的工作经验,组织上安排赵南起做了孔原书记的秘书和翻译。

孔原书记讲话语速十分快,其中又包含许多深刻的大道理,但赵南起每次都能将翻译的工作完成地十分出色。

在他的翻译下,孔原书记的讲话总是能引起群众的满堂喝彩,这也让孔原书记深深记住了这个小伙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9年,在孔原书记的帮助下,赵南起直接进入吉林省委政策研究室工作,负责农业方面的工作。

但朝鲜战争的爆发让赵南起的命运在高处又一次完成了转变。听闻帝国主义又一次对自己的故土虎视眈眈,赵南起报名入朝,随第一批志愿军进入朝鲜。

入朝后,赵南起负责志愿军汽车运输的总调度工作。了解朝鲜战争的人都知道,“运输线就是生命线”。

但由于没有足够的空军保障制空权,志愿军汽车运输损失惨重,前线战士常常得不到足够的给养而图增不必要的伤亡。

赵南起在得知这一情况后,下定决心要改善这一局面。经过缜密的调查实践,赵南起想出来一种”倒短运输“的办法。

简单说,就是把物资运送过鸭绿江后开设多条路线,多种手段在多种时机把战争物资送到前线。

“这是一个好办法”,志愿军后勤部领导对赵南起的办法竖起了大拇指,随着这个运输方法推广全军,运输车的损失率从41%下子降低到不足百分之一,创造了战争史上的运输奇迹。

而到了1952年人民志愿军面对美国“金化攻势”时,赵南起更是将他的运输调配技术发挥地出神入化。

由于战斗激烈,物资短缺,赵南起接到任务:在一天半地时间里,为前线运送两万枚手榴弹。”

接到命令后,赵南起望着空空如也的仓库皱起了眉头,按照通常情况,手榴弹必须从国内调运,但这要费时3天到一周,根本就不能完成上面交代的任务。

但赵南起并没有气馁,他马上想出来一份运输方案:从丹东采用汽车接力的办法运送8万枚手榴弹。

按照赵南起的方案,志愿军准备了15辆汽车运输,分成三段接力,成功在一天半内向前线运送了3w枚手榴弹,狠狠帮助志愿军打击了美国野心狼!

在朝鲜战争中,赵南起除了过人的运输调度才华立下大功之外,赵南起的出色翻译才华也让他备受中朝双方高层的赏识。

一次彭德怀和朴宪勇会谈,而赵南起担任翻译,因为赵南起的翻译又快又好,这让朝鲜副相朴宪勇很欣赏这个年轻人,

在得知赵南起是朝鲜人之后,抱着“人才难得”的想法,这位朝鲜副相询问彭德怀是否可以让赵南起回国支援朝鲜革命?

彭老总爱兵如子,并未直接答应,而是先去征求赵南起的想法。赵南起经过几天几夜透彻的思考后,找到了彭总表达了自己的意见:

“彭老总,我虽然生于朝鲜,但在中国这么多年,早就习惯了中国,舍不得离开这片黑土地。

彭德怀听后十分感动,向赵南起保证,只要赵南起好好干,凭他25岁就当到团级干部的级别,以后一定是前途无量,完全可以担当中国军队的高级领导职位!

彭老总的看法是对的。1958年赵南起随最后一批志愿军部队回到他阔别以久的祖国,并在北京中南海受到毛主席,朱德总司令的亲自接见,第一次亲眼目睹伟人面庞,赵南起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亲人思念惹来大麻烦

回国后,赵南起被组织推荐到解放军后勤学院进行深造,由于表现特别出彩,赵南起打破了学校3年毕业的规矩,不仅只当了一年学员就毕业了,还被学校破格提拔为教师。

他本来有机会留在北京工作,这对他的个人仕途是更有利的。但赵南起本人则表示:

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是党和家乡的朝鲜族人民的处处关心让我习得了本领,我应该为家乡人民做点事情。”

于是在赵南起的个人申请下,他被中央调往延边军分区担任政治部副主任,因为工作作风十分务实,深得上级和群众的喜爱,后来又升任了政委。

可多年来,每当工作之余,赵南起心中都会泛起对亲人,尤其是陪祖父回家的弟弟赵南元的思念。

其实,赵南起1958年从朝鲜回国时,也得到了关于弟弟赵南元的消息。当时弟弟赵南元生活在韩国,与中国和朝鲜是敌对国家!

在那个战争年代,为了保护弟弟和自己,赵南起只能强忍对弟弟的思念,做好了一辈子与亲人隔海相望的准备。

可命运偏偏如此奇妙,在不知不觉中给了他们一个互相联系的契机!

1979年,国内面貌已是焕然一新。赵南起在延边人民的请愿下,经过中央军委的批准,回到延边担任自治州党委第一书记兼延边军分区第一政委。

赵南起的秘书递给他一海外寄来的匿名信。由于这封信件来自海外,又是匿名。军人出身的赵南起一下子就警惕起来!

他略一思索,并未擅自打开信封,而是马上通知当地国家安全机关的负责人告知这件事。

在好几位国家安全人员的注视下,赵南起打开了这封来自海外的匿名信,当时办公室的空气里充斥着一片肃杀之气,所有人都绷直了神经,看看这封海外匿名信上是否存在一些敏感的信息。

出乎意料的是,这封信原来是赵南起失散多年的弟弟赵南元寄来的,请求见哥哥赵南起一面。

彼时的中国还是较为封闭,来自海外的信件通常比较敏感,考虑到这一点,所以赵南元并没有给这封信加上署名。

赵南起眼里泛起了几丝泪光,这么多年了,没想到弟弟也还在思念自己这个失散已久的哥哥,心中不免感慨万分。

但赵南起转念一想,韩国有许多人都叫赵南元,这个赵南元是不是自己的亲生弟弟呢?于是赵南元通过中国的官方渠道帮助。

找到了一位好心的韩国记者,请他帮忙调查这个写信人的真实身份,在苦苦等待多日后,韩国记者传回来一个好消息:这封匿名信就是出自亲生弟弟赵南元之手。

血浓于水,几十年无数个朝思暮想的夜晚,赵南起的枕边都泛湿一片,如今他的心愿终于可以实现,赵南起激动地快要颤抖,但片刻过后他强迫自己冷静了下来。

按照规章制度,赵南起担任延边自治州的党委第一书记,身份敏感。于外国人私下见面事关重大,即使是自己的亲弟弟也不行!

而如果想要见面,对于赵南起这样有组织职务的人来说,会见外宾必须得到组织批准,这是一个共产党人的纪律性和党性所在!

思考过后,赵南起将自己想与弟弟相见的愿望深埋在了心底,用繁忙的工作来填补自己。延边自治州政府的工作人员突然发现。

自己的大领导工作比以前更加卖力,延边,这个东北的边陲地区在这位首长的带领下焕发出勃勃生机。

眼看着自己写出的信没有回应,远在韩国的弟弟赵南元按捺不住对哥哥的思念,将自己的寻人启事直接通过韩国的电台播放。

一束束的电波里蕴含着几十年的感情,延边州当地的百姓无意中听到了这个寻人启事,都在私下讨论起来。

唯独赵南起忙于工作,一直不知道这个事情。直到1980年,在回家乡欢度春节的时候,赵南起才从当地老百姓的口中知道这个事情,得知弟弟一直没有放弃寻找他,还在广播电台里播放了寻找他的消息。

顾不得领导的体面,带着两行眼泪,赵南起飞速赶回延吉将老百姓所说的广播电台打开,时隔几十年后,伴随着电流的滋滋声。

弟弟那熟悉又略显苍老的声音传到了赵南起的耳朵里,不需要再仔细分辨,骨子里流淌的同样的血,这就是自己的亲弟弟赵南元。

但在当时的延边州,作为当地的主要领导,赵南起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帮延边制订了许多因地制宜的经济发展计划,为了这些经济发展计划的成功实施,延边州一刻也不能离开赵南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了延边的经济发展大势,赵南起只能委屈自己和弟弟,把相见的念头打消掉,只是赵南元的枕边,常常沾满了泪水...

1985年,受到中央领导的赏识,赵南起接到命令到解放军总后勤部工作,从主管地方经济发展的大员重新穿上了军装,为中国的国防建设做贡献。

仅仅两年后,因为对解放军现代后勤体系发展有出色的贡献,赵南起就担任起了总后勤部部长的职位,总后勤部党委书记。这时的赵南起,可以说是“春风得意马蹄疾”。

可没想到的是,1987年,一封由老干部联名写的匿名举报信被送到了中央监察部门,信中说:

赵南起有一个亲生弟弟叫赵南元,是韩国人。借着这层关系,赵南元经常向哥哥赵南起套取机密,再泄露给韩国人,这样的人怎么能当我军高级将领呢?

虽然大家都知道这封信不过是无事生非,赵南起绝对是清白的,可谨慎负责的中央调查小组还是把赵南起仔细调查了一番。

那一刻,被冤枉的憋屈加上对亲生弟弟几十年的想念叠加在一起,赵南起纵然是铁骨男儿,也流下了几滴憋屈的眼泪。

经过调查,那封匿名举报信完全是子虚乌有,赵南起没有做任何对不起国家的事情。思来想去,赵南起主动找到自己的上级。

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委员的杨尚昆,向他诉说了自己和弟弟失散多年又企图相认的事情原委。

听罢部下情真意切的汇报,杨尚昆动情地对赵南起说:“你和你弟弟的分离,是因为过去国家之间的屈辱历史和殖民侵略战争导致的。

错不在于你们,这件事情上你做的完全没有错,符合组织规定,以后还是要为组织好好工作,没有人怪罪你。”

杨尚昆的话没有虚言,不久后,在1988年的军队授衔仪式上,有17位高级将领被中央军委授衔。

其中,赵南起被授予上将军衔。这既是组织对于赵南起军事才华的充分肯定,也是对赵南起忠诚的至高肯定!

1995年,赵南起67岁了,他整整在军队里呆了50年,是时候退役了。在参加完军队举办的欢送大会后。

人们以为这位战功赫赫,做出过巨大贡献的老将军会回家颐养天年,但赵南起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还要在生活中发光发热。

三、老当益壮,不忘初心

年近七十,本应享受天伦之乐的赵南起不顾家人反对,在1998年3月的全国政协第九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赵南起被大家选为全国政协副主席,继续发光发热。

赵南起把在政协的生涯比作为”人生的最后一个战役”,要为民族兴旺发展奉献自身的余热。

说干就干,赵南起亲自扎进基层,搞调查研究,他总是把毛主席的一句话挂在嘴边:“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赵南起选择了一个大家都想不到的领域:农业科技,进行刻苦的钻研。他不辞辛苦,亲自跑到农业研究基地里,和年轻的工作人员同吃同住,不顾太阳的暴晒观察种子样本的生长情况。

一个打了一辈子仗的老将,一个主管地方发展的大员,却一直将农业科技当作自己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让大家都觉得十分意外。

面对外界的疑问,赵南起倒表示地十分淡定,他坦言: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农民的后代,从小就十分喜欢庄稼收获带给人的满足感。

另外80年代时,当时在吉林省委主管农业的赵南起碰到了农业生产后劲不足的难题,这让当时的赵南起愁白了头发。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赵南起经过仔细研究,在四平的一个农业科研场所得到一种优秀的玉米品种,在吉林省推广后,产量增加了几十亿斤。

有了这件事的启发,赵南起格外注意同农业专家打交道,他们就代表着先进的农业生产力。

在钻研农业科技的过程中,赵南起注意到全国范围内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作为全国政协的副主席。

赵南起为了实现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的规划目标,经过仔细走访调查,赵南起把防治荒漠化确定为调研目标。

已是古稀之年的赵南起不顾自己老迈的身躯,每日捧着有关荒漠化问题的书面材料,戴着老花眼镜,在灯光下一直从早到晚坚持阅读。

在阅读过程中,赵南起将军深知荒漠化带来的危害,可当时的国内并没有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任由黄沙肆虐...

不得已,赵南起将军只能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推动全国政协成立了专门的防治荒漠化调研组,本着“梨子要吃一口才知道是什么味道”的精神,赵南起到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西北地区亲自调研,内蒙,宁夏,甘肃等地都留下了赵南起的足迹。

看到荒漠化的速度远超自己的想象,赵南起不顾体面,在政协常委会上等会议中发言,为保护祖国大好河山尽自己全部力量发声。

事实证明,赵南起是对的,当华北,华南被频繁的沙尘暴搞得苦不堪言时,媒体才积极报道“荒漠化”,荒漠化的治理终于被提上了日程。

作为一名老将,赵南起认为部队可以作为国土绿化工程里的主力军,有军人强悍的执行力,再造秀美山川,解决荒漠化这个环境问题指日可待。

按照赵南起的建议,库布奇沙漠里的杭锦旗在部队的建设下竖起来1万多亩沙柳,环境保护得到巨大成果。

赵南起了解到这一壮举之后,看到沙海里的绿洲,赵南起向旗武装部23名官兵敬了一个严肃的军礼。

军队永远没有忘记克服困难,敢打胜仗的精神,以前是他在朝鲜和美国人打仗,现在是这一群小伙子和滚滚黄沙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

2018年6月17日,这位始终把心放在人民一边的老革命家在北京去世了,享年91岁。他从农民当中走来,到朝鲜战场冒着生命危险给志愿军后勤运输做出过巨大贡献,一辈子难和亲生弟弟相认...

一辈子的苦与乐,悲与欢交织在一起,但这些都影响不了赵南起一辈子坚持做的事情:为人民服务!

赵南起的一生总是把富民强兵的事业放在前面,把自己个人感受放在后面,因此,赵南起才取得了辉煌成就,留下美名让后辈仰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