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粒茴香豆,二两廉价的烂红薯酒,也能悠然自得的独自小酌半日。这就是鲁迅先生笔下那虽然潦倒落魄,但却强留文人斯文的孔乙己。
不知道是何缘故,这位早已埋入尘烟百年的落魄文人孔乙己,这些天竟然能够有幸被某媒体评论员掘地三尺,硬是从浩瀚历史长河中将他拽出来,作为迂腐落魄文化人的典型给批驳了一番。
这位媒体评论员认为,孔乙己之所以过得贫困潦倒,不是因为他读书太多的原因,而是因为他始终放不下读书人的臭架子。以为自己有文化不得了,不屑于去通过劳动改变自身贫困的处境。他身上那件代表文人身份的陈旧长布衫,其实更像是一把禁锢在孔乙己心头的枷锁。
这位媒体评论员又以古喻今的谈到当前的文化人——大学生群体。认为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属于当代以大学生群体为代表的年轻人们。孔乙己的时代已是一去不复返了,职业不分贵贱高低,当代大学生群体应该放下架子去奋斗,绝不能像孔乙己那样被困在一件陈旧的长衫中一事无成,要放下文化人包袱去实现人生的价值。
@冷眼看巴蜀
:看完这位媒体评论员对于“孔乙己们”的评论,其实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借此批评当前部分大学生端着大学生、文化人的架子,在就业求职时总是拈轻怕重,好高骛远,这不做那不干。虽然很多岗位用工短缺,但是很多大学毕业生宁愿失业。也不愿去那些既辛苦又收入低的职业。
那么,作为百年前社会少有的文化人,孔乙己们的固执我真觉得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社会,无论你承认与否,其实都是有阶层之分的。孔乙己们作为当时少有的读书人,如果去和那些目不识丁的普通人干同样的营生,那真算是有辱斯文的。就好比这位如今有身份、有地位的媒体评论员一样,要是某天他突遭变故风光不再。我想他不到万不得已、家里断粮的地步,让他去工地搬砖头、工厂打螺丝、物流送快递,他真不可能去的,毕竟他曾经也是有面子的人呀!
也正是如此,孔乙己们才会宁愿自己贫困潦倒,也要尽力维护着自己作为读书人那份最后的尊严,我是完全可以理解这种固执的。如果真要说谁有错,那也是错在百年前那个落后的时代,无法提供给孔乙己们施展才华的机会。
那么,现在的大学生们也算是文化人,也确实面临着当年孔乙己们同样的困境。寒窗苦读十多年,耗尽父母积蓄,好不容易才培养出一个大学生、文化人。有谁愿意再去干那种读不读书都能做的职业呢?既然是大学生文化人就该从事和所学相应的职业,这点坚持真没有错!
但是,由于这些年大学招生逐年扩招,造成大学毕业生供大于求的矛盾加剧。一个大学毕业生要想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真的是太难太难了。虽然如今大学生数量剧增,不再具有稀有性。但是作为每一位大学生和家长心中那种“鲤鱼跳龙门、身价增百倍”的思维却没有变,大学生群体定位自己属于“文化人”的观念没有变。正是如此,才会出现很多大学生毕业后,由于无法找到符合心理预期的职业,刚毕业就失业。
虽然诸如工地搬砖头、工厂打螺丝,物流送快递等行业的用工量很大,求职机会多。但是并没有多少大学生会愿意选择这样的岗位去就业。这就和孔乙己们一样,认为这有损“文化人”的身份和颜面。
那么,现在的大学生有这样的包袱和顾忌正常吗?我倒认为这是十分正常的。爸妈花钱供学十多年,结果依然是去和一群初中学生,甚至小学生一道干同样的职业,这怎么也是一种让人无奈郁闷的事情。甚至还会遭遇那些低学历工友和邻居熟人们“几年大学白读了”的嘲笑和讽刺,这换谁也是一个难堪的处境。所以,不少大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情愿饿肚子啃老,也不愿去从事一些他们认为和其身份不相符的职业,这其实就是当代版的“孔乙己”!而孔乙己们维护自己的尊严和面子根本就谈不上什么对与错,都是在情理之中。
如果真要说谁有错,那就是错在当前各大高校追求规模和利益过度扩招上,过度扩招导致当前大学毕业生太多了,培养出太多的现代“孔乙己”,却又不能为其提供相应的岗位。导致他们为了尊严和面子情愿失业为不愿去和中学生、小学生们一块打螺丝、送外卖、搬砖头。
我一直都认为,当前高校扩招起到的作用实在是弊大于利。硬生生的将一个原本的精英教育搞成了如今的大杂烩。有钱就能上大学,而很多拿钱“混大学”的学生真是本事没学到,但是“孔乙己”式的文人风骨倒是学到家了。
高校扩招,让一大批原本可以在中学阶段后就走入社会就业的学生被“人人读大学时代”生生的延迟就业四五年。这不仅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更是直接减少了一个劳动者一辈子的服务年限,这种浪费是巨大的。
从某种角度来说,现在的大学生群体就是高校扩招最大的受害群体,劣币影响良币,让大学文凭金光不再。如果高校不扩招,大学校园就还是优秀者聚集的殿堂,大学文凭就还是选拔人才的金字招牌。大学生就业就还会是最抢手的一群人。也就不会有因为就业难,遭遇“孔乙己”宁可受穷也要保持文人风骨的尴尬。
这位媒体评论员希望大学生们要放下架子去送快递,打螺丝,搬砖头。不知道他自己是否也能够做到同样的洒脱呢?其实我觉得与其在这里洗脑灌输要求大学生不怕脏不怕累,放下包袱去就业,倒不如思考一下当前高校扩招带来的不利影响。用扎实的社会调查数据去推动高校办学理念的变革,恢复大学教育的精英性,也许更有利于民族的未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