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有些朋友会听过这么一句俗语,叫做日不晒根,口不吞阳。这句俗语虽然是老祖宗所流传下来的俗语,但还是有些拗口和晦涩,让人一时摸不着头脑。今天小编就和大家聊一聊这句俗语。

何为晒根

可能有不少了解过古代建筑史的朋友都会清楚,所谓日不晒根,口不吞阳,是一句关于我国古代的建筑用语。它是对于古代建造房屋时窗户、大门规格的一个建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且这句俗语的依据不光和我国古代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生活有一些关系,还掺杂了些阴阳五行学说的味道。

所谓日不晒根,既然是关于建筑的俗语,那么这个日指的自然是太阳的意思。而晒根的根指的则是内墙根。前半句的意思是,在修建房屋时,日光不能透过窗户,晒到内墙根。

古代在进行房屋的修建时,十分强调“坐北朝南”,因为我国处于北半球,太阳无论东升西落,归根到底都是从偏南的位置照射进来的,因此坐北朝南的朝向可以保证屋子一整天都可以晒到充足的日光。

按理说在修建房屋时能保证日光充足完全是一件好事,毕竟一整天屋子里都亮堂堂的,十分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

不过古人强调“物极必反”,如果一整天都被太阳暴晒着,说实话也并不是什么特别好的事情。毕竟我们在夏天毒日头的时候也经常在学习、工作的时候拉上窗帘,不然大概率是要被照的睁不开眼,什么都看不见,十分影响效率。

因此,朝南屋子的窗户实在不宜过大,经过古人大量的生产生活、社会生活实践,最终确定了窗户能保证太阳不晒到内墙根算是最为合用的大小。这就是“日不晒根”。

当然,窗户不宜过大这一点也有一些阴阳五行学的学说的解释。还是那句老话,物极必反。

虽然阳间的屋子是给活人住的,但是无论如何都还是会有一些阴间的鬼魂与人们相伴而生,而注定常年晒不到太阳的内墙根这种阴暗的地方就是他们最适合的生活场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如果连这点让鬼魂们生活的地方都不给,强行让内墙根晒到太阳的话,那么大概率鬼魂是要开始作祟,搅扰得屋子鸡犬不宁的。这也就是阴阳五行学说中强调阴阳谐和的理论。

另一方面,哪怕鬼魂大度,另找别的地方,这种行为也打破了阴阳之间的平衡,会导致气运紊乱,从而造成让人想象不到的灾祸。

何为吞阳

有了上文中对“日不晒根”的解释,想必有些读者也能多少明白过来点“口不吞阳”可能指的是何方面。

与“日不晒根”差不多的是,“口不吞阳”中的“阳”指的也是太阳、阳光。

而“口”字指的则是大门口。因此,“口不吞阳”的含义就是,院子的大门口不宜修的过大,让阳光直接照射进大堂来。

在古人看来,大堂的功能一般是两件事。其一是供奉祖先,其二是以事论事。

虽然一般的大宅门都是有专门祭祖的屋堂的,他们可以选择一些阳光并不充足的地方安置祖先,祭奠先人。

但是一些经济情况相对没那么宽裕的家庭就没有这方面的选择了,最佳的办法就是把祖先的牌位放在大堂里。听说在我国某些地方的家庭,也是把先人的遗像挂在客厅里。

从供奉祖先的角度考虑的话,如果阳光大规模照射进来,把祖先的灵位照的熠熠生辉,那想想就觉得很容易搅扰得祖先的亡灵不得安息,是妥妥的大不敬的行为。

但是哪怕是大宅门,大堂屋也是要进行家族仪事、接待客人,还有举行喜事、丧事的典礼等重要办公用途的。

而用于这种情况的大堂阳光自然也不宜过分充足,否则刺眼的阳光照射进来,不光失了大堂的庄重和体面,还让在座的大家被都晒的睁不开眼,这怎么让人好好商量事情呢?

因此,古人在修建房屋的时候,对大门也有了一定的需求,那就是不许修筑的过大,让阳光通过大门口直接照亮整个堂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这只是关于大堂的讲究。在一些普通的家庭里,那大门口就想开多大开多大了。只是独立的大宅门大家庭里,自然是诸多要求,不可不遵循了。

这个俗语现在是否还通用?

毫无疑问,所谓“日不晒根、口不吞阳”,是建立在古代修筑深宅大院基础上的建筑要求。

在现代社会,主要还是以楼房、别墅等房屋居住形式最为常见。虽然“坐北朝南”这种能保证良好采光的朝向现在依然被人们所使用,但是“日不晒根、口不吞阳”的理念很明显已经没有多少人所接受和使用了。

虽然“日不晒根”的要求其实依然在不少房屋修建的时候有所体现,毕竟有些人确实不喜欢屋子里的光线过于明亮,限制了窗户的大小。但是现在毕竟有各种好用的窗帘,完全可以一边开大窗户一边拉窗帘。而且落地窗这种时尚的东西也是很能吸引年轻人的口味的。

但是“口不吞阳”的理念就完全不再有什么人信奉了。现代社会的楼房、别墅无论如何都不比古代的大院,实在没什么专门祭拜祖先的地方,而且大家也都是文明祭扫,祖先的意志心中留存就好,实在没必要专门腾个屋子出来摆灵位。

而且现代人议事论事的场所也有相当一部分从客厅转到了书房。再加上现在商品房居多,普通人能决定房屋修筑格局的时候很少。所以。“口不吞阳”的理念现在基本不再能够得见。

总结语

俗语这种东西属于老祖宗在进行古代的生活时口口相传留下的经验之谈。然而现在科技飞速发展,古代那种相对停滞几百年的生活方式与现代生活已经是大相径庭,所以我们对于老祖宗们的俗语没必要太过于遵循。但是无论如何,它们都向我们展开了古代生活画卷的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