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2年,清圣祖康熙帝去世,其四子胤禛在太和殿登基,改年号为雍正。随着新君登基诏书的颁布,“矫诏得位”的说法不胫而走,民间传闻康熙帝病重时,正是喝了雍正的一碗人参汤才突然驾崩,原因是康熙想传位给十四子,但雍正抢先一步封锁消息,改了一个字,和隆科多一起密谋抢走帝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两百年后,康熙临终遗诏面世,看到上面的一个字,大家恍然大悟,原来雍正是清白的。

储君之位

1678年,永和宫的德妃乌雅氏生下一个儿子,康熙取名胤禛。因生母出身低微,满月后便被送到孝懿仁皇后佟佳氏身边抚养。

之后的三十年时间里,胤禛都是一个无意储君之位的阿哥,用心辅佐二哥,也就是嫡长子胤礽。但因为后来发生一些变故,胤禛这才有意争一争储君之位。

一母同胞的弟弟老十四,无论在母妃身边还是在康熙身边,都比他更吃香。尤其是在老八倒台后,十四的呼声愈发高涨,康熙屡屡委以重任,大家都把十四阿哥当成储君人选。

然而在康熙驾崩后,遗诏却变成了传位给老四胤禛,这让很多人不敢相信,认为一定是老四为了坐上龙椅,在康熙的人参汤中下毒,弑父后又秘密封锁消息,联合隆科多一起秘密将诏书里的“传位十四子”改成“传位于四子”。

这个说法在坊间不胫而走,一直到两百多年后的不少电视剧作品中,仍然有这样的桥段。当年康熙到底要传位给谁,也成了大家十分好奇的问题。

那么当年雍正真的改了康熙遗诏吗?

其实这些都是坊间传闻,因为从康熙晚年做的一些事情中,我们很明显可以发现,康熙确实有意将皇位传给四阿哥胤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且当年的遗诏中,根本没有“传位于四子”这话,也就不存在秘改遗诏一事。

这里大家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于”这个字属于简体字,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进行全国扫盲工作而推行。

清朝年间,人们使用的还是繁体字,“于”这个字当时的正确写法是“於”,“十”这个字是无法改成“於”的。

除此以外,早在80年代时,“康熙遗诏”就存放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真实的遗诏一式三份。内容全部一样,只是文字不同,分别有汉文、满文、蒙古文三种。

如果真的如坊间传闻,把“传位十四子”改成“传位于四子”,也无法做到三种文字形式都能变动,这不合乎逻辑。

还有一点,我们再看一些清宫剧时,如果哪位嫔妃表现很好,皇帝想要给他抬一抬位份,也会写一份圣旨,

一位妃子尚且如此,更何况是皇子传位诏书这么重要的文书?如何能不在文中提到皇子名字,然后洋洋洒洒写一些赞誉之词。

康熙的这份传位遗诏中,提到这样一句话“雍亲王四皇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如果真的想要传位给十四阿哥,那么这里还要把“胤禵”改成“胤禛”,这显然是无法完成的。

靠儿子成为储君

其实很多人认为雍正改了密诏,篡夺了本属于弟弟的皇位,根源在于大家认为在康熙的晚年,更喜欢十四阿哥。

那么康熙既然不是那么喜欢胤禛,他为何会把皇位传给老四呢?

有人说,这是胤禛托了自己儿子弘历,也就是乾隆皇帝的福。他是康熙眼里的“好圣孙”,他在皇爷爷面前的讨巧卖乖,让康熙享受到天伦之乐,为了把皇位给这个孙子,于是才传位给了胤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这个说法也不可信服。

历史上因为自己的儿子,而在夺嫡中获胜的例子很多,我们就说一个近一点的,朱棣的嫡长子朱高炽。

按照惯例来说,储君的人选一般都是嫡长子,但朱棣自己就不是嫡长子,在父亲朱元璋去世后,抢了侄子朱允炆的帝位。

在所有的儿子中,朱棣最喜欢的其实是朱高煦,因此在到了立储时,有意把太子之位给朱高煦,却遭到群臣的上疏反对。

一是因为朱高炽为嫡长子,他继位符合祖制。

二是因为朱高炽善良敦厚,深得民心,以后会成为一代仁君。

无论大家怎么劝谏,朱棣始终不肯松口,直到一人说了一句“好圣孙”,引得朱棣哈哈大笑,当场颁布诏书立朱高炽为太子。

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是朱棣的孙子里,最惹他喜爱的一个,也是朱棣看好的朱家未来储君。

只有传位给朱高炽,朱瞻基才能顺利继承大统,这成为朱棣松口的原因。

于是在不少明朝历史故事中,都有人说朱高炽最终赢了储君之争,正是沾了儿子的光。

那么真的是这样吗?

朱棣是一个在政治、军事方面十分有谋略的人,在群臣进谏后分析利弊,很快就明白朱高炽才是最合适的太子人选。

可大家此时都知道,在儿子中他更偏心朱高煦,直接这么松口,他这个做皇帝的太丢面子。

而“好圣孙”这三个字,恰好给了他一个巧妙的台阶,而且他也确实很喜欢朱瞻基这个孙子,这才顺应形势松口立朱高炽为太子。

换言之,如果他对朱高炽没有一点好感,也不认为朱高炽能当好皇帝,那绝不可能立朱高炽为储君。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朱棣虽然更喜欢朱高煦,但他对朱高炽也同样疼爱。

毕竟,如果他连这个儿子都不喜欢,又怎么可能喜欢这个儿子生的孩子朱瞻基呢?

这件事套在雍正的身上也同样适用。

二访牡丹台

晚年的康熙因为儿子们争夺储位的事弄得焦头烂额,心情也变得很糟糕。这天胤禛见康熙愁绪不展,当时就明白各种缘由,但他还是装作什么都不懂,以儿子的心态和康熙说,希望他到自己家的花园里转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胤禛是一个非常有心机的人,他知道康熙不喜欢锋芒过盛的儿子,所以一直装出一副闲云野鹤的样子,除了做好朝堂上的本职工作,其余时间都是在家修身养性。

当看到胤禛时,康熙的心里舒服很多,在众多儿子中只有这个省心,懂得孝悌之道,想到这儿脸上的愁绪舒展不少。

“那就让朕看一看,你家的花开得怎么样了。”

到了雍亲王府上,康熙看到府内鲜花盛开,确实十分用心打理,心里十分舒畅,和胤禛一边赏花一边说着跟花有关的事,就像民间父子一般闲话家常,康熙就更开心了,脸上的笑容压抑不住。

见到时机合适,胤禛提到了儿子弘历。

虽然坐在了皇帝的位置上,但康熙随着年龄的增长,越难以感受到亲情。当胤禛开口说孙子时,康熙的心就被打动了。

其实在此之前,康熙对弘历的印象并不深,因为他的儿子太多了,孙子孙女加一起有两百多人,哪能个个见得来?

只是那些讨他喜欢的孙子,记得比较清楚些,能够时不时见一见。

康熙已经记不清上次是什么时候见得这位孙儿,如今已经长高不少,成了个半大的小伙子。

古代的人都很迷信,对面相、生辰都很在乎。

康熙这一眼看到弘历,心里就乐开了花。

这孩子虽然还未成年,眉眼间却有帝王之相。康熙朝着弘历招招手,将孙子揽在怀中询问年岁,又考了考书。

只见弘历丝毫没有胆怯,还能对答如流,康熙高兴地连连拍手,慈爱的眼神在孙子的身上就没离开过。

随后康熙让钦天监的人给弘历的八字进行相看,听到“人寿千岁、德泽万代”八个字,更是满意异常,接着二访牡丹台,点名要见弘历生母。

虽然钮祜禄氏出身卑微,但面相却十分有福,康熙不停夸赞钮祜禄氏是个有福之人,接着就把弘历带到自己身边教养。

有人说,康熙正是因为喜欢弘历,想让这位好圣孙以后继承大统,所以才把皇位给了胤禛。

实际上,这个说法也不科学。

如果康熙从一开始就不看好胤禛,对这个儿子没有任何指望,那么他就不会到牡丹台赏花。

喜欢弘历,一方面有弘历讨喜,和他缘分相投,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康熙早就有意胤禛继承大统,接弘历到自己身边教养,也只是为了帮儿子培养好下一位接班人而已。

如果真的是因为皇孙就选择继承人,那胤禛就更没机会了。因为康熙最喜欢的孙子是老二和老十四的孩子,弘历得往后排一排。

从这个角度说,其实是弘历沾了父亲胤禛的光,不然根本没机会得到康熙的喜爱。

四与十四的纷争

为何大家都觉得,是胤禛抢了胤禵的皇位呢?因为康熙很喜欢自己的这第十四个儿子,还将其指派到外地打仗,封大将军。

这件事看起来似乎是康熙在历练胤禵,等到他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到时候就可以带着荣誉登上大宝。

实际上,这其中的一些早已经暴露康熙无意传位十四阿哥。

储君之位确实需要一些功绩才能站稳脚跟让人臣服,但只会去一些危险系数不高的地方。

十四被派往外地多年,一直都在带兵打仗,刀剑无眼,很容易伤到自己性命。康熙不可能 不知道这件事,他怎么会让一位储君去冒这么大的风险?

而他只所以一直压着老四的风头,让老八和老十四成为朝臣心中的储君人选,一是因为这样可以避免二人造反,二是因为大家会把矛头对准这两个人,真正的人选胤禛才能平安。

在康熙晚年时,因为身体原因,去天坛祭天等重要事情都是让胤禛操办,这也能说明他是把胤禛当做储君进行培养。

那么胤禛到底为何能从九子夺嫡中胜出呢?这跟他的大智慧有关。

早期的胤禛无心争储,只想辅佐二哥继位,可因为太子经历过两次废黜,这让他有了想法。

最早参与到夺嫡的人,几乎早早就下线了。

首先是老大,他是庶长子,也不是康熙最喜欢的儿子,但他却不甘心只当个王爷。当太子被废黜时,他觉得这是他翻身的好机会,要将太子狠狠踩在脚下,叫他永无翻身之日。

但是他从来不懂康熙的真实想法。

康熙重情重性,最看重骨肉亲情。结果自己的大儿子为了权利,竟然不惜踩在弟弟的身上,这让他十分失望,老大刚出场就彻底失去了机会。

剩下的两个夺嫡热门人选就是老八和十四,其他阿哥基本都分别在他们党派中。

看起来老八的胜算最大,实际上他也犯了大忌讳。

帝王多疑心,即使对自己的儿子也不敢推心置腹,毕竟历史上弑父的皇帝可不少。老八确实有能力,各方面的表现也很优秀,但康熙却十分忌惮老八,他结党营私,党羽众多,为人做事心狠手辣,这让康熙都感觉到了威胁。

当老八因为自己实力逐渐膨胀而沾沾自喜时,殊不知已经进入了康熙亲手设下的捕兽笼,最终输得一败涂地。

十四阿哥胤禵虽然深得康熙喜爱,但他没有帝王才能,在领兵打仗方面确实是一把好手,因此被康熙送到了外地打仗。

至于胤禛,他能够坐上帝王之位,正是因为他懂得权谋之术,懂得在合适的时间做适合的事。

康熙四十八年,废太子胤礽被再次立为太子,但他的太子之位已经不再巩固,各个皇子想要争夺储位的斗争愈演愈烈。

胤礽从小就立为太子,作为储君人选进行培养,经过废黜和复立后,他的心态发生了很大变化。

经过这件事,他知道纵然自己是太子,可康熙的一句话就能决定他的生死。他的年龄越来越大,而康熙的身体还很好,他自己都不知道能不能活到康熙传位给他的那天。

另一方面,其他皇子为了争储,背地里搞了很多小动作,胤礽不得不出手与之抗衡。但因为行为过激,再次惹怒康熙,两年后再次被废。

此时康熙十分痛心,不料别的皇子不是在动心思为夺嫡笼络大臣,就是在这个时候往废太子头上踩一脚,毫无骨肉亲情可言,令康熙更为恼火。

只有胤禛对此事不予置评,当康熙询问他的意见时,他也只以儿子和父亲的身份来回答,让康熙在他的身上看到了难得的亲情感。

当三阿哥、八阿哥和十四阿哥因为储君之位,到处笼络人心,借别人之口在康熙面前夸赞自己时,只有四阿哥胤禛过着闲云野鹤的日子。

他给人一种无心夺嫡的感觉。

朝堂之上,他就是一位尽心尽力为康熙效力的臣子。私下里,他就是一个孝顺的儿子。

做事时尺度把握得当,既能出色地完成康熙交给他的任务,又能不至于锋芒过盛,让康熙对他有提防之心。

这是他的大智慧,也是最终让康熙选择他作为继承人选的原因。

但康熙选择继承人,真的只是看中了胤禛的孝悌吗?

并非如此,这只是增加了他的好感,真正的原因是他在胤禛的身上,看到了自己所不具备的能力。

康熙是一位十分敬业的君王,选择一位好的接班人,才能让清朝统治更长久,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如果一位君王连孝悌之心都没有,那他如何爱民如子,不仅会将自己几十年打下的基业毁于一旦,还会在自己身后落下昏君的名声。

胤禛的孝悌之心,让康熙认为这个儿子以后会是一位仁君。

在对胤禛的一次次考察和锻炼中,康熙发现胤禛在处理贪官污吏和赚钱方面很有一套。

康熙年间的国库十分空虚,这是晚年康熙最头疼的事。国库不充足,很多事都做不成,对一个国家的根基影响也很大。

在加强中央集权的过程中,康熙因为疏漏导致贪官污吏在全国十分普遍,可是他年事已高,无力进行整改。

胤禛在治理政治方面十分老练,总能直找问题核心,将皇位交给他,便能对清朝内部贪污腐败的现象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也能让朝廷的统治迎来一个新的巅峰。

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康熙才把皇位给了胤禛,并非像坊间传闻那样,是胤禛篡改遗诏。

后记

纵观整个九子夺嫡的过程,我们不难发现,胤禛本来的胜算并不大,在众多皇子中也根本不起眼。

而他之所以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是因为雍正保持中庸之道,做事之前强调一个度,善于揣摩人心,懂得以退为进,最终才实现了“躺赢”。

参考来源:
[1] 人民网《中纪委刊文:雍正如何让官吏为国家做事》2018-11-28
[2] 中华文史网《雍正帝匡正康熙朝晚期弊政》2016-05-28
[3] 中国日报网《康熙遗诏”曝光 雍正未篡位被赞人品贵重》2014-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