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何人画地为牢?何事人命关天?何地风云涌动?这绝不是平静的一年。

于历史的漩涡中,无人不在承受、挣扎,竭力向前。但今年,我们更想以这份书单致敬许多普通人:在生存的困境中,他们彼此联结,给予他者援手;在法律退位时,他们据理力争,以理性夺回尊严;在真相缺失时,他们守住专业底线,凭良心说话;在面对强力时,他们不甘于被历史裹挟,而是让历史发生,重塑可能性的边界。

苏珊·桑塔格说,文学能“形成和锻炼我们的能力,为所有在我们之外的人,或者不属于我们的人哭泣”。在这些普通人的身上,同理心与价值感的召唤得到见证,智性的力量得以彰显,而阅读与写作的终极意义,正在于此。

1 #事关权力

可能性的艺术:比较政治学30讲
刘瑜 / 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22-4

· 政治,是从不可能中拯救可能的艺术。

政治未必能决定普通人生活中的一切,却无处不在地制约和影响着绝大多数人的生活轨道。面对这头房间里的大象,我们还能否“想象另一种可能”?刘瑜所著的《民主的细节》《观念的水位》等曾是一代人的启蒙读物,在近十年后,她以《可能性的艺术》再次为大众读者打开了一种定位于历史与全球的宽广视野,即比较政治学的视野。

在全球政局发生着诸多变化的当下,她借由对拥有不同历史和经济条件、不同文化和社会观念的各类型国家在政治发展上的综合分析与比较,帮助读者对政治体制的多样性、民主转型的可塑性,以及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性形成多维度的思考,从而在理解社会与政治发展的制衡关系的基础上,对现实政治采取更审慎的态度,在设想并试探政治生活可能性的同时,亦免于一劳永逸的危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命关天 : 清代刑部的政务与官员(1644—1906)
郑小悠 /世纪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22-10

· “天下人命系于刑部一官。”

清朝统治者在面对政权合法性天然不足、领土广袤、人口与资源关系空前紧张的情况下,欲维持和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确保政权长治久安,就需要追求“改善行政方法的艺术”,其中以钱粮、刑名两项为最重。统治者不仅将“慎重刑章”作为基本国策,还把“人命至重”的理念摆在国家治乱的高度加以理解。在统治者的认知中,慎重处理刑名事务是维持社会秩序、稳定统治基础、整肃官僚队伍,乃至展现天人合一视角下帝国合法性的重要手段。

本书便是对清代刑部这一国家治理中重要部门的系统研究,作者试图在尽量客观还原历史场景的前提下,结合现代法学观念与制度,对清代刑部的人、事与制度进行梳理和评述。与以往学者主要利用官方典章与法律文献、档案进行研究不同,本书更注重法律的具体运作细节,执法者的执法过程,以及各级法司衙门之间的关系,从而深刻揭示清代刑名体系的运作逻辑。

刑事辩护人
[日]龟石伦子 新田匡央 / 高璐璐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2022-6

· 为犯罪嫌疑人代言并非为邪恶代言,而是为公民权利代言。

律师为什么要为坏人辩护?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没有唯一答案。然而刑事辩护律师的工作对于大众来说,确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它关系到每一个个体权利的保护。在《刑事辩护人》中,以日本资深刑事辩护律师龟石伦子代理的一起惯偷团伙被警察用不正当手段逮捕的“GPS审判”为例,展现了公权力的触角有多狡猾,公民权利的防线有多脆弱。

“如果我们的社会对别人的权利和自由受到胁迫的情况过于包容,那总有一天,胁迫会以其他形式降临在自己身上。要想自己生活在安心的社会里,就决不能把别人的权利受到侵害仅仅当作他人之事。”正如龟石所言,刑事辩护律师并不是协助坏人逃避公正惩罚的帮凶,而是防止无辜者含冤入狱的最后一道防线,是公民在公权力面前守护正当权利的亲密战友。为犯罪嫌疑人代言并不是为邪恶代言,而是为公民权利代言。

2 #身份之战

世界历史的教训:民族国家信仰及其祸福
[美]卡尔顿·海斯 / 秦传安 / 中华书局 /2022-7

· 他们只被告知了关于自己国家的美好事物。

“在今天的公共生活中,最重要的情感因素乃是民族主义。它是当下这个时代强烈而普遍的标志。”历史学家卡尔顿·海斯在上世纪初的断言依旧毫不过时,也难怪蒋廷黻先生曾力荐此书。何谓民族主义?海斯认为,坚信本民族比其他所有民族都更加优秀卓越,并对它的特性和它的命运感到无上的自豪,同时要求不加质疑的奉献、服从和忠诚,这便是民族主义。这样的描述,于国人并不陌生。

这部有关民族主义的经典作品,并非意识形态之作,而是以历史学家的冷静与广博写就。它追溯了民族主义的由来,剖析其种种表现,准确描绘了近两三百年来的政治精神和人群心理,并以民族主义的后果警示世人:每一个民族国家,都有许多学会阅读,却没有学会思考的人,他们最易成为打着“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名号的宣传的潜在受骗者,而恰恰就是这样一种鼓吹,或将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推入战争杀戮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与屠刀为邻:幸存者、刽子手与卢旺达大屠杀的记忆
[法]让·哈茨菲尔德 / 龙云 孙旋/ 理想国 | 北京日报出版社 / 2022-3

· “生活崩溃了。”“生活停止了。”“生活必须要重新开始。”

发生在卢旺达小镇尼亚马塔的大屠杀开始于1994年4月11日上午11点,一直持续到5月14日下午2点。这期间的每一天,从上午9点30分到下午4点,胡图族民兵和平民在尼亚马塔的山岗上屠杀图西人。当地约六万名图西人,有近五万死于屠刀之下。在这场大屠杀中,杀人者与被杀者彼此并不陌生,他们是邻居、同事、朋友、爱侣甚至家人,但一夜之间,他们拿起了屠刀。屠杀结束,刽子手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继续与受害者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

是什么让他们举起屠刀?人性的幽微之处何以被推向极致?屠杀过后,人们该如何继续生活?这部卢旺达大屠杀经典口述史的作者哈茨菲尔德正是带着这些问题,走访众多幸存者与屠杀者,力图从各个角度还原大屠杀的真相,以此警示世人,避免悲剧再度发生。

分裂的美国
[美]马克·里拉/ 马华灵 顾霄容 / 世纪文景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22-3

·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特朗普在2016年的总统大选中胜出,促使自由派知识分子们纷纷寻求原因和应对之道,其中马克·里拉把矛头指向了自由派群体的身份政治,认为身份政治导致左翼阵营四分五裂,最终败下阵来。

不过,里拉指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他将美国自由主义的这一痼疾溯源至里根时代,并刻画出“我们”如何一步步分裂退化为“我”。在这一过程中,里拉反复强调不随意割席的重要性,强调在立法机构中巩固街头斗争战果的重要性。这两点不但适用于重振美国自由主义,更适用于一切社会运动。

3 #门外之民

门外之民:普通人与美国革命
[美]阿尔弗雷德·F.扬 / 胡翠娥 /汉唐阳光 | 山西人民出版社 / 2022-9

· 他们不是边缘人物,他们让历史发生了。

说起美国革命,人们首先想到的不是战功赫赫的华盛顿,就是影响深远的《独立宣言》,而出生入死的普通士兵,或者说每一个被大革命裹挟而去的普通人,却鲜有人关注,仿佛他们不曾存在过、对大革命毫无贡献一般。被称为“工匠研究教父”的历史学家阿尔弗雷德·F.扬便试图恢复普通人在革命中应有的历史地位:他们不是边缘人物,他们让历史发生了。正如书中所说,“战争开始的时候,美国人是一群农民、商人、技工和渔夫,但是国家危机激发了他们的行动力,促使他们以远远超越他们之前习惯的方式去思考、演说和行动。”

作者首先追溯了从美国革命时期到建国初期城市平民的公共活动和政治参与,其中包括大城市中的“技工“以及波士顿的中层和底层妇女。在与英国的抗争中,他们扮演了各种角色:观察家、抵抗者、制造家、叛乱者、凭吊者、告诫者和武装志愿者。随后,作者考证了公众活动在英国平民文化中的起源,回顾了“自由树”这一象征民众政治参与的标志物从何而来,又是如何在公共记忆中丧失掉的,并进一步指出普通民众在美国革命中的重要作用同他们战后在现实生活和历史记忆中的卑微地位之间讽刺性的强烈反差。

好不愤怒:女性愤怒的革命力量
[美]丽贝卡·特雷斯特 / 成思 / 新星出版社 / 2022-5

· 为愤怒正名。

若是将2022年视为女性愤怒之年,恐怕也并不为过:国内有丰县八孩母亲和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引发舆论浪潮,国外有伊朗反头巾运动提出“女性、生命、自由”口号,引发全球范围的抗议与声援。女性的愤怒力量在这一年集中爆发,其中蕴含的能量让人无法视而不见。

《好不愤怒》便是围绕女性愤怒这一主题展开的探讨,作者丽贝卡·特雷斯特对愤怒这一被许多人消极看待的情绪状态给予了积极的回应与阐释。她相信,愤怒对于女性主张公正而平等的性别环境有着重要意义,也是社会变革的起点。其实何止女性,健康的政治生态必然要求有人站出来,去开诚布公地谈论自己的愤怒、书写自己的愤怒,也必须迫使有权之人正视无权者的愤怒、利益既得者倾听被损害者的愤怒。只有为愤怒正名,那些曾经以为难以撼动的东西才可能被颠覆,可能性的边界才会被重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汉水的身世
袁凌 / 大方 | 中信出版集团 / 2022

· “人,总是要抗争一下。”

“我需要为她写些什么,记录她悠久的生命和变迁,记录她眼下为整个中国的付出,记录下她是怎样一条伟大的河流。”为此,媒体人袁凌从2014年南水北调通水前夕开始,陆续走访汉水沿线的水坝、移民、纤夫、船工、渔夫、污水厂、老街和居民,进行了长达八年的社会调研,拍摄下百余张纪实照片,爬梳多地文献,最终写下这部融合自然、历史、社会、人文与现实的非虚构作品。

袁凌以这部书划破时代的华丽表象,注视那些沉默而倔强的生命,揭开宏大叙事的另一面向,令读者看到其背后无数普通人的改变与牺牲:他们中的一些人,失去了故乡,至今游走于社会边缘,过着不好也不坏的日子,面对难以摆脱的宿命,也不忘告诉自己,人,总是要抗争一下。

4 #技术之殇

算法的力量:人类如何共同生存?
[英]杰米·萨斯坎德 / 李大白 / 理想国 | 北京日报出版社 / 2022-2

·强者用算法统治弱者,决定社会正义的方方面面。

如果说20世纪的中心议题是:我们的集体生活应在多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那么如今我们更要追问的是:数字技术将如何影响我们的政治体系?我们的生活应在多大程度上受功能强大的数字系统的指引和控制?技术与政治如何互动?技术与权力有什么关系?

《算法的力量》指出,有些技术将过滤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塑造我们的想法、影响我们的感受、指导我们的行为,另一些技术会迫使我们去做原本不愿做的事情。强者用算法统治弱者,决定社会正义的方方面面。面对算法过滤下的信息世界,人们需要掌握更多工具以保留一丝清醒。

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
[智利]本哈明·拉巴图特 / 施杰 / 99读书人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2022-9

· “所有这些疯狂是从何时开始的?我们从什么时候起就不再理解这个世界了?”

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本身是价值中立,或者说无关价值判断的,但并不代表其背后的人可以免于价值判断。智利作家拉巴图特的短篇小说集《当我们不再理解世界》在虚构和非虚构之间追问科学技术的价值取向。

五个故事,以五个当代重要的科技巨匠为原型,刻画了科技背后的人放弃价值判断之后世界会陷入何等荒谬的境地。价值无涉的科学技术,究竟是造福人类还是为祸人间,依然同价值判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毕竟,科学技术无一不深深嵌入充满价值判断的人类社会,并依托人类社会而发生作用。

看不见的女性
[英]卡罗琳·克里亚多·佩雷斯 / 詹涓 / 新经典文化 | 新星出版社 / 2022-8

· “掌握数据的波伏瓦”展现她被忽视、压榨和威胁的一生。

波伏娃曾于1949年写下著名论断,“人类是男性的,男人不是从女人本身,而是从相对男人而言来界定女人……男人是主体,是绝对,而女人是他者。”今天,人类即男性的思维模式在数据和算法的世界里获得了新的延续,《看不见的女性》从女性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揭示“社会性别数据缺口”导致的后果,它反复触及到那些常被男性忽视,但对于女性而言相当重要的主题,包括女性的身体、无偿看护的负担和男性对女性的暴力等。在数据当道的时代,意识到性别数据的不平等或许是改变男性主体视角,不再任由女性销声匿迹的开端。

5 #生命激荡

生命的厚度:江绪林文集
江绪林 / 艺文志eons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2022-6

· 也许这是一本永远找不到答案的疑惑之书。

2016年初,江绪林以最决绝的方式离去的时候,留给身边人的有震惊,有悲伤,还有疑惑。时隔六年,随着江绪林文集的出版,当年未曾寻到答案的疑惑再次摆上书桌。作为纪念文集,本书或许缺乏体系化;但正是这份散乱,映射出了江绪林生前的挣扎彷徨以及思考和探索。

作为政治哲学学者,他寻找着政治理想的归处;作为基督徒,他渴求着神的声音;作为泥潭中走出的芸芸众生之一,他在季节轮回中感受着世间疾苦;但究竟是什么促使他最终走上不归路,书中并没有现成的答案,留待每一个读者自己去体会,去探索。

智性与激情:苏珊·桑塔格传
[法]贝阿特丽丝·穆斯利 / 周融 / 雅众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2022-9

· “我有一种道德感,不是因为我是一个作家,而是因为我是一个人。”

苏珊·桑塔格出生当日正值希特勒上台的第十四天,她的一生将与其所处的整个时代的动荡共舞。身为当代西方最重要的女性知识分子之一、时代的标志性人物、一种革命性文化的代言人,她以多重身份和方式为世界留下印记:她发表小说和评论文章,开办讲座和研讨班;她不时出现在电影或纪录片中,是戛纳电影节的常客;她参与各种政治论战、投入反越战的斗争,为言论自由奔走呼吁。直到晚年,她仍不忘对世界政局发表观点,明确反对以色列入侵巴勒斯坦和伊拉克战争。她说,“我有一种道德感,不是因为我是一个作家,而是因为我是一个人。”而文学在她看来,可以“形成和锻炼我们的能力,为所有在我们之外的人,或者不属于我们的人哭泣。”

相较“激情”而清晰的行动,桑塔格在“智性”上的探索更为复杂而隐蔽,亦不乏矛盾之处。关于“我是谁”这个问题,她如此回答:“我是一个流浪者,我从发现事物、相逢与交流中得到乐趣……吸引我的是那些最为蜿蜒曲折的心灵之路。关于它们,我想要用各种方式去描写。”面对桑塔格的复杂多面,这部由法国文学史学者阿特丽丝·穆斯利撰写的传记借助包括日记、书信、手稿和笔记在内的各类档案文件及作品,重新梳理并试图公正还原这位女性知识分子的生活经历、创作历程,以及她为时代留下的思想遗产。

卡夫卡传:关键岁月·1910-1915
[德]莱纳·施塔赫 / 黄雪媛程卫平/ 上海贝贝特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2022-4

· 有一个人得醒着。

今日重温“卡夫卡式”的荒诞世界,带来的竟是愈发直抵人心的真实感。《卡夫卡传》作者莱纳·施塔赫如此形容卡夫卡的文字:“这是一种被高度控制的语言,像一把烧红的解剖刀刺穿石头。”这种精准的刺痛或许来自卡夫卡所拥有的“令人痛苦的永远‘在场’的精神”。显然,他并非置身事外之人,甚至不是社会边缘人士,勤学苦读换来的公务员身份使其与现代世界的芸芸众生融为一体,在充斥技术与官僚的大型工厂中,兢兢业业地充当着一颗零件。

“有一个人得醒着”。虽身陷无法停止运转的现代世界,卡夫卡却清醒地与其保持距离,在某种程度上替所有人承担痛苦,并有意识地将内心深处的构想投注文学。这部《关键岁月》是《卡夫卡传》三部曲的首部,聚焦影响卡夫卡创作的关键阶段1910-1915年,就在这短短数年内,他集中创作出奠定其文学地位的多部作品。同时,作者也详细记述了当时的社会环境、犹太人身份、战争、感情生活等外部因素对卡夫卡个人的塑造,为读者揭开其所生活和感受到的世界,从而理解他的文字何以能够直抵当下,成为现代心灵最犀利的解剖者之一。

陶庵回想录
陶亢德 / 中华书局 / 2022-6

· “惟其死路一条,所以要死里逃生。”

陶亢德曾任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几家著名刊物的编辑(如《生活》周刊、《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他在编辑出版上的才干得到合作者与作者的广泛信任,与邹韬奋、林语堂、老舍、周作人、郁达夫、丰子恺、徐訏等许多名家有过比较密切的交往,与鲁迅晚年也有过频密的通信联系。陶亢德经手刊布了许多重要的现代文学文献,出版了《骆驼祥子》等现代文学名著,也是一些重要的文学事件的当事人或见证者。他的这部回忆录叙述了与作家的结识、交往,文学刊物的创办、经营情况,以及个人的经历,细节丰富,很有可读性,是不可多得的现代文化史、文学史的资料,对于还原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文学现场、研究当时的文坛状况和社会风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6 #生活世界

毫无意义的工作
[美]大卫·格雷伯 / 吕宇珺 / 中信出版社 / 2022-7

·将一个人彻底摧毁,只需要给ta安排一份毫无意义的工作。

“狗屁工作”看起来似乎没有那么糟糕:未必钱多,但相对安逸,那又有什么不好?可人又是一种富有创造力且喜欢追求意义的生物,一项工作如此无意义甚至有害,乃至从业人员本人都无法为自己的工作合理化,狗屁工作便成为了一种折磨,一种广泛的精神暴力。这绝不是一种无病呻吟,“无法安放的愤怒”“被迫假装工作”“知道自己做的是坏事”……这一切都在扼杀着生而为人的创造力和意义感。

而这种狗屁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无限膨胀滋长。用作者的话来说,如果世上不再有教师、垃圾清理工、护士,我们的生活一刻也过不下去,但没有私募基金首席执行官、公关人员、电话推销员,这个世界似乎不太会面临无法生存的状况。是谁在创造这些毫无意义的工作?它是如何降低效率,阻碍个人价值的实现,加剧不公平的?在这本书中,作者以犀利的笔触,将自己的观察、研究与反思悉数呈现,剖析了困扰世人的当代社会病灶。

始于极限:女性主义往复书简
[日]上野千鹤子铃木凉美 / 曹逸冰 / 新经典文化 | 新星出版社 / 2022-9

女生怎样活?:上野老师,教教我!
[日]上野千鹤子 / 匡匡 / 上海三联书店 / 2022-9

·为女性的思考、实践和成长开辟出新的空间。

《始于极限:女性主义往复书简》是一部精彩的书信集,通信双方来自一般观念中处于两极的群体:作为坚定女性主义者的上野千鹤子,和曾经身为AV女演员的作家铃木凉美。二者就自己的经历和思考,围绕情色资本、恋爱与性、婚姻、认可欲求、独立、团结、自由等尖锐主题进行了坦诚又深刻的探讨。在取悦与轻视之间,她们为女性主义实践开辟出更广阔的思考空间。

不仅为成年女性,上野还努力为成长中的女孩开辟出新的空间,因此就有了《女生怎样活?》。本书从学校、家庭、婚恋和社会政治四个方面,以回答读者来信的形式,向青春期女孩解释了一个典型的日本女性所要面对的(其中大多数也是我们正在面对的)种种不公,解释了这些日常现象背后歧视女性的本质,并鼓励女孩们同这些现象作斗争。由于预设读者是青少年,全书不掉书袋,没有深奥的理论,而代之以流畅浅白的语言,读来分外亲切。

它乡何处:城市、动物与文学
黄宗洁 / 三辉图书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2022-4

·“当我们谈论动物时,我们其实在谈论人类自己。”

一般来说,古今中外的伦理学思考主要围绕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展开,但一旦我们把动物也囊括入内之后,就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它乡何处》是一本系统探讨动物伦理的作品。从各种文学、艺术作品中的动物文本,到现代城市生活中各种日常和非日常的动物参与,所有这些我们熟悉的不熟悉的动物全都是本书的思考对象。在理论维度上,本书介绍了动物伦理的各种流派及其论争和纠葛。借助这些关于动物的思考,本书同样展现了人类自己的处境。

人生中的家庭暴力(第三版)
[美]奥拉·W.巴尼特 辛迪·L.米勒-佩林 罗宾·D.佩林/
胡晶晶 张琼寒 徐昊骙 译/谢斌 校 / 格致出版社 / 2022-1

·家庭暴力不是家务事,它事关所有人。

本书涉及的家庭暴力行为非常全面,包括家长对儿童的身心虐待、儿童性虐待、青少年与父母之间的施虐与受虐、恋人或夫妻之间的暴力、针对老年人残障群体的虐待,还提到有待研究的跨文化、移民/民族/种族、农村地区、同性关系以及军队群体中的暴力行为。它为读者全景式地呈现了一幅围绕家庭暴力开展的多学科研究和行动的画卷。

虽然本书索引文献数量庞大,调查数据和实证资料的呈现极其丰富,作者们却并未满足于简单铺陈文献和数据材料,而是通过归纳和深度挖掘研究数据背后的信息,用通俗生动的语言提出了大量引人入胜的思考与观点,以及许多值得借鉴的干预方法与政策措施。

7 #特别推荐

虚无主义
[荷兰]诺伦·格尔茨/ 张红军 / 涵芬楼文化&
风之回响RESONANCE | 商务印书馆 / 2022-10

·先要直面虚无,才能找到意义。

当某人被贴上虚无主义者的标签时,通常并不意味着赞美。虚无主义究竟是什么?是浑浑噩噩?还是认为生活不值得?或是相信一切都无所谓?诺伦•格尔茨指出,如果我们学会辨认虚无主义的多种类型,那么我们就能学会区分有意义与无意义。从苏格拉底、笛卡尔,到汉娜•阿伦特、让-保罗•萨特,本书追溯西方哲学中的虚无主义历史,对人们所熟知的哲学家及其思想提供了一种颇有新意和启发性的理解。

本书结合当代社会的日常情景,以生动有趣的案例,在与“悲观主义”“犬儒主义”和“无动于衷”的对照下澄清何为“虚无主义”,以及什么是虚无主义的思维方式,直击现代人灵魂,引发共鸣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