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朝 胶州黔陬村
对于这两个名子,先前我只闻其名而空慕之,而今日的到来,纯属误打误撞,我甚至不由自主的对同行的高密史志专家,八十多岁高龄的姜祖幼老师说出了:“误入藕花深处,”的第一感觉,先了解一下黔陬。
黔陬村在高密东南,西靠诸城市,东临胶河。现址因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建“王吴水库”从原址西移了二里多,旧址已浸于库水中。
古胶州的八景之中有“介亭春树”一景,其中的春树,我们知道指的是椿树,顾名思义是亭旁长满椿树,所以又称介亭椿树。清乾隆年间,胶州知州周于智有《介亭春树》诗云:“绿阴深处万人家,野色苍茫入望赊。时有幽人闲吊古,孤亭徙倚日西斜。”
先说介亭的来历,志载:介国的国君葛卢曾在介根(今胶州城子村)建亭望海,是为介亭。该亭于清初重建。
关于介国与国君葛卢的记载,最早见于《左传·僖公二十九年》:“春,葛卢来朝,舍于昌衍之上。公在会,馈之刍米,礼也。冬,介葛卢来,以未见公,故复来朝,礼之……”
说得是公元前631年的春天,介国国君葛卢去鲁国朝见鲁君,偏巧鲁僖公去诸侯会盟了,但不能亏待了客人,鲁僖公令人将他请入鲁国最豪华的行宫安顿,送去上等食物,殷勤款待。没多久,介葛卢回国,到了冬天,介葛卢再次朝鲁,这一次终于见到了鲁僖公本人,再次受到了鲁国最高规格的礼遇。
同在《左传·僖公二十九年》:“介葛卢闻牛鸣,曰:‘是生三牺,皆用之矣,其音云。’问之而信。”
意思是介葛卢在鲁国逗留期间,一次听到牛叫声,便说:“这头牛生的三头小牛都用来作祭祀了,所以它的叫声才这样(悲惨)。”后来派人去询问,果然如此,人们都啧啧称奇。东汉大儒郑玄为此加了注释:介国是东夷之国,当地的民俗能解兽语,所以葛卢能听懂“牛鸣”的意思。
《列子·黄帝》中记载:“今东方介氏之国,其国人数数解六畜之语者,盖偏知之所得。”意思是当今东方有介国,其国人擅长懂六畜的语言,这即是他们的特别之处。介氏人懂六畜之语之所以能名闻天下,就是从介葛卢开始的。
《青岛百科全书》载:“介国都址在今胶州城献村(此地因居民以赵姓居多,又称赵家城献村)西”。
史璐的《东夷古国兴衰》也提到:“介国都城遗址位于胶州城献村附近,后来一度成为汉代黔陬城。”
青岛科技大学教授王才路的《论青岛古代文化》称:“那时青岛地区部分属莱国,部分属介国。莱、介均为东夷人。……古介国,东西两境分别与莒国和莱国相接。”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高凤翰的《博古图》里有一束莲花,栽在一个原始的三足陶器里,并题诗云:“介子城边老瓦窑,田夫掘出说前朝。阿翁拾来插莲供,常结莲房碗大饶。”
1961年山大历史系的刘敦愿教授认为这是一件古陶鬶 ,是远古人用来盛水或烧水的器皿。从而考证出诗中的介子城在胶州三里河一带,与之不远的就是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三里河遗址,说明古介国也是三里河文明遗存。
《齐乘》云:胶州南五里,春秋之介根,汉计斤县,语音有轻重耳!莒子初都此,后徙莒,今有两塔对立曰:东西计斤。”
又云:高密县西六十里,今胶州故黔陬地,而高密在其西北,此云黔陬在西误矣!《水经》:胶水北过黔陬县西,又北过夷安县东,夷安今高密。则黔陬当在县之东南,《郡国县道记》所谓在今郡东北百一十里者,指诸城言耳。(今胶州在唐及宋初为高密之板桥镇,元佑三年始置胶西县,故《寰宇记》云:黔陬城在诸城东北,计斤城在高密东南也!于氏当元世已立胶州,则黔陬自应云在州南而仍以高密系之非是。)两城夹胶水而立。
《增修胶志.疆域.沿革》载:“黔陬,始皇二十六年置”。这里说的黔陬,是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以介地设置的黔陬县,于隋大业元年(605年)撤消,历时827年。
为什么会出现东西两个黔陬城,《县道记》曰:黔陬,秦所置,在高密郡东北,古介葛卢国也。后移县于胶水西,相去三十里,谓之东西二城,高齐天保间废,介葛卢墓在东城侧。”原来是西迁 了三十里。
东黔陬古城位于今胶州杜村镇赵家城献村 ,也就是当年介国的都城 。“城献”一词从字面上很难理解,当地村民介绍是以古代就这么叫了。
而介国消失的时间应在春秋末年,有两种说法:一说为莒国灭介后,将都城介根城变成了莒国的都城 ;一说亡于齐,即公元前548年,齐将崔杼侵介根城,亡介。齐国灭介后,此城也就成了齐国城池。后秦始皇在胶州境内设黔陬县,县城也在今城献村。到了汉代,胶州境内南部和西南部设一国四县,黔陬县仍是其中之一,后来其他三县和侯国废除,只有黔陬县一直存在。
史载:西晋元康六年(公元296年),黔陬县城迁移至今胶州铺集镇西北,成为高密都城 ,此后为高密郡、平昌郡郡治。而在西晋后期,由于郡制混乱,形成了长达300余年的战乱局面,虽然黔陬城虽在,但归属不定。
西迁后的黔陬古城在铺集镇。据铺集镇黔陬村老人说,建王吴水库以前,也就就是今黔陬村东二里多的原老村址上,还从地下挖掘到薄砖,这些薄砖就是当时黔陬古城用来垒城墙用的。
在当地柳树林有一道天然土岭屏障,靠近邢家岭村,高约20米,叫做“南天门”,据说这就是黔陬古城的南门,在黔陬古城遗址东北角,有个地名叫做“老牛槽”,又叫“花红湾”,曾留有多个神话传说,流传最广的就是那里曾是神仙做买卖的地方。
在当地流传一句谚语,叫“震了古黔陬,出了胶西城”。胶西,即胶州。这句谚语的意思是,古代一次大地震,使得黔陬古城毁于一旦,黔陬古城做为行政中心,移至胶州,时间大约在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至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震后的黔陬古城,最终湮没于荒草瓦砾之中,古城文明也随之沉入沙尘,于是成了一座鲜为人知的“废城”。如果这个传说成立,胶州城也算是“黔陬古城”又一次迁移。
版权声明:文中图片均转载自网络,著作权属原创者所有。经检索,无法确定原创者,故未标明作者。分享此文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无商业用途。如涉著作权事宜,请联系编辑做删除处理,原创作者可联系我们予以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