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字中证道。——唐泪」

有个现象非常有趣。

香港电影的拥趸,派系主义特别严重。

而尤其尤以一些商业价值较高的演员拥趸,表现最为突出。

他们似乎以为,在网络上以言论将其他演员打低,自家的偶像就能雄踞江湖。

故而可见蝇营狗苟,也可见春秋笔法,有泼皮无赖,也有鬼鸣啾啾。

但实际而言。

理性的路人并不屑搭理。

而能与这些人沆瀣一气的群体,又哪来真正的水准可言?

所以请珍惜时间与生命。

远离他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回到香港巨星这个话题。

其实仍有争议。

比如该怎么去定义这个概念,才算合理?

始终坚持认为,所谓巨星,不可或缺的条件,是必须要有无可争辩且过硬的商业票房数据,作品质量和声誉,反而次之。

而在这样的前置条件之下,几乎所有的演技派演员,都要被一言否决。

或许有一些不公平。

但若无商业,又何来电影景象的繁华?

从某种角度而言,电影工业的迭代与进步、不断攀升的大银幕数字和观影群体数据,还真的就是其商业功用在起作用。

所以有个事实,可能会出乎很多人的意料之外。

偶像型演员的大银幕生命,一般而言,不但远比演技型演员耀眼,也要更为持久。

比如现下仍活跃在大众视线中心的香港演员,是刘德华、梁朝伟、郭富城、甄子丹及古天乐五人,除了甄子丹是动作演员身份,另外四人皆可称天生偶像,其他人则或淡出视野,或星光黯淡。

而所谓「浪得虚名」。

是借用前述那些因派系争斗而衍生的恶意言论,转化而来。

再借以理性的方式,去探寻数据底下的奥义。

辗转探求,谁人浪得虚名?

探讨票房成绩,需要遵循两个原则。

其一是电影类型划分,即商业娱乐与小众文艺应该分开看待,其二是只计算主角类型作品,而不包括群戏、配角、客串、特出和龙套情况。

这种方式,可以极大程度「拧干」票房数据中的水分,同时又兼顾合理与公平。

而鉴于很多人,不明白或者是假装不懂什么叫商业娱乐电影,什么又叫小众文艺电影,在这里做一个简单的概念科普。

商业电影专指以获利为主要或唯一的创作目的的电影类型。

艺术电影是指一种着重艺术性、少含商业性的电影,通常具备一些独特的元素。

例如,着重社会写实风格、着重呈现导演创作视野的作者论、注视主角的思想或梦想场景,而非呈现清晰及目标主导的故事。

可能这样的概念解读,很多人会仍然会觉得模糊。

所以或可进一步解读为,但凡动作、喜剧和视觉、特效元素占主导地位的电影,可归类入商业电影范畴,而那些诸如爱情、现实、人文及悬疑、历史题材的作品,就归入艺术电影。

二者之间当然会有重叠,但这个理解应该大致靠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于讨论的人选,也应再做明确。

早已封神的双周一成和李连杰,以及最后的动作巨星甄子丹,可归入另册。

所以这里要谈的演员,系前述五人之四。

鉴于香港年冠、前十票房榜及破纪录数据,大家早已耳熟能详,故略过不谈,而内地电影票房则从一零年代开始跃升,所以从2010年开始至今来做统计。

而即便如此,这也是一个极为庞大的工程,尤其是刘德华与古天乐二人,作品总量惊人,既要区分商业与文艺,又要甄别主演、配角、客串及龙套、特出等类型,确实颇为复杂。

但若不如此,就难以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言归正传。

2010年至今。

以各自参演电影而论,刘德华29部,梁朝伟8部,郭富城25部,古天乐45部。

刘德华的《长城》、《我的特工爷爷》、《追龙》、《铁道飞虎》和《流浪地球2》中都是友情或者特别出演,《澳门风云3》是周润发领衔下的群星电影、《建党伟业》是群星拼盘,而《寒战》、《金鸡SSS》、《我的少女时代》和《花椒之味》都是客串,还有在《唐人街探案3》中系彩蛋出场,该12部电影不计入票房。

故而刘德华在这个阶段主演电影18部,其中商业电影15部,小众文艺电影3部。

梁朝伟8部电影都系主演,其中商业与小众各占五成。

郭富城的《全球热恋》、《越来越好之村晚》属于群戏拼盘,《道士下山》是配角、《梦想合伙人》系客串,该四部电影不计入票房。

故郭富城该阶段总计主演电影21部,其中商业电影10部,小众文艺电影11部。

古天乐有特别演出的《毒诫》、《开心魔法》和《梅艳芳》,友情演出的《六福喜事》,配角的《封神传奇》,以及群戏电影《最强喜事》、《八星抱喜》和《真·三国无双》,皆不计入票房。

综合而论,古天乐阶段主演电影37部,其中商业电影25部,小众文艺电影12部。

有了这样一个分类,具体数据就一查便知。

大致可以如是总结。

刘德华在兼顾作品数量和票房稳定度上,可列四人之中第一。

郭富城与古天乐,皆呈现总体票房曲线跌宕起伏的情况,或与二人皆有多部小众类型电影有关。

梁朝伟作品数量偏少,但基本票房情况较为稳定。

头部高票房作品,刘德华与郭富城各有千秋,二人分别手握《扫毒2》、《拆弹专家2》和《西游记之大闹天宫》、《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及《无双》,梁朝伟与古天乐略逊。

当然可能刘德华拥趸会认为《流浪地球2》也可视作主演。

但简单点说,该电影前作优势占比几何、庞大投资占比几何,而吴京的个人因素又占比几何?

所以这个问题可能只关乎统计口径,无伤大雅,也体现出票房因素的复杂性。

而如果从商业策略角度考虑,似乎可以认为,刘德华做出了最正确的选择,他以商业电影为主力,小众电影仅作点缀。

与之相反的是郭富城,当一个商业型演员的小众电影占比超过五成,必然意味着落差式的票房曲线。

古天乐可以用大量商业电影去「冲抵」部分影片票房的不理想。

梁朝伟受到的影响则较小,他也很早就开始了大片路线。

但重点其实并不在数据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述四人皆是资深演员。

而当他们跨越了数十年影路,心中所求和来路,其实都已分明。

也并不需要去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

所以撇开问题之作《风再起时》,即便郭富城再度遭遇《断网》求新不成的挫败,也并不会对其后续影路、地位造成多大影响。

但有一个看法,如鲠在喉。

内地电影市场,已经呈现口碑与品质为王的态势,想要赢得市场,影片与口碑逻辑必须过硬。

这尤其对香港电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再拿《断网》和此前上映的《神探大战》做一个简单对比。

其实这两部电影都出现了剧情漏洞和逻辑问题,但市场的反馈可谓天壤之别,是郭富城不及刘青云有票房号召力吗?

当然不是,《神探大战》有前作、编剧和导演光环的加成,也有旧式港片「一打到底」的硬朗风格,且档期非常特殊,上映前19天,除了早两周左右上映的《人生大事》,就只遇到一部口碑垮塌的《外太空的莫扎特》,加上凶猛的宣传攻势,最终票房一举冲破七亿。

《断网》则遭遇了余威未歇的《流浪地球2》和《满江红》,甚至还有同属粤语片种的《毒舌律师》的狙击,再后来当《保你平安》和《回廊亭》上映,其防线就被轻易击穿。

而在剧情单薄之余,电影偏偏还尝试去追求新意,但很明显,这是一场失败的「实验」。

再进而探讨,香港电影或正在一步步失去对内地观众的吸引力。

回到几大影星来讲,守成不易,需要更加审慎地面对题材、剧本和主创团队的选择,若抱残守缺,或者贸然突破,《断网》就是一个尤其典型的范例。

在香港电影的余晖年代,谁人不想留下更深刻的印记,与更辉煌的商业佳绩?

所以非但刘德华想要票房,郭富城与古天乐乃及梁朝伟同样如此。

但这其实并不仅是个人号召力的比拼。

所以回到本文题目。

谁人浪得虚名?

其实无须理会网络恶意。

他们每个人,都绝对值得影迷的尊重。

因为他们都在力证。

港片未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