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富了一方百姓!内江这“棵”菜不简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资中冬尖

青菜,每到岁末冬至时便陆续上市。在内江,这种普通的蔬菜,经过特殊工艺腌制,便华丽转身成为冬尖。冬尖可登大雅之堂,也能进入寻常人家,能完美地融入炒饭、烧白、馅料或汤中,成为不少人家的餐桌“刚需”。2011年6月,“丰源”资中冬尖生产工艺被列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月9日,记者来到四川省资中县丰源食品有限公司,探访冬尖的“前世今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酱园内景

传承300多年的工艺

资中冬尖,最早出于广大农村群众之手。在生活实践中,他们将青菜腌制贮备待用,保障了在青黄不接的季节有菜吃。

冬尖的制作技艺源于古资中民间,相传后周时期磐石县(即今资中县)城郊沱江之滨,住着一对农民夫妻,以采药为生。他们的家门前有块菜地,多种青菜,二人将吃不完的青菜加盐制成咸菜,装入坛中,埋入地下。一段时间后,上山采药的丈夫归来,妻子杀鸡煮酒,并将埋在地下的坛子掘出,开坛后腌菜芳香扑鼻,经久不散。消息传遍村寨,村民们依法腌制,代代相传,便成为冬尖。

冬尖规模化制作可以追溯到清康熙年间。据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编修的《资州志》(今资中,古称资州)记载:“资州酱园,制造冬菜,旧颇驰名,远销至湖北、上海、北京,近则川东、川西各县”。标名曰“资州冬菜”,可见资州冬菜300多年前就是名品。

传统小青瓦房酱园

据史料记载,沱江河畔,苏家湾一带的陈永礼创建兴盛永酱园,成为冬尖制作工艺第一人,开始了规模化制作冬尖。民国初年,兴盛永酱园由第八代传人陈锡奎接掌。资中冬尖的名声越来越大,资中先后成立了德丰享、天福兴、贞记等十来家酱园,形成资中酱园的兴盛气象。

冬尖成品

1928年,资州兴盛永酱园由陈氏家族传承人陈子祥经营。此时,酱园厂鼎盛,拥有师傅、帮工、学徒,多达七八十人。每到冬季繁忙期,雇用大量短工,所生产的冬尖通过销售和馈赠运往全国各地。北京、上海、武汉、宜昌、成都、重庆、泸州等地设有货栈和分店。

1951年3月,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步恢复和发展,资中城区的13家酱园联合组成了“资中县城区酱园生产联营社”。1955年9月,“资中县酿造厂”正式经营,由第九代传人陈吉思任冬尖制作技术科长,职工人数增至98人,成为资中解放初期的四大企业之一。此后,冬尖制作工艺薪火相传,至第十代传人李碧山,第十一代传人彭立前(至今)。

几百年来,资中冬尖经过十几代传承人的薪火传承和技术创新,其精湛的传统工艺日趋完善。

十多道工序里的匠心

从1967年1月企业正式宣布为全民所有制国有企业“资中县丰源酿造厂”,到1998年股份制改造完成,正式更名为“四川省资中县丰源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永远不改的是冬尖“家的味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机械化传送

经过多年沉淀,“丰源”牌资中冬尖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进步, 以其独特的品质和风味,曾获得四川消费“金奖”等荣誉,位居“巴蜀四大名腌菜”前列,被誉为纯天然绿色食品。

冬尖原料是青菜,青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经加工制作、自然发酵后,其菜黄褐油亮、香气四溢、味带回甜、质地嫩脆、营养丰富。“百里闻香不是花,酱醋麻辣冬菜芽 ”,这是民间对它的赞誉。

自然发酵

资中冬尖的特殊风味,源自传统制作工艺。据资中县丰源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介绍,资中冬尖的制作过程颇为讲究:原材料冬菜在种植过程中要求不施化肥和农药,成熟收获后经风脱水、择剪、取其嫩尖、加盐腌制、反复揉搓、围包脱水、装坛密封等十多道工序,数年后自然成熟,发酵期间不添加任何香辛料,由微生物自然发酵而成,被誉为纯天然食品。

冬尖生产现场

青菜成为冬尖的漫长过程中,“过筋过脉”之处是至少保障三年窖藏,精品冬尖更是长达六七年窖藏,在腌制过程中,需日夜跟踪管理,精准把控冬尖的味、色、形变化。

称重装袋

“随着时代发展,冬尖装池至密封发酵过程中,我们将原来的河沙覆盖变为精盐覆盖。”彭立前的儿子彭波表示,新时代的冬尖制作,更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一棵菜富了一方百姓

细嫩冬尖,系历史文化名城资中的名优土特产品。多年来,“丰源”牌冬尖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品牌食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包装好的冬尖

从1687年有历史记载以来,经过代代传承人提升发展,资中冬尖与“内江大头菜”“宜宾芽菜”“涪陵榨菜”合称四大名腌菜,被收入世界名特产品大全,先后荣获了国家和省市的各项殊荣。

从20世纪50年代的联营社实行公私合营、注册“丰源”商标,到目前年生产能力达6000吨,资中县丰源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规模。而今,基地建设卓有成效,面积达到1300公顷。每到冬至前后,四川省资中县丰源食品有限公司收菜队伍浩浩荡荡进入资中银山镇、孟塘镇、龙江镇等规模化青菜种植区域收菜。其生产基地已于2003年通过四川省无公害基地认证,其生产的细嫩冬尖也于2004年被国家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2006年获“四川老字号”称号,2008年5月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证书”。其构建的贸、工、农一体化生产经营格局,带动了一方农民增收致富,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细嫩冬尖

一道菜,就是一道风景;一道菜,就是一段历史。300多年的冬尖制作工艺,让青菜的一叶一茎,成为社会各个层面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佳肴,尤其是远在他乡的内江人,一包冬尖,就能香了记忆、浓了乡愁。那馥郁的香味里,承载着历代冬尖制作人对冬尖制作传统技艺的坚守、传承、发展,诠释了他们“守”与“变”的拳拳匠心。

文图:邹 明

编辑:杨惜寒、古佩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