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是以科技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路径,是技术与产业实现良性互动的坚实基础,也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加强创新链产业链融合”,要求“狠抓创新体系建设,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推动我国产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需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带动作用,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加快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年来,昌平区精准把脉集中蓄力,出台多项政策积极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围绕产业链核心需求部署创新链,以创新链为支撑助推产业链升级。2022年,全区新设立市场主体37083户,同比增长33.8%,位列全市第1;市场主体总量达193020户,同比增长14.48%,位列全市第3。昌平区不断强化“一库四机制”管理,“两区”新增入库项目数达到416个,累计新增投入资金总额达到643亿元,提前超额完成市级任务,其中自贸昌平组团现有市场主体10156家,提前完成三年发展目标。未来科学城“两谷一园”发展生机勃勃、喜报频频,全区创新发展呈现新局面。

创新能级持续提升 优势产业加速集聚
加快建设

具有全球领先水平的“生命谷”

“围绕‘一核一带两片区’总体布局,昌平区将加快实施一批重点项目,产业用地总面积约5600亩,规划总建筑规模约650万平方米,预计未来3至5年可新供应高品质医药健康产业空间约450万平方米。”3月3日,昌平区发布了生命科学创新走廊空间布局方案,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与此同时,昌平区还将加快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配套教育、医疗、商业、商务等服务设施,真正营造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良好发展环境。

科技创新是驱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经过20多年发展积淀,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以下简称生命科学园)已经聚集了昌平实验室、北生所、脑科学中心、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等一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入驻了600余家创新型领军企业,汇集了300余名顶尖科学家和高层次人才。

丰富的创新人才储备为园区带来了创新产业集聚效能。生命科学园紧抓“两区”建设契机,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强创新、以开放增活力,围绕生物技术、数字技术两大核心驱动力,聚焦数字+医疗尖端赛道,占领前沿生物技术全赛道,升级创新药械及特色检疗增长型成熟赛道,持续做强产业集群,促进创新链、供应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发展。目前,园区内知名科学家创办企业累计达68家;诺诚健华创新药物基地、科兴高精尖产业转化基地、百济神州创新药研发 中试基地等一批重点项目加速建设;飞利浦、默克等全球500强企业与昌平区对接,共建创新中心,推动产业升级;生命科学园不断完善推动创新制度体系建设,推行医药健康产业促进政策,首批项目评审共有71家企业获益,兑现资金8373万元,园区产业集聚效应不断增强。

产业集聚带来的是创新成果的不断涌现。2022年以来,生命科学园加快释放科技创新潜能,涌现出细胞焦亡抗肿瘤免疫功能重大发现、高精度个性化脑功能剖分技术等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原创成果,百济神州“泽布替尼”、诺诚健华“奥布替尼”等一批中国原创新药走向世界,博雅辑因基因编辑药物、数坤科技心血管AI诊断软件等一批全球全国首创产品陆续推出。

科技创新是驱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新技术不断涌现、产业转化和扩散融合,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未来,生命科学园将继续以服务北京国际科创中心建设为牵引,以引领实现全区产业倍增计划为目标,进一步培育产业集群,推动昌平实验室核心区和配套项目建设,大力引入知名科学家创办企业,加快推进重点平台建设,强化与专业团队、专业机构的合作,促进技术、资本、服务等各类要素协调联动,加快建设具有全球领先水平的“生命谷”,为全区打造医药健康千亿级产业集群提供有力支撑,成为北京乃至全国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创新源和增长极。

提升央地协同质量 攻关未来科学技术
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能源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月23日,未来科学城数字双碳产业加速器启动,将依托全区能源类中央企业的优势资源、“能源谷”的产业与政策体系、沙河高教园的教育与研发力量,通过打造开放创新活跃的产业生态,开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扶持技术创业,加速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服务于大企业开放创新、产业生态建设和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在“能源谷”形成数字双碳产业链条齐备、创新创业活力迸发、产业生态系统高效运转的态势。未来科学城数字双碳产业加速器将在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和昌平区政府的指导支持下,由碳力加速和未来科学城集团共同运营。“北京未来科学城数字双碳产业加速器就是数字双碳产业链的组织者、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构建者。”北京创业孵育协会理事长、碳力加速创始人颜振军介绍,“企业将在加速器内进一步深化交流合作,产生新的创意、新的企业,‘能源谷’在数字双创领域的创新和创业生态将更完善、更活跃。”

作为北京建设国际科创中心枢纽型主平台,未来科学城战略位置突出、创新资源富集、发展空间广阔。未来科学城东区围绕先进能源主导产业,布局碳捕集、氢能、先进储能等领域,坚定不移践行国家“双碳”战略,加速构建能源领域技术创新源头和产业高地,坚持内外引入“双搞活”,推动央地合作21项任务落地,促进央地、央校组建创新联合体,支持北京智慧能源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全力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能源谷”。

央企在能源领域的深耕让未来科学城能源产业集聚能力显著提升,成为北京十大高精尖产业先进能源细分领域核心承载区。2022年,未来科学城东区涌现了4500伏IGBT芯片、大功率铁—铬液流电池堆等全球首创成果。另外,未来科学城推进49项发展提升重点任务(项目),兵器工业集团、中铝空间建设等项目开工建设,央企项目开工面积达到前五年综合的1.3倍;昆仑北斗、能源数字产业园等一批优质项目进驻未来科学城,12家央企下属机构注册落地,750余家能源企业持续聚集,零碳中国研究中心、航空材料研究开发联合实验室揭牌成立,央企“三率”持续提升,不仅拉动了当前投资,更为昌平未来发展积蓄了新的能量。

2023年昌平区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深化未来科学城体制改革,攻关未来科技、发展未来产业、集聚未来人才,突出教育优先发展,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在昌平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未来科学城管委会坚持一手抓央企、一手抓能源两条主线,全力以赴推进未来科学城高质量发展。昌平区立足区域定位和产业特色,扎实推进“四区”建设,未来科学城“能源谷”将继续积极培育主导产业,做实“科学+城”配套服务,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为更多优质科技企业和团队提供发展平台和创新沃土,努力把“能源谷”打造成为践行国家“双碳”战略的新名片。

紧抓成果源头供给 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扎实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近年来,昌平区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通过服务保障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紧抓成果源头供给,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积极开展“揭榜挂帅”“科技副总”等工作,持续做好技术登记、抢抓成果源头,力促优质科技成果产出,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聚焦成果落地,持续增强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中石油、华北电力大学、矿大等央企高校全面参与能源国家实验室建设,全力争取清华大学14个全国重点实验室集中落地南口镇。2022年,全区技术市场认定登记技术合同2390项,成交额362.6亿元,排名由2021年的全市第七提升至全市第六;成交额同比增长101.2%,增速排名由2021年的全市第五提升至全市第四。

围绕产业发展需求,释放高校科创潜能,畅通成果转化渠道,以校城融合赋能高质量发展。昌平区紧抓成果源头供给,紧密联动辖区北大、清华、北航、华电、北生所、全球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等高校院所,持续开展成果挖掘、征集,征集颠覆性技术项目160余项,新能源赛道、生物医药赛道前沿技术200余项。2月22日,昌平区在硬科技成果转化与投资论坛上预告将发布《昌平区校城融合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研究制定《北京市昌平区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暂行办法》,推广实施“科技副总”柔性引才机制,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全面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技术的落地运用,需要优质的科技成果转化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支撑。以“孵化—研发—市场转化—加速—投后”全生命周期为主线的北京飞镖国际创新平台一期于2022年1月投入运营以来,已入驻神济昌华、华深智药、深原质药、BI等12家企业,企业融资总额已达8亿元,成功毕业企业2家。

“2022年,飞镖服务模式入选市‘两区’建设第二批实际改革创新实践案例。”北京飞镖国际创新平台副总经理江茂华介绍说,目前飞镖二期工程正在加紧建设,预计5月投入使用。二期工程对标国际顶级生物医药研发实验室标准,设计和建设有Class A级别的共享实验室、独立实验室、临床前研究实验室,能容纳近40个创新项目入驻,让更多优质的创新资源实现就地落地转化。

打通创新关节点、塑造竞争“杀手锏”,需要在科技成果转化上持续发力。今年,昌平区将密切联络高校、科研机构,持续挖掘、征集优质科技成果,探索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为全区成果转化项目链接优质投资资源,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率与成功率;不断完善创新生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凝聚“硬科技”力量,打造更具地标特色、更富产业活力、更加开放互联的昌平新名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记者:石晶

微信公众号:beijingshichang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