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有不少市民反映
湖边的地面上、
露出水面的石头和植物茎叶处,
都能看到许多
桑葚般大小、粉红色的不明物体。
这是什么东西?


这些粉色物体,
正是福寿螺的卵聚集而成的。
福寿螺卵块呈椭圆形,大小不一,
卵粒排列整齐,呈鲜红色,
小卵块仅数十粒,大的卵块可达千粒以上,
远看像朵粉红色的“花”,
是个不折不扣的“蛇蝎美人”。
近日
湖南省疾控中心发布提醒
市民食用田螺需特别注意
注意区分福寿螺和田螺
当心病从口入!
别把携带寄生虫的福寿螺当成田螺
田螺也是湖南人餐桌上常见的美食,在夜市上尤为受欢迎。
“很多人将福寿螺认成了田螺。”湖南省疾控中心应急办主任刘富强介绍,福寿螺是一种入侵的生物,原产地在南美洲地区。由于福寿螺外观与田螺相似,许多人可能会误将其当成田螺。
福寿螺体内存在大量的寄生虫,最多有6000多条,最可怕的是一种名为“广州管圆线虫”的寄生虫,它可寄生在人体大脑中,严重时会导致痴呆、失明甚至死亡。并且,这些寄生虫不能完全被高温杀灭,即使是烹饪好的福寿螺仍然存在活的寄生虫,食用后极有可能感染。因此,即使不是所有的福寿螺都携带寄生虫,为了健康,仍然不建议食用福寿螺。
如何区分福寿螺和田螺呢?刘富强介绍,可以通过颜色来分辨,福寿螺颜色相较田螺更黄,同时二者的椎尾也有区别,田螺的椎尾长而尖、福寿螺的椎尾呈圆盘状;田螺的螺盖小而圆,福寿螺的螺盖又大又扁,福寿螺的个头也比一般的田螺更大。
“福寿螺的外壳也可能存在寄生虫,用手触碰后也有感染风险。”刘富强提醒。
福寿螺有没有毒?
能不能吃?
听听专家怎么说。
一只福寿螺,竟有千条虫
福寿螺原产于美洲,上世纪80年代,福寿螺被当成可食用的经济型螺类引入我国后,迅速适应我国本土环境,对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危害。
它们在温暖、湿润的自然环境下,繁殖能力惊人,每只螺一年能多次大量产卵繁殖;成螺即使在无水和无食物的恶劣条件下,也能以休眠方式生存下来。
湖南汉寿县农业农村局农机推广研究员戴清明等专家说,近年,福寿螺高发的稻田,幼体福寿螺每亩密度最高能超过10万只。一些地方已经将福寿螺灭杀、清理工作常态化,防治任务很重。
汉寿县沧港镇新兴社区种粮大户刘志军说:“前年我家200多亩田,有170多亩发生福寿螺灾害,有的稻田每平方米能找到20个成螺,几天时间就能把田里的禾苗吃得一干二净。”
目前,福寿螺已经被列为重大危险性农业外来入侵生物之一,不仅是农作物以及水生生物的“杀手”,而且对人类健康也具有较大的杀伤力。
曾经有专家对福寿螺进行过实验,发现一个福寿螺体内的寄生虫可以多达6000条,未煮熟食用后,轻则发烧拉肚子,重则危及生命。

福寿螺和田螺
傻傻分不清?
民间有句谚语——清明螺赛肥鹅。螺肉是餐桌尤其是夜市上一道美味佳肴。
福寿螺和田螺外观相似,一些消费者难以区分,误将福寿螺当田螺食用,导致悲剧的发生。
实际上,这两者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
首先从个头来看,成年福寿螺体型要比田螺大很多;
再从颜色上来看,福寿螺颜色偏黄,而田螺偏青褐色;
另外,田螺的尾部呈椎体形,盖头是片圆形,而福寿螺尾部很短,盖头偏扁,整体呈圆盘形,大家可别再傻傻分不清了。

这些食材必须煮熟
黄鳝、小龙虾、淡水鱼、火锅肉等常见食材,如果不经煮熟即食用,也有感染寄生虫风险。






4招远离寄生虫
老话说,“病从口入”,平时一定要注意卫生、把食物彻底烧熟煮透。
教大家4招远离寄生虫:

你能分辨田螺和福寿螺吗?
快转发给家人朋友看看。
来源:湖南疾控、央视网快看、半月谈、人民日报
编辑:刘小丹
复审:马林虹
终审:罗锴
科普湖南向广大读者朋友征集优秀的科普文章、微视频、动画、H5等,欢迎各位前来投稿,投稿邮箱:kphn2015@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