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宦帖》

亦称《省别帖》,为《十七帖》丛帖第十五通尺牍。草书,6行,53字。王羲之在信中对周抚对家人的问候表示感谢,提及自己的妻子的情况时,对其病重非常担忧。信中还问及陶侃家人和一些同僚的近况。《中国书法全集》对《远宦帖》的书法风格评价为“偏锋侧锋甚明显,体势多有章草意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羲之《远宦帖》草书(摹本)

纵24.8厘米,横21.3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远宦帖》亦名《省别帖》,是王羲之草书的代表作品,墨迹本,无款,为唐人摹本。书六行五十三字,字字精妙,卷首有徽宗赵佶瘦金书签。

【原文】

省別具,足下小大問為慰,多分張,念足下懸情。武昌諸子亦多遠宦,足下兼懷,并數問不?老婦頃疾篤,救命恒憂慮。餘粗平安,知足下情至。

【大意】

看到你另外来的信,问候起我家里的大大小小,甚为感谢。大家多分散各地,感念你的挂念之情,陶武昌(陶侃)诸子亦多远在各地作官。你同时亦多关怀,都常通信吗?我的老妻最近常病重,为了病危抢救常担忧。其他人都大致平安。非常感念您的情深意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注公众号:古代艺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帖首见于《法书要录》卷十右军书记。《宣和书谱》即称《远宦帖》。《十七帖》、《淳化阁帖》、《大观帖》、《鼎帖》、《宝贤堂帖》等均有摹刻。

《远宦帖》是王羲之的一通尺牍。信中王羲之对周抚及家人的问候表示感谢,提及自己的妻子的情况时,对其病重非常担忧。关于帖中提到“武昌诸子亦多远宦”中的“武昌”之意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是:“武昌”指陶侃。陶侃(257年至332年)于其晚年,即330年(咸和五年)时镇守武昌,周抚即于此时至武昌,后迁建监巴东,刺史益州。右军于332年(咸和九年)参庾亮军事,时与周抚往还最密。故此一书信当在其前后所致周抚者。

另一种观点是:“武昌诸子”是指在武昌的同僚。“武昌诸子亦多远宦”,这是怀念旧友的话语。王羲之于公元334年(晋成帝咸和九年)赴武昌为征西府参军,当时同僚,有殷浩、孙绰、王兴之等。周抚因于公元332年(咸和七年)失守襄阳奔武昌,正免官赋闲。因此王羲之与周抚多交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具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下小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问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慰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足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武昌者(诸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子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足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兼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数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疾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救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粗平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知足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情至

《远宦帖》草法以简约为主,虽间有萦绕,亦简略不繁。粗看字字独立,一字一态,细赏则组合呼应,变化微妙,如首行之“省别”二字墨重笔连,第三字“具”,笔虽断,意相连,三字构成一组合,“足下”二字笔划极简,成一组,“大小”横向取势,成一组,“问”字,横向独立,承上启下,与“为慰多”三个纵向字顺利转换。王羲之利用字组、字间、字形及笔划的轻重变化从容地写完了第一行整行,定下了整件书作的基调。如果说首行字墨饱笔重为特征,从第二行起,开始有轻重的显著变化,跳跃而极富节奏感,从容中,显现出书写的欢快节律,如妙曲之悠扬婉转,凡重音者如“悬情”、“远宦”、“兼怀”、“并数问”、“妇顷”、“余粗”等,如天女散花,撒落其间,顾盼生姿,跌宕自然。

若首行有端庄之态,则二行活泼、三行瑰丽、四行老成、五行内敛、六行意犹未尽,观其布白,神闲气定,左右盘桓,一路悠闲自得,可谓一字有一字之容,一行呈一行之态,极尽变化。品之如吟律诗,平仄合韵,悠扬起伏,其意深远。王羲之作品之所以夺人心魄,不仅在于其丰富多变,更在于他随兴所至地将这诸多的变化统一于晋人的风雅之中,和谐自然,大美不言。

《远宦帖》的新意,正在其出入古今,游刃有余,使新体不失古意。晚年的王羲之书艺以至化境,他不可能一板一眼地去写章草,但他在章草上的深厚积淀又不断地从腕下泛起,从旧的体式中发掘出新鲜的因素,形成一种古今交融的形式,这正是王羲之的高妙之处,他的作品是经典,他的创作方法也给我们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