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结硬寨, 打呆仗”是一种传统的用兵谋略。

曾国藩曾以此勉励他的湘军,最终击溃太平天国,成为位极人臣的一等公爵。

但若问到底哪一战是平灭太平军的关键一役,不熟悉历史的朋友大概很难脱口而出。

事实上,唐朝历史上,也有这样一场彻底扭转安史之乱局势,挽救唐王朝命运的大决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就是这样一场大战役,史书记载却只有寥寥数笔......

香积寺外大决战,安史之乱自此平

这场战役就是安史之乱的转折点,为郭子仪收复两京铺平道路的大唐香积寺之战

参战双方是郭子仪所实际指挥、肃宗长子广平王李俶(后来的唐代宗)挂帅的15万唐蕃联军;

与刚刚弑父的安禄山二子安庆绪所率11万”伪燕军”,以玄宗时代装备最强的唐军。

郭子仪像

15万对11万,如果放于其他时代,如此规模的对垒恐要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之久。

比如,曹操与袁绍的官渡之战。

2万打11万尚且打了一年。

再比如,谢安大破苻坚的淝水之战,也是几十万将士级别的厮杀。

算上前期,该战役总共打了6年。

而香积寺一战,15万唐军伤亡7万,11万叛军被”阵斩”6万、被俘2万,仅仅发生于8个小时之间。

更神奇的是,8小时内,交战双方的几十万将士伤亡交换比,始终保持在1:1左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显然,双方每时每刻都在冲锋。

任何一方都无明显优势,但又都丝毫不敢后撤。

因为一旦后撤,就会形成溃败之势,被敌军先锋驱赶着冲垮整个己方阵营。

前有冲锋的敌军,后有手执白刃的督战队。

左右又无任何可供遮挡迂回的山丘森林。

大唐帝国过去的两股王牌军事力量,就这样被架在这片净土之上。

香积寺之战示意图

最终,因为总人数上的优势,唐军耗到叛军无力支撑的时刻。

其后艰难惨胜,拨开了挡在长安面前的最后一簇荆棘。

《资治通鉴》记载了当时战斗的场面:“自午及酉,斩首六万级,填沟堑死者甚众。”

“斩首六万级”是个什么概念呢?

明朝阵斩破千,就够得上封伯的功勋。

这一战,唐军斩首六万,也算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历史记录。

经此一役,安史叛军由盛转衰。

“二贼暴兴而亟灭” ,主力几被耗尽。

其余残部也自此疲于自守,再难进取一步,彻底没有了当年安禄山统率下弹指间席卷两京的威风。

安禄山与唐玄宗、杨贵妃夫妇

但是,对于唐军而言,损失也同样惨痛。

这次绞肉机一般的对决,几乎打光了唐朝最后的精锐安西军与北庭军。

郭子仪亲自节制的朔方军也遭遇重创。

这使后来的唐朝中央,失去了对地方藩镇与边域各族的武力压制。

香积寺之役后不久,王师收复长安。

这本是一个足以彪炳史册的荣耀时刻。

不料,让所有人大跌眼镜之事出现了。

五千参与平叛的回纥兵“奉旨”劫掠长安。

彼时,他们就如同后来的金兵入汴梁一般,搜男霸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见此情形,数万官兵却无动于衷。

因为,作为出兵助唐的条件,唐肃宗李亨曾答应他们:“克城之日, 土地、士庶归唐, 金帛、子女皆归回纥。”

大战若要留美名,以少胜多加奇谋

讲到这里,也许你就能嗅到一丝大唐君臣的窘迫与无奈。

也正因此,这样的一场决定国运的历史性胜利,没有被后世史学界浓墨重彩的宣扬渲染。

毕竟,唐军并非昂首挺胸步入长安城的。

甚至为了重新夺回长安,”出卖”了这里过去百余年间都义无反顾效忠天朝的龙袖骄民。

当时的唐军,与其说是胜利者,更不如说只能算是“幸存者”。

在拿六万首级去邀功的同时,还有数量差不多的战友尸身有待掩埋。

不仅如此,一个尴尬的事实是,血统纯正的大唐天子,几乎是用一支各部族拼凑的”杂牌部队”,去剿灭一支帝国血统更纯正的大唐官军。

《旧唐书》直接记载“广平王领蕃汉之众收西京”

原来,在参与香积寺战役的郭子仪麾下有各路官兵。

如,吐火罗叶护部(今阿富汗)占5千人,于阗军占5千人,回纥部占5千人。

另西南蛮族各部也都有派兵,15万军阵有不低于4万胡人。

广平王李俶

这其中,回纥部的参战还是明码标价的。

反观安史之乱的”叛军”,除了主帅安禄山是粟特人、史思明是突厥人之外。

从谋臣到军将,唐人占了大多数。

所以,这样的一场仗,即便胜了,在后世特别留意胡汉之分的宋明史学家眼里,也实在没什么可值得标榜的。

另外,从战争进程的角度去讲,香积寺一战,实属一场没有任何戏剧性可言的正面硬碰硬。

两边都由当世名帅统领。

战场态势也不容许他们再去施展什么奇谋与迂回。

这更像是一场“军运会”。

在限定的场地和规则内,全天候比拼将领与士卒的综合军事素养,技优坚韧者胜。

凡此种种,都让这场大战不太被后世之人所津津乐道。

实际上,不难发现,被中国历代学者所推崇的几场古代名战役,都需具备这样几点共通之处。

即,以少胜多、文人或儒帅担任统帅、奇谋妙策主导战局、胜果大损耗小等。

比如,赤壁之战,火攻致胜。

诈降得逞,孙刘联军3万破曹军20万,诸葛、周瑜二儒帅运筹帷幄中樯橹灰飞烟灭。

赤壁之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昆阳大捷,书生刘秀领兵,7000破42万。

危难之际,他派出奇兵,直取敌方统帅大帐,攻其要害一击得手。

夷陵之战,陆逊以退为进,诱敌深入,火烧连营后发制人。

5万吴兵大破10万汉军,逼得昭烈帝白帝城托孤。

而反观香积寺一战,和其中的任何一点都毫不沾边。

甚至处处反其道而行之。

以多胜少、武将担当胡人立功、老老实实打呆仗、杀敌八百自损一千。

但不得不承认,论战果,这一战对自行即位的新君唐肃宗和风雨飘摇的唐朝廷具有生死成败的意义。

但论成本,则颇有些”折寿祈福”的意味。

以不惜代价的胜利,换回唐廷以傀儡般的躯壳,继续苟延残喘150年。

论战争艺术,不取巧而取拙,不结硬寨也要硬着头皮打呆仗,不符合传统文人士大夫的谋战情节。

按主张“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的《孙子兵法》去划分,则属于“下策”。

是故,也许是担心这种损兵损民,却只为君王带来实惠的战法,为后世之君所效法。

掌握笔杆子的士人集团,不愿对其过多提及。

这使这场惊天决战始终在历史上籍籍无名。

唐人往事宋人记,史书增减有用心

中国历代王朝历史,都是由下一朝代书写,唐朝也不例外。

我们今天领略的唐代丰功伟绩与唐人侠气浪漫,与宋人所修唐史的追述记录不无关系。

但对香积寺一战,宋代史书确实没有给予过多褒扬与仰慕。

其只描写了此战惨烈程度与牺牲之大,和客观上对安史之乱平息的转折意义。

再看这场战役唐军方面的几位主要参与者。

郭子仪作为副元帅,固然是能文能武、忠君爱国的儒家楷模。

但他在这场战役中只是按部就班、稳扎稳打,缺乏“表演”,戏份太少。

前军主将李嗣业,倒是身先士卒,率领陌刀队打开局面。

但他是一位纯武将,并在此之后很快就战死。

形象仅停留在“勇猛二字”。

仆固怀恩的功劳比李嗣业还大。

仆固怀恩像

他本人是铁勒族。

为了拉拢回纥,其还送自己两个亲女儿代皇帝公主去和亲。

但他后来被宦官挤兑到反叛,被郭子仪平灭。

自然,留下这一污点也无法被史书过度称扬。

所有这些,都是后世史官没有对这场惊天决战过多着墨的原因。

不仅如此,唐人自己的诗歌也未对这场对决留下类似《赤壁怀古》一样的咏叹。

只有王维的一首《过香积寺》,单纯描绘了寺院幽胜的环境。

末尾一句“安禅制毒龙”,用于形容郭子仪面对胶着的战场态势。

他阵脚不乱,冷静采取了最稳妥的制胜之法,降服了安史叛军这条“毒龙”。

结语

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香积寺之战决定了大唐国运。

其以釜底抽薪之势,将安史叛军有生力量消耗殆尽。

但这样一场中兴大唐的大战役,因缺少儒将的奇谋、诡谲的战术等,并未被修撰唐史的宋朝士大夫刮目相看。

它只以最低篇幅照实记载,未予渲染烘托。

只能说这就是历史,生动又鲜活的历史。

参考文献

《资治通鉴》

《旧唐书》

《新唐书》

《孙子兵法》

《过香积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