挟洋自重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xié yáng zì zhòng,意思是指倚仗外国的势力抬高自己的身份、地位。这个成语通常用于贬义,表示对某些人或某些政权依靠外国人势力或抓住人的弱点强迫人服从的行为的不满和批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挟洋自重之中的“洋”,不是指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北冰洋这四大洋,也不是指一些区域的海面,譬如地中海、红海、黑海、里海、东海南海。这里的洋,主要是地域概念,一般视为非诞生于这里,且可以反对的一切都可以“洋”。

这个成语的典故可能来源于清朝末年。彼时列强入侵大清国,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官员和亲西方的改良派分子,利用外国人的势力来维持自己的统治或推行一些对大清国不利的政策。他们普遍被爱国志士和革命者所鄙视和反对,“挟洋自重”这个成语流行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儒家网发布文章《中国人应该如何过“圣诞节”诸洋节》,认为洋火方便了我们的生活,洋教却排斥我们的生活方式,洋节更是以所谓文明的姿态挤压我们的文化和心理。文章进一步指出,近代以来,地方性的西方文明僭越而为普世文明,挟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的强势席卷世界,造成非西方世界精英分子的内在自卑情结和整个世界由内而外的西方化。洋节是伴着洋教和“洋火”进入中国的,曾给习惯了世俗化生活的中国人带来莫大的困扰。洋火方便了我们的生活,洋教却排斥我们的生活方式,洋节更是以所谓文明的姿态挤压我们的文化和心理。

人们逐渐习惯了洋火和洋节,传统的本土节日的假期太短,远远不及大清时代。大清时代的三大节日:端午中秋过年,每个假日的公休日都远超过了三天,由于大清的工作离家不会太远,如果加上春运因素的影响,现在的公休日需要10天才约等于大清的三天。

洋火还在,从火柴到了各种新式的打火机,老式的火镰子再也回不去了。

大清国也还在,在电视机电影里面。

人民日报和多个部级单位很多篇文章和回答记者提问,多次指出“挟洋自重”没出路,可见“挟洋自重”的前世科学开路,后生可畏不行了。

洋火自然也不是洋,当然不反对洋火,现在几乎也不再用火柴;其他可以反对的“洋”,应该都没有前途。汽车,也没有叫着洋车呢。

经过百多年奋斗,人已能生产并不断创造人类现代生活所需的各种器物,洋火、洋车等名词泛滥的时代早已一去而不返。“洋”没了,土气回来了!

未来,“挟中自重”就要成为洋人讨论的话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