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少侯(公元1862年-公元1930),名兆熊,字梦祥,号少侯。杨少侯是杨健侯长子,七岁时即习家传太极拳术,拳技得家传于二伯父杨班侯和父亲杨健侯,童年时得到祖父杨露禅的亲自指导,太极功夫名冠于世。性情刚烈直快,好胜要强。推手时喜发人,亦精擅散手,有乃伯遗风,功属杨门上乘。拳架小而刚,动作快而沉,处处求紧凑。其教人者亦然。因好出手即攻,学者多不能受,故从学甚少。对于借劲、化劲、冷劲、截劲等,确有深功。民国年间被人称作“太极第一人”,与人推手“出手不见手,见手混身手”,因此又被人美喻为“圣手观音”、“千手观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少侯将大架太极拳喻作“长手”,小架太极拳喻作“短手”。他说:“学习大架太极拳,如同记时钟表中的长(秒)针,走的是外圆、大圈;学习小架太极拳,如同钟表中短针的转轴,走的是内圆、小圈。”因此,杨少侯所传拳架架高步活,紧凑缜密,圈多圈小而轻灵奇巧,这是杨式小架太极拳的特点。

杨少侯经常说:“太极拳发劲制人,其妙在刚柔相济,阴阳互用……如果持纯柔劲借力制人,或者持刚劲以力服人,都不是精通拳术的人。天地间无纯刚柔可以操必胜者,有之,非刚柔相济不可。太极拳由柔得刚,外家拳由刚得柔,其目的是一样的。”

多数的武术训练都与杨式太极相反,他们大多先练刚劲后求柔和。而杨少侯的小架太极则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相济,从而开合有序、虚实分明、刚柔并施、快慢相间、松紧并存……”,真正达到了“人身处处是太极”、“妙手一着一太极”的境界。

杨少侯还说:“喜则假喜,怒则真怒。所谓一怒而诸侯惧,安居天下而息者,盖由此也。”杨少侯小架太极拳是“先声夺人”、“气势逼人”:有弹抖、有震足,有飞腿、有挂树,发劲冷弹脆快,时有哼哈声响;拳架随拳势刚、柔、快、慢而表情丰富:有时面带微笑温和慈祥,有时怒目圆睁杀气腾腾……观者无不叹为观止,这也是杨少侯所传太极拳的特点。

杨少侯常说:“兵无常势,拳无常法。太极无法,动即是法”。因此,杨少侯与人对阵,手法刁钻古怪、变化奇异莫测。总结起来为轻快、流畅、短小、清晰、深入。所谓轻快,是指整个身体要放松,出手迅速利落;流畅,是指要让身体处于有利的位置,以便活动自如;短小,是指手臂始终贴近身体,这样前后的动作就能连贯、有力,对对手造成的打击就更大;清晰,指的是发劲时准确的运用每一分力;深入,指的是发劲时把力量的作用最大化。

杨少侯与人较技,常掤捋採挒混用,跌打摔拿并施,不拘常规,又能“出手不见手,见手混身手”,常使对手捕风捉影,不知如何是好。 虽然太极拳有刀、剑等短兵器和矛等长兵器,但杨少侯最喜欢的兵器却是两支铁笔。他说兵器是手的延伸,这两支铁笔在他手上,能更好的施展太极拳术的着法。

杨少侯的拳技已达到“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神明境界。据前辈言,1929年,少侯行走在南京街头,身侧后方突然窜出恶犬袭咬小腿胫部,将及未及之际,少侯只是膝盖一屈毫毛未伤,犬却被腾出数丈、哀嚎趄趔而去……

杨少侯推手注重活步。经常说:“‘善战者制人,不制于人’,太极拳实战须审时度势、果断地攻其不备、攻其要害、攻其弱点,切莫痴迷‘以静制动’的条框以逸待劳,不如主动出击,诱敌深入,使敌陷落太极圈内,借尽其势其力,瓮中捉鳖”。杨少侯活步不是今天杨式太极的进一退一、进三退三,也不是武式太极的两步半或三步半,而是搬拦跟进,“手从腿边起,侧身步轻移”,蛇行穿插折叠游走,如影赋形飘忽不定,移形换位、扣摆旋转,无有定势,自喻为“飘飘荡荡浪里钻,追风赶月戏神仙。”

杨少侯常说:“拳不打力,力不欺功,功不敌术”。问:“何为术?”答曰:“墙上画门出入自由为巫之术,治病救人妙手回春为医之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为兵之术……‘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太极拳之术也。”

1882年,杨少侯开始成为父亲杨健侯的助手,教授太极拳。后来三弟杨澄甫也加入到教授太极拳的行列中。1912年后兄弟俩又一同被许禹生聘邀执教于“北京(平)体育研究社”、“北京(平)体育讲习所”、“北京(平)行健会”,成为职业拳师。1902—1928年的二十六年间,少侯曾一度南下上海、抗州、南京等地教拳,做过保镖,但主要活动还是在北京。

杨少侯性格孤僻刚暴、心高气傲,喜抱打不平、霸强护弱,刚直不阿,弱于交际,因而曲高和寡,在拳技圈内,杨少侯只视许禹生、陈微明等极少数人为知己,能融洽相处。原因在于许禹生曾拜在健侯门下,与少侯同辈,性情谦逊、包容大度且为当时拳界的领军人物;陈微明中过举,与郑孝胥、庄士敦等,同为(退位后的宣统)帝师,编篡过清史,文化修养极高。也许正是这个缘故,他们和杨少侯成为了朋友,而且许、陈二人都得到过少侯的传教,特别是许禹生,得到杨少侯的拳技最多。

杨少侯为职业拳师,但教学方法循规蹈矩、古板教条、缺乏耐性,不会因人因时而异、通达权变,曾经说过“祖宗的东西是不能改变的,我学什么就教什么,怎么学的就怎么教”,是位有名的“三不教”:不是学拳料的不教;看着不顺眼的不教;挨不起打骂的不教。

杨少侯的拳术多得自班侯,所传拳架难度极大,教学态度又极其严厉,特别是推手,常言:“寻师不如访友,访友不如摔跟头”,“棍子下面出好手”。因此搭手即打即放,且出手迅捷不分轻重,常使学生难堪无法下台或跌创疼痛不已,故学者多难接受他那种近乎残酷的训练,虽喜其技却敬而远之,不敢问津。

其三弟杨澄甫虽小他二十一岁,但性格脾气却恰与其相反,温和谦恭,善于通达权变,教学方法又能因人而异、循循善诱,是顺应潮流改造革新太极拳使其大众化、普及发展走向世界的专家。因此,同为太极拳一代宗师,杨澄甫传人桃李满天下,杨少侯传人却屈指可数。

杨少侯蔑视权贵、宁折不弯,“不吃嗟来之食”,自尊心极强,因此生活上常处于贫困窘境,以致身怀绝世武学的武林泰斗,竟于1930年在南京中山陵愤世自裁,抢救无效,逝于南京古楼医院,享年68岁。巨星陨落详情,时年许禹生主办的《体育》月刊有载。

杨少侯膝下有一子,名杨振声。杨振声拳技得自其父杨少侯,亦得自其三叔杨澄甫。杨振声上世纪三十年代在上海被亲朋荐往云南昆明传拳,战乱中与河北永年家庭失去联系,不知所终。

关于杨少侯武技传承,1937年吴图南先生《国术概论》所载,少侯传人有东润芳、尤志学、马润之、田兆麟、乌拉布;见著于报刊杂志的少侯传人有李寿笺、顾履平、张虎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