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不懂孔乙己,读懂已是书中人。

近日,鲁迅先生最喜欢的一部小说《孔乙己》爆火了,而它火的原因得归功于媒体的一篇报道,用心良苦的作者把孔乙己形象来形容当下年轻人的现状了。

指出读书亦或者是学历,只是某一阶段的测试,可是我们现在的年轻人就像孔乙己放不下读书的架子,高不成低不就,不愿意用劳动来改变自身的处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阐述了,读书获取高学历是为了多学点知识,能丰富我们的灵魂,更能看到更广阔的世界,读书的初衷,不是把人分为三六九等,给自己设置条条框框。

最后还指出孔乙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当代有志青年绝不会被困在长衫中。

不难看出,媒体也是挺用心的了,为了激励现在的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不仅引用了孔乙己这个负面形象,来告诉我们,读书和学历并不代表,以后就能平步青云,高人一等。

还给网友列举了两名女生985高校毕业,却在火锅店里,干起保洁员的活,说明当理想脱离现实的时候,是需要妥协的。试想温饱都成了问题,理想就毫无意义了。

有人说,理想有多丰满,现实就有骨感,在教育这件事上,我们都怕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可是这两位双一流名校毕业生,还是中专硕士,起点比我们更高了吧?可又能怎样?

结局还不是一样和小学初中毕业的人,干一样的活。

不得不说,鲁迅先生对社会百态的洞察力,放在当下也是适用的,很难想象鲁迅先生在1918年的背景下,创作的断篇小说《孔乙己》,在105年后的今天,竟然被意外的带火了。

故事的主人公好像也活了,不过是新一代的孔乙己,他们在城市的角角落落里,努力着,奋斗着,挣扎着,却没有人发现他们。

我们的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甚至是农民工,有很多都是专科,本科,甚至是博士研究生毕业的。

他们其中的一部分在起初工作上勤勤恳恳,从来不敢怠慢,但随着年龄的增长,30来岁可能就要面临中年危机了,慢慢的就被迫失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一些花费几年的心思做学术研究,可是刚要看到希望的时候,却被当头一棒,他们的研究论文被捷足先登了。

所以,怎么能拿《孔乙己》来隐喻我们现在的知识分子呢?这是不负责任的。

如此看来,翻车是不足为奇的,作为当下的年轻人,他们更需要是切实际的鼓励,而不是一些廉价的心灵鸡汤。

不容置疑,作为媒体出发点是好的,为了鼓励年轻人,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价值观,这并没有什么可挑剔的,但更应该以事实为基础,去做更深层次的解析。

既然知道一部分年轻人高不成低不就,何不走进他们的生活,寻找真正的原因,才是应该做的。因为只知道纸上谈兵,灌输鸡汤将毫无意义。

最后想说,并不是他们不够努力,而是他们找不到努力的方向,有时候努力了,却看不到希望,所以这些才是深层次的问题。

对此 ,大家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