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遗留下一种特殊的工作,名为“箍窑匠”,这样的工作并非人人能做,一旦工作做不好,便很有可能出现巨大的安全隐患问题。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人类的文明是多种多样的,世界上之所以会产生不同的文化,绝大部分原因是因为生活的环境不同,从而造就了多姿多彩的生活。我们以居住条件来看,东北地区天气寒冷,故此人们喜欢搭建土炕,西南地区气候潮湿,所以会出现别具一格的吊脚楼,相比之下,山西和陕西地区位于我国的西北部,其地风沙较大,黄土质地坚硬,从而衍生出了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就是我们熟知的窑洞。

窑洞是中国北部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在我国的陕甘宁地区,黄土层的厚度可达到几十米,并且板结干燥,非常适合依据地形建造房屋。于是,勤劳智慧的西北人民,创造性的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窑洞分为几大类,包括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独立式等形式,其中属靠山窑最多。据说窑洞本身冬暖夏凉,更能抵御风沙,是陕北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古老黄土地上的深层文化传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相比于水泥制成的房子,窑洞也存在缺陷,因为其本身是由黄土构建而成,所以时间一长,很可能就会因为重力的原因剥落土层,影响窑洞内的生活环境。为了解决窑洞落土的问题,百姓们想出了用纸糊和石灰抹的办法,不过此举虽然减缓了黄土的掉落,但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一旦窑洞年久失修,就有可能导致窑洞内出现不美观、不安全的情况,实在是令人头痛。不过,在漫长的修缮过程中,人们通过总结,最后想出了一个一劳永逸的办法,就是请来箍窑匠,由他们亲自操刀,对窑洞进行长久性的加固。

顾名思义,箍窑匠就是对窑洞进行加固的工匠,他们的手艺十分精湛,因为是专业的修补窑洞的人员,所以箍窑匠往往都拥有独门的绝活,能够使破旧的窑洞重新焕发生机。箍窑是一个技术活,更是一项耗费体力的重活,所以箍窑匠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身体素质过硬。一般来说,箍窑往往需要四个步骤,即刨土、加箍、砌砖、抹灰。

窑洞是由黄土构成的,所以土质较为紧密,尤其是老窑洞,上方黄土的水分含量极低,所以在刨土的过程中,需要一点点的操作,既不能操之过急,更要注重窑洞上方弧度的圆滑性,否则的话,第二步的加箍环节便会难以进行。

加箍时往往会选用铁箍,就是一些呈弧形的铁梁,使得其紧紧抵住窑顶,用以固定方砖。方砖在堆砌时,一定要立着摆放,目的就是为了能够使其受力更大,从而在力学角度上形成强力的支撑。最后抹灰阶段,则是为了美观和加固,防止窑洞再度落土,既增加了安全性,又能保持窑洞内的卫生环境。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就是主人家在修缮窑洞的时候,一定要慧眼识人,找来手艺高超的箍窑匠,如此才能保证工程的质量。若是马马虎虎找来一个不合格的箍窑匠,不仅会使得整个工程成为“豆腐渣工程”,更是会增加窑洞内的风险性,一旦砖头没有被水泥粘贴牢固,便极有可能掉落砸伤窑洞内的主人,造成不可想象的恶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谈到这里,我们也在感叹,劳动人民的智慧果然是无穷无尽的,直至现代,虽然社会已经在高速发展,不过西北地区仍有以窑洞为居住所得百姓,故此,箍窑匠的职业还没有消失,甚至会永远的传承下去。

参考资料:《地理故事》李君著山西出版社出版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