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众号ID:hlmyj001

投稿:hlmyj001@163.com

作者简介:刘书昊(笔名:金聿昍),男,热爱文学作品也喜爱文学批评。曾写有《题名存迥异 确是审美因》一文在河南省红楼梦研究会举办的2022高考《红楼梦》同题作文大赛中获得三等奖。

作者

金聿昍

《红楼梦》自面世以来,宝、黛、钗三人性格、爱情、优劣的探讨,始终是人们绕不开的中心话题,并且在对比黛玉和宝钗这两个人物时,人们又常会不自觉地就对后者作出不好的评价。“抑钗扬黛”的现象,究竟是出于作者文中的暗示及有意引导,还是因为读者经验中的某些普遍性与共同性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多年以来,对于这些问题的看法,一直都是见仁见智。本文将秉承着较为严谨、客观的态度而非“企图翻案”的目的再去分析黛玉和宝钗,以求能作出一些合理公道的解释。

宝钗最为人诟病的两起“案件”,便是“滴翠亭陷害黛玉”和“金钏儿死后劝慰王夫人”,那么本文就先从这两起案件谈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先说“滴翠亭陷害黛玉”,对于这个案件我们不妨先作出这样一种假设:宝钗就是一个包藏祸心的“坏女人”,常想着要顶替黛玉作“宝二奶奶”,为此她时刻注意着能够打压黛玉的机会。正巧这天戏蝶时遇见小红和坠儿在谈论“不能为外人道也”的私事,而自己又即将被她二人发现,于是便心生一计将此事嫁祸给黛玉。那么按照这个假设,宝钗就应该在小红和坠儿认为黛玉听到她们的谈话后,迅速把小红与坠儿的谈话内容不经意地散布开去,这样才能让小红和坠儿真正记恨上黛玉,让陷害的效益最大化,否则如果只是让她二人知道黛玉听到了她们的谈话而惴惴不安几天,这场嫁祸倒没有什么太大意义。

而文中又恰恰没有提到宝钗将此消息散布出去以此来陷害黛玉,这不符合常理。这种不合常理的情况出现只有两种原因:要么宝钗考虑问题简单,没有想到怎样去陷害一个人才能把效益最大化;要么宝钗根本就没想陷害黛玉,她以黛玉为借口,确实如文中所讲,只是一个“金蝉脱壳”之计,为的是缓解自己的尴尬。

按文中对宝钗的描述,如此精明的一个人断不可能犯“考虑问题简单”这样的低级错误。二者中排除了一个,那么剩下的一个即使再不能为人所接受,那也是事情的真相。所以最终我们便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宝钗根本就没想陷害黛玉,滴翠亭事件只不过是她应激之下的一种迫不得已的做法。连脂砚斋的批语对于宝钗滴翠亭一事也是满怀赞赏:

池边戏蝶,偶尔适兴;亭外急智脱壳。明写宝钗非拘拘然一女夫子。

陷害嫁祸一说,不过是多数读者在没有严密的证据链之前,主观上对宝钗所作出的有罪推定,违背了“疑罪从无”这一在判案中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据以上分析,宝钗在滴翠亭陷害黛玉这一说法显然是不成立的。

再说“金钏儿死后劝慰王夫人”。得知金钏儿死讯,于情于理宝钗都该去王夫人处安慰一番,王夫人对宝钗也并没有说出金钏儿到底为何而死,反而是另编出另一套说辞,把其中要点都模糊了过去,只说:

“原是前儿她把我一件东西弄坏了,我一时生气,打了她一下,撵了她下去。我只说气她两天,还叫她上来,谁知她这么气性大,就投井死了。”

精明聪慧的宝钗,未必没有听出王夫人这套敷衍之辞,只是碍于其身份和她那皮里春秋的个性,才说出了这般惹人争议的话:

“据我看来,她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是她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玩,失了脚掉下去的。她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处去玩玩逛逛,岂有这样大气性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胡涂人,也不为可惜。”

由此而判断宝钗是“冷漠”之人,首先要注意一个前提,宝钗来王夫人处是要安慰王夫人的,而非是要来调查金钏儿死亡的真相或是来质询王夫人的;其次,宝钗在贾府中始终是一个“外来者”的身份,贾母和王夫人的宠爱并不能改变这一事实,也不能成为她“越界”的倚仗,对于家里丫头被赶出府去而投井自尽这种“家丑”之事,她最好的选择就是顺着王夫人的话说,不多打听不多过问。至于说为了所谓“正义”的信念去和王夫人争出个是非曲直,对于冲淡平和、皮里阳秋的宝钗来说是绝不可能做出此等过激行为的。

鉴于明清白话小说中作者常用到“反讽”手法,如“刘备之仁慈”、“宋江之忠义”、“吴用之无用”等,《红楼梦》应该也不例外。在此提出一个角度——宝钗话语中的“反讽”。若是细读宝钗对王夫人所说的这些话,我们会发现其中其实不乏“反讽”之意。

聪慧过人的宝钗,对王夫人给出的金钏儿死因自然是不相信,试问有哪一个正常人会因为被打了两下就投井自尽的?于是,宝钗在接下来的言语中提出了一种更加不可能的死因——多半是她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玩,失了脚掉下去的。宝钗这一“失足意外死亡”说比王夫人的“气性大而投井”说来得更加离谱,反讽之意颇为明显。宝钗先前所说的“姨娘是慈善人”与之后所说的“姨娘也不念念于兹,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她几两银子发送她,也就尽了主仆之情了”亦有反讽之笔于其中——一个真正慈善的人,会企图拿银子来弥补已经逝去的生命吗?即使这个生命在之前犯下了错误(引诱宝玉去看贾环与彩云的私情)。

作者曹雪芹是否真的想在此处施以反讽之笔我们不得而知,但就目前依据文本本身及文学作品间的“互文性”来看,“反讽”之解读是成立且合适的。那由此看来,宝钗非但不冷漠反而有厌恶虚假的鸣不平之心。退一万步讲,即使此处曹雪芹没有施以反讽之笔,宝钗劝慰王夫人的话语,也至多被定义为是一番“敷衍的外交辞令”,而非被解读为是对于金钏儿死亡的“落井下石”,或是为讨好王夫人所说的“谄媚之语”。

从逻辑层面来讲,如果要论证宝钗是冷漠之人,那么“宝钗是冷漠之人”就是结论,她所说的话便是前提,也就是说我们由此得出了这样一个证明过程:因为宝钗说了这些话,所以宝钗是冷漠之人。但这个证明是一个无效推论,“她所说的话”只构成“宝钗是冷漠之人”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我们只能说“宝钗是个冷漠之人,所以她会说出这样的话”,却不能说“宝钗说了这些话,所以宝钗是冷漠之人”。想要证明宝钗是冷漠之人,不仅要看她说了什么,更要看她做了什么,她是冷漠之人不只由“她说了什么”而决定,还有其它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就宝钗“金钏儿死后劝慰王夫人”这一事件来断定宝钗是冷漠之人,无论是从故事情节层面还是逻辑层面,都是解释不通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至此,宝钗常为人们所诟病的两个“案子”便分析完了,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起码能对宝钗这个人物形象有一个较为公正的认识,不再把她当成一个包藏祸心、工于心计的“坏女人”。这对我们接下来正确地分析“抑钗扬黛”现象有所帮助。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公众号立场无关。部分插图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红楼刘姥姥

扫描下方小程序码

进入公众号认证微店

更多好货等你来!!!

纵横谈

传统文化的当代应用

从前这些事

古今多少事,都做当下谈

红楼梦研究

公众号:HLMYJ001

投稿:hlmyj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