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京剧》系列公众号,全天候陪您赏玩京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戏好些年了,有点想法得说说。

京剧的现状就是僧虽然不算太多,但粥实在是太少。

说句不好听点的,网络时代就是赢者通吃的时代,以前你在村口说相声,说得不好,还有人听;现在全国都知道郭德纲说得好,大家都去看他的视频了,村口那个就没人听。这就是赢者通吃。

但所幸网络时代也是选择多元化的时代。虽然赢者通吃,但“赢”的方式有很多,郭德纲的相声叫说得好,岳云鹏也是一种说得好,王自健也是一种说得好。

总的来说,就是标准虽然提高了,但标准也多元化了。

正常的市场规律之下,对京剧来说,就该通过观众用买票的方式,自主选择把资源都集中到唱得最好的少数人身上,但他们之间应该是不同风格的,具体到京剧应该是流派不同的,每个流派中肯定通过市场竞争挑出最棒的人。

但这个比较刻板的院团制度和梨园圈子里的传承关系根本不是这个逻辑,并不是观众决定一切的。

然后他们就弄成现在这样了。

某次北京京剧院来北京大学弄什么京剧月还是什么的,我的一位朋友参与了京剧院对这个活动的策划,结果那个月贴的戏让我彻底无语了。

按理来说,面对二十多岁的对传统文化还算有兴趣的年轻学生们,多好的一个推广机会呀。但就那些戏,真的都不能引起我同学们的兴趣。

作为一个年轻人,我知道对从未看过京剧的年轻人,要推荐什么戏。

第一,要节奏明快的。就是快板和流水比较多的。

第二,最好是对唱。对唱特别是旦角和老生的对唱。

第三,故事要么熟悉要么好玩。

这就要说三国戏和有感情纠葛的戏了。

所以武家坡,探母,锁麟囊之类的都是不错的选择。

如果说还要进一步地说,就是要改变观念。

僧本来就不多,但还可以更少——因为这个事儿就是越来越小众的。

所幸的是,这个年代可以让你细分受众,小众的事儿也可以做好,小众做好了,也可以变成大众。

这就是把粥做多一点。

请看青春版牡丹亭的情况——至少不少人都对昆曲产生了兴趣。

陈旧的院团中,有能力的人离开院团,自己开始做工作室,吸引有兴趣也有经济能力的小众观众,再加入新的概念——不是改编什么现代剧,而是真的结合各种艺术。——对,我说的就是王佩瑜。

这一点除了她做的比较好,还有就是凌珂自己在做吧,创新不多,但推广和营销的策略是比较新的,针对的年龄也比较低了。

但这对演员要求很高。

第一是要真的想做点事儿,第二是要有眼界,不贪恋眼前的大锅饭。

要说不少年轻演员年轻的时候没有资本,不做这事儿,我可以理解。

四五十岁,明明是很不错的演员,被困死在体制内了,也不出来做,那就是真的可惜了。

有些非常优秀的演员就是满足于每年春晚唱一个喜欢京剧的人都不会去听的什么百花齐放什么盛世太平之类的。

陈虻说的对,有些的事儿真的不光是努力不努力的问题,是观念的问题。

我说的不仅是戏。人不能留恋体制的温存,一边说体制束缚你。安全感和创新精神在市场下往往无法并存。这一点也算是我提醒自己。

还有,虽然我非常赞成不喜欢戏的不要强迫他们喜欢这个观点,但我真的觉得是很多人没有合适的机会接触戏。我本人不喜欢猴戏,身段多的戏我也不喜欢,比如三岔口。但是很多人能接触到的就是三岔口盗仙草之类的折子。给他们个机会看探母会不会不一样呐?

我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