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您更好的阅读互动体验,为了您及时看到更多内容,点个“关注”,我们每天为您更新精彩故事、分享不一样的历史瞬间!
陈赓作为我国的开国大将,戎马一生、驰骋沙场,曾因为叛徒出卖被捕,后被组织营救脱险,这才有了他接下来辉煌的人生经历。
很多人不知道,这样一个英勇善战、机智过人的大将军,在生活中却是非常幽默的。
新中国成立后,林彪担任我党重要职务,在一次严肃的干部会议上,大家轮流发言,轮到陈赓时,他笑嘻嘻地站起来说:“我摸过林彪的脑壳,你们敢吗?”
说完所有人都哄堂大笑,气氛一下子变得轻松了起来,而林彪的脸则是青一块白一块的尴尬着,只得说了一句“散会”。
陈赓为何敢在会议上打趣林彪?他与林彪之间有什么故事?

投笔从戎造就时代英雄
1903年陈赓在湖南出生,家里人对于他的到来内心非常得高兴,他的父亲送他去读私塾,期望他能够成为一代文学大师。
但是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想要安心读书谈何容易?更何况家国破碎、内忧外患时刻裹挟着大家,当时人们最主要的任务是生存,哪有时间认真去读书。
1916年陈赓已长成了一名热血男儿,他深知光靠笔杆子难以拯救危急的民族,于是决意投笔从戎,参加了讨伐军阀的战争。
一路上过五关、斩六将,陈赓虽然年纪小,但是智慧和胆识却不输给别人,在部队上机灵得很,获得长官的赏识。
很快,崭露头角的他参加了毛泽东倡导开办的自修大学,与毛泽东有了更深层次的接触,陈赓学习了马克思主义,越来越清楚自己内心想要什么,随后加入共产党参加革命活动。
1924年,陈赓受到党内命令,考入黄埔军校,开始了自己的求学生活,也正是这段经历,才让陈赓敢于和林彪在会上开玩笑。

黄埔军校求学生活,乐趣多多
刚到黄埔军校的陈赓,对这里的人或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加上他自身非常的幽默活泼,很快受到了大家的喜欢,结交了很多朋友。
在陈赓进入黄埔军校后,周恩来也到黄埔军校担任政治部主任。
当时,处于国共合作时期,很多后来优秀的开国将军都到黄埔军校去学习。
陈赓是其中的一位,他很聪明,经常在学校的测试中拿第一,以至于同班同学都“怀疑”他平时贪玩不学习的一面是装的。
但就是有这样的人,表面上他永远都在玩,也从来不复习,可每次成绩一出来总名列前茅,让人捉摸不透。

这天,周恩来按照惯例巡查学生宿舍,防止有人偷偷溜出去违反校规校纪。
安静的走廊中,周恩来等人的脚步声格外地响亮,就在这时,一间屋子传来了阵阵欢笑,还不停地有人拍手称好。
周恩来等人悄悄地走到这间宿舍门口,透过窗户,他们看到学生们坐在板凳上正在看一个人表演。
这个表演者正是陈赓,他在给同学们演绎“盲人摸象”,只见他闭着眼睛,嘴里还不停地念叨自己摸到了什么,逗得大家哈哈大笑,连周恩来都努力憋笑但失败了。

之后,他又给大家表演了吃面条,假装夹起来两根面条,放进嘴里,突然开始翻白眼口吐白沫,原来是面条噎住了。
一场无实物表演,让周恩来心中对这个人的好奇加重,他们打开了门,学生见到周恩来等人,立刻停止了笑容,立正敬礼。
这时,周恩来对陈赓说:“你叫什么名字呢?你很有表演天赋嘛,不要害羞,演得好就是要让人夸奖嘛。”
只见陈赓的脸通红,像个猴屁股,不好意思地说了一声:“报告,我叫陈赓,谢谢主任夸奖。”
后来,学校决定学生要全面健康的发展,文艺方面也要有所突破,于是周恩来将陈赓叫到办公室,并鼓励陈赓成立一个学生剧社,他还亲自为这个剧社取名为“血花剧社”。
此后,周恩来一有时间,就会来到剧社看学生们排戏,有时候还会指导他们如何演绎才更精彩。
有一次,剧社要排练一个讲述军阀压迫人民的故事,大部分角色都定了下来,可唯独军阀的姨太太没有人愿意演。
因为在当时,大家都很痛恨这些剥削阶级,而愿意演军阀的同学是软磨硬泡才勉强答应的,但是这个姨太太却没有女生愿意出演。
这可怎么办呢,剧社上下都很着急,很多人甚至打赌这场剧最终会没有姨太太。
可是演出当日,台上有一位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的姨太太,穿着高跟鞋一扭一扭地走着,不时向观众抛媚眼,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后来演出圆满结束后,大家才知道姨太太是陈赓扮演的,里边的人物动作、神态也是他自己设计的。
陈赓就是凭借这种无拘无束、无所畏惧的天性,让他获得了很多同窗好友。
后来陈赓结识了林彪。
林彪当时只是一个学员,独来独往,基本不与人交流,而陈赓是黄埔军校的步兵连长,深受学员爱戴。
陈赓见到林彪这样,多次与他谈心,让他多与人交流,有一次陈赓在训练他们的时候,为了让林彪说话,便讲了一个笑话,逗得大家哈哈大笑,连林彪都没忍住笑出了声。
陈赓见状,很高兴地说:“你看你,这不是会笑吗?多说说话多好啊。”说完还摸了摸林彪的后脑勺。

正是有这样一段经历,才使得陈赓在新中国后林彪开会时,敢开玩笑,众人皆知他生性自由,从不畏惧权威。
即使是后来林彪担任了党内重要职务,陈赓依旧敢“三次抗命”。
第一次是在解放战争后期,林彪发出向湘赣进军的命令之后,陈赓提出反对认为这样会使得我军陷入被动的局面,但林彪没有听取他的意见。
陈赓很着急,便向中央反映,好在毛主席及时叫停了林彪的方案,采取了陈赓的意见,这才使得我军避免了一场伤亡。
第二次是在追击余汉谋逃敌之时,林彪下令敌人逃窜到广州的话就不要追击,但陈赓深知这是一次将他们歼灭的机会。
于是顶着上级的压力,下令军队要乘胜追击,最终杀了敌方的锐气,也让战士们更加相信陈赓。
第三次是在组织发起广西战役之时,林彪坚持对四兵团进行调整部署,但陈赓坚持无法按照林彪的要求调整,就这样再次闹到了中央军委。
最终毛主席支持四兵团按照陈赓的意见部署,他也再次违背了林彪的命令。
有人会想,是不是林彪和陈赓有个人恩怨才会在军事上有如此多的分歧?
其实不然,陈赓天生就是一个敢想敢做、不受约束的人,他所决定的每一件事都是深思熟虑后的结果,也是权衡利弊的选择。

陈赓更不会因为个人恩怨去故意违抗命令,他是将全军利益放在首位的人。
这也从侧面看出了陈赓的性格,便不会奇怪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与他交往了。
率真天性,获得大家好评
就连毛主席都佩服他的坦率真性情,时常夸赞他是不可多得的全才。
在一次召开集体干部大会的时候,毛主席正在讲话,大家都坐在下边,由于条件艰苦,事先没有准备水给大家。
因此很多人渴得嘴唇都白了,陈赓也不例外,终于他忍不住了,站起来径直走向主席台,把大家都搞懵了。

主席不解地看着他,微笑问:“陈赓同志,是有什么要汇报的吗?”
但是陈赓并没有回应,走向主席台的茶杯,拿起来就喝,喝完后告诉主席:“报告主席,我太口渴了,想借您一口水。”
大家全都笑了起来,毛主席也笑了起来,对大家说道:“陈赓同志真是有大智若愚的勇气啊,来人给大家倒水,别让革命干部们口渴着开会。”
大家都拍手称好,会后也有人批评陈赓过于放肆,陈赓没有辩驳,笑了笑走了。
陈赓的智慧不仅表现在日常生活,在战争中,他也非常机智,总能逢凶化吉。
南昌起义的时候,陈赓作为前卫部队,与敌人进行激烈的战争,但由于寡不敌众,加上受了腿部重伤,陈赓倒在了战地坑中无法动弹。
敌人发现对面没有了枪声,便开始进行搜索,想要抓活口问出大部队的方向,以便歼灭大部队。
陈赓当时内心很焦急,如果自己被发现那敌人注定是要让他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于是他立刻想出了一个逃生的办法。
他忍着剧痛,脱掉衣服滚到沟里,将自己身上弄得都是血和泥,躺在死人堆里,他屏住呼吸,一动也不动,但其实他的内心十分紧张。
这时,敌人过来巡视,踢了他一脚,见他没反应以为他是死人,便匆匆离开了。
等他们走了好远,陈赓才敢慢慢呼吸,后经过当地人的救援找到了大部队。
在给大家讲述时,明明是如此惊心动魄的一次经历,从他口中讲述出来,既幽默又有趣。

由此可以看出,陈赓虽然有时候做事情“不守规矩”,但是更多时候他出谋划策、英勇无敌。
他向来不是循规蹈矩的人,并且时常进行自我反省、自我批评,接受他人的意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而且陈赓很崇拜毛主席,经常学习毛主席的思想,翻看毛主席语录,在日常工作中,切实将所学习到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
他坚信毛主席所说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他善于团结群众,坚决反对一切贪污腐败的官僚形式主义,与群众亲如一家,听取群众建议,更好地开展工作。
对待与他工作上有分歧的同志,他也不会用权力压人,而是冷静分析、多方考虑采纳意见,最终给大家一个满意的结果。
正是这样的待人处事,才使得陈赓成为人们心中值得尊敬的人。

结语
回顾陈赓这一生,可谓是颇具传奇色彩,不仅以自己幽默的口才赢得众人的喜爱,而且以机警聪慧的战略头脑带领我军打赢很多场仗。
这样的一位伟人,在1961年的春天,由于心肌梗塞发作与世长辞了,听到这个噩耗,大家都悲痛欲绝。

而陈赓的葬礼,最后由林彪一手操办主持,这两个在军事上颇有分歧的人,最终却成了挚友,谁也没有纠结那些恩怨。
陈赓为中国革命事业奉献终生,为后世留下了很多精彩的故事,做了很好的榜样,让我们永远铭记革命先烈,也时刻记得那些替我们负重前行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