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震撼了整个欧洲大陆和世界各国,引起了全球各国的关注。在这场战争进行的过程中,中国作为亚洲最大的国家之一,也成为了全球的焦点。那么,当时的北洋政府,究竟是如何应对这场国际危机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中国已经经历了一段相对动荡的时期。1911年辛亥革命后,清朝灭亡,中国成立了以北洋军阀核心人物袁世凯为代表的中华民国政府。然而,当时的国内政治并不稳定,经济发展更是非常落后,这让当时的中国政府在国际舞台上显得很无力。而此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也给中国政府带来了一个新的选择。

面对这场国际危机,后来以段祺瑞等为代表的北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动。首先,他们对战争的态度表现得非常明确,那就是“保持中立”。这也是无奈之举,因为当时的中国国力实在太薄弱,国内军阀林立还不稳定,哪里具备参战的实力呢?同时当时北洋政府也需要在国际上保持一定的声望。因此,北洋政府选择了保持中立,对于战争双方都采取了一定的“警戒”和“限制”政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次,北洋政府还在自身领土上采取了一系列的军事和政治措施,以保障国内的安全和稳定。这包括了加强边境管控、增强军备力量、控制海关关口等措施。同时,北洋政府还采取了一些社会措施,以缓解因战争带来的社会压力,例如禁止赌博、禁止散布战争谣言等。

然而,北洋政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所作所为,也存在了一些问题和争议。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对于外交政策的不当处理。在战争爆发初期,英、法、德等国纷纷向中国提出借款、要求租借港口、强迫征兵等要求,而北洋政府在处理这些外交事务时,显得很软弱和无能。同时,在战争后期,日本政府还趁机出兵中国东北地区,以夺取在华利益。这些事件都暴露了北洋政府在外交上的弱势和不足。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政府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北洋政府在这个时期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积极行动包括:参加一战,收回德奥租界。北洋政府成立不久,一战就爆发了。 以德奥为主的同盟国和以英法为主的协约国打成一团。 北洋政府审时度势,眼看德奥败局已定,于1917年对同盟国宣战,加入协约国,利用有利的国内国际形势,单方面采取行动,派出军警武力收回了汉口德租界,天津德租界和奥租界,并终止向德奥支付庚子赔款。另外,北洋政府还获得了德国8400万大洋的战争赔款。

参加巴黎和会。1919年1月18日,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参加了和会。中国代表团的主要成员是外交大臣陆征祥和代表团团长邹鲁。在和会上,中国代表团提出了“平等、公正、合理”的原则,力图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此外,北洋政府还积极参与了盟国的军事行动。1917年美国宣战后,中国政府向美国派遣了数千名劳工,参加了法国战场的后勤工作。这些劳工在战场上表现出色,为盟军的胜利作出了贡献。但这笔赔款却是以3万多华工的死亡换来的,是一段充满血泪的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消极行动包括:签订《二十一条》。1915年5月25日,北洋政府与日本政府签订了《中日21条协定》(简称《二十一条》)。这个协定对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不满和反抗。此外,北洋政府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没能有效地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例如,当德国占领山东时,北洋政府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

总的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北洋政府在外交政策上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失误,但是在国内政治和军事方面,则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以保障国家的安全和稳定。这也为中国在未来的国际事务中积累了一定的宝贵经验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