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养猪是门技术活儿。确切地说,不仅是养殖技术,还要具备很多其他的本领。

过去养猪,只要把猪养好、养肥就是成功,但现在养猪光会养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会“掐”会“看”。

“掐”什么,又“看”什么呢?

第一个是要“掐”准出栏时间。

养猪是需要时间的,一头猪从出生到长大再到出栏,要经历一个时间过程,过去养猪如果非要说有什么时间的话,那就是淡旺季,年节假日,但现在远不止这些了。

很多养殖户要学会“掐”准这个出栏时间。

怎么“掐”呢?

所谓“掐”准出栏时间意思就是把握好出栏的节奏,虽然是淡季,也有波动上涨的时候,即使是旺季,也要避免扎堆出栏。而从近两年的趋势来看,这个节奏越来越难把握了。

为什么呢?

因为多了很多不可控因素,比如市场情绪引发的阶段性供需变化,虽然它改变不了整体的供需,但是却能改变行情节奏。

比如大家都挺价压栏,短期可能会造成生猪出栏减少,供应偏紧,但是实际上这部分压力后移,干扰了后续的走势,改变了原本的行情节奏。这个时候,养殖户要“掐”这个出栏时间难度就增大了。

第二个“掐”则是要“掐”准猪周期的拐点。

生猪养殖一直离不开猪周期的变化,虽然我们一直在想办法进行去周期化,但是事实上猪周期不会消失,至少短期内周期的趋势性波动不会消失。不仅不会消失,而且从近两年猪价变化的节奏中,还出现了一些异常。

以往的猪周期都有一些规律可循,但这一轮周期中出现了很多不确定的影响因素,使得这个周期预判变得越来越难。

比如,从理论上说,2021年7月到2022年4月份能繁母猪存栏呈连续下降的趋势,那么对应到猪价行情上也应该有同样的上涨时间,但事实上能繁母猪连续10个月下降,而猪价只涨了7个月就提前熄火了。而导致这个变化的因素有很多,例如二次育肥、消费、非瘟等等。

此外,再加上现在虽然网络发达了,但是真真假假的消息也乱飞,让人很难分辨。对于养猪人来说,要在这么复杂而多变的市场中“掐”准这个拐点确实不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还要会“看”又是“看”什么呢?

第一个是要会“看”数据。

我们都知道,能繁母猪的产能变化往往决定着10个月以后的生猪供给,以及当前生猪存栏数量的变化等这些数据都对猪价走势有着重要影响。养猪人除了要养好猪以外,还要会看这些数据,以便分析当前以及接下来的猪价行情,进而作出相应反应。

第二个是要看“行情”。

这个行情并不是指今天跌了还是涨了,明天涨了还是跌了,而是指的大行情。

比如今年生猪的大行情是什么呢?

在经历了前两年的大起大落以后,今年的生猪市场面临一个震荡回归,回归到哪儿呢?回归到供需层面上。

结合数据来看,去年3月以后能繁母猪平均存栏为4304万头,这意味着今年的生猪出栏量将与去年相近,而今年消费端少了疫情的限制后,处于向上恢复的状态,因此今年整体生猪大行情就表现为涨跌波动逐渐变小,窄幅震荡平衡。

那么有了这样一个判断后,我们也就能了解,虽然当前猪价仍在跌跌不休,但是再大幅下跌的几率并不高,避免过度操作再次扰乱市场节奏。

第三个“看”是情绪。

没错,现在情绪也成为影响猪价波动的一个重要因素了。

举个例子,比如去年九十月份时,市场情绪极度高涨,二次育肥疯狂增加,虽然使得九十月的猪价出现了大涨,一度涨至14元/斤的位置,但是也要看到,这波涨势并不是供需推动的,而是情绪推动的。而情绪推动的只能持续一阵,并不能长久,后来事实也证明,四季度猪价并没有大涨,反而出现了大跌,养殖户再次亏损。

所以当猪价上涨也好,下跌也罢,要看清背后真正的推动因素是什么,情绪占了多大比重,才能更好判断猪价的变化以及涨跌持续的时间。

会养、会“掐”、会“看”,现在的养猪人可真难,但是即便如此,行情仍然是很难把握的。比如,还有一些不确定的因素需要警惕:

一是猪瘟的影响。

虽然近两年没有再出现大规模的猪瘟疫情,但是部分地区散发却并不少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生猪市场的一个隐患。

二是养殖结构的改变。

经历了多轮洗牌后,中小散户的占比下降,规模猪场的集中度越来越高,势必也会改变猪价走势规律,那么新规律又是什么呢?又是一个新的需要去“掐”去“看”的问题。

三是情绪造成的“反转”。

市场变化是常态,对市场预期看法不一也是常态,但有些时候,当市场预期出奇地一致的时候最后的结果并不如预期,往往会发生一些超预期事件。

过去养猪只需要干好一件事就行了,现在要做的事很多,但也很可能仍然养不好猪,猪市似乎变得更不可捉摸了。

养猪人实在太难了,我们能做些什么呢?只能多吃些猪肉吧。

感谢阅读!随手点赞,给个支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